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在视觉文化扩张中的电影与流行文化]表达视觉盛宴的句子
 

[在视觉文化扩张中的电影与流行文化]表达视觉盛宴的句子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5:39 影响了:

  摘要:在20世纪初期,以电影为代表的新的视觉文化传播方式的普及与发展给伴随了人类千百万年的视觉体验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当今,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载体对大众流行文化的传播呈不断扩张的趋势。新媒体技术下,电影蕴含的流行文化,必将对电影产业与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如何正确把控,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与对待的问题和责任。
  关键词:视觉文化扩张;电影;流行文化;消费群体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071-02
  
  
  一、前 言
  自电影从不经意间引领了流行文化后,在其后的发展中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它创造流行文化的步伐,甚至成为了流行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风向标。纵观国内外,由电影带动流行文化的现象不胜枚举,如在1953年拍摄的影片《飞车党》中,美国影星马龙•白兰度在影片中身着机车服的形象深受当时年轻人的喜爱和效仿,甚至他在骑机车时牛仔裤上的形成的褶皱在今天依然是牛仔裤经典的款式。同样,在影片《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在影片中饰演的公主的发型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国际流行的发式。这就是电影“流行文化”的力量,它可以弘扬一种文化,推动一个产业,甚至引导一种意识形态,这种力量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电影是视觉流行文化的引领者
  电影从1895年发明以来,最初是作为一种活动影像记录的方式,但它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主体,风靡全球。在当今这个视觉文化扩张的时代,电影在其中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生物与信息工程领域的研究表明:“相同时间内,人们所获得的信息量,视觉信息是听觉信息的900多倍,相同时间内,看电视新闻比听广播的信息量多900多倍,一个人看30公分厚的关于一个城市的书,还不如看30分钟关于这个城市的影像” [1],也就是说,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影像提供的信息是多层次、立体的,能更多、更快、更直接的被人脑所接收。就如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尔•贝尔教授所说,“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2]匈牙利电影评论家、编剧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提出,“目前,一种新发现,或者说一种新机器,正在努力使人们恢复对视觉文化的注意,并且设法给予人们新的面部表情方法。这种机器就是电影摄影机。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的影响之大并不低于印刷术。”并进一步大胆的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 [3]
  电影承载的信息以视觉再现的形式冲击人们的感官,以“可感受性”将其引导并推向流行文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电影中,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甚至是超现实的世界都能被逼真的表现出来,它比文学、绘画、声音等媒介能更直观的传递信息,以影像内容的多元化表达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水平的观众想看想听的东西,讲述和推动反应大众文化潮流的故事。影像使我们与客观世界保持着一种真实的联系,我们消费电影的同时,也消费它呈现给我们的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从语言、服饰、音乐到行为等各个方面,电影对流行文化的形成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三、电影在流行文化传播中的平台作用
  (一)电影是流行文化产业的核心与载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视觉文化急剧扩张的时代,电影正在成为21世纪流行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在视觉文化传播方面电影无外乎具备了制造和传播流行文化的绝对优势:空前充裕的资金、强大的明星效应,高品质的视听体验,新媒体技术平台,不断扩大的消费群体等。电影可以说是各产业流行文化的集合体,这注定了电影将以其在视觉文化领域中的“霸主”地位成为制造和传播流行文化的不二“人选”。
  除“硬件”条件外,电影与流行文化之间有其必然联系。一方面,从精神层面上看,影像能直通心灵,电影往往就像一面镜子会投映出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片段,使观众在跟随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景象中解读、对照、剖析自我。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书中,作者麦茨认为电影通过预先设定的符码构成的“意义世界”来叙事,人们接受各种传播符号的同时,其实是电影符号牵动了其中的象征意义,一件服装、一句台词、一个表情,甚至整部影片,一旦与某一观众群体的认知产生融合,形成共鸣,就形成了电影产生流行文化的必要条件,如切•格瓦拉在纪录片中头戴贝雷帽的装束,已经成为了革命精神的代表。
  另一方面是电影产业发展的要求。我们知道利益需求和供需关系是一切社会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根源,通俗地讲就是需求产生供给,生产满足需求,从而达到利益平衡,这也是市场规律下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艺术和文化作品受到商品原则的支配,文化生产的集中导致了文化工业的产生。在文化工业中,交换价值和利润动机具有决定性因素。” [3]因此,在影片、流行文化、观众三者之间,流行文化成为了电影产业中联系电影与观众的重要纽带。并且,从当下观众的消费心理,影片内容,后产品开发等方面看,电影产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流行文化产业,其发展是需要不断产生推动力的,这个动力就是满足观众的需求。无论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还是作为娱乐工具,观众在观影中都需要得到精神的满足或慰藉,一旦这种影响积累到足够强烈,这种感受在人的内心中就会产生强大的需求动力,于是人们通过模仿来延续这种满足感,这就成为电影产生流行文化的根源和能够维持它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就是这样“借助影像的力量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3]
  (二)流行文化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动力
  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曾说:电影要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反对玩弄光的把戏,提倡“言之有物”。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一部影片能够成功登陆海外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更注重添加不同文化元素,以迎合观众。如《碟中谍3》、《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都包含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占领全球电影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它在避免电影叙事和电影美学上平庸与教化性的同时,将电影的景观性与文化元素很好的结合。它的电影表述往往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体现一种精神和文化,以此来打动观众,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基础上,随之而来的是通过成熟的电影产业体系将音乐、图书、玩具、游戏等后产品推向市场(有时甚至会将衍生品先于影片推向市场),从而在全球进一步实现文化与商业利益共赢的局面。如1998年上映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先期推出的电影原声音乐在影片放映前就已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并进一步推广了影片,带动了影片的成功。但让我们反思的是,近些年制作的大部分国产影片除了追求高票房却很难给观众留下些什么,在国际上也难有共鸣。一些看似成功的影片往往是靠票房来吸引跟风的观众,天价的制作费配上牵强的故事,生产出了一部部“贫弱”的大片。从中也表现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观众的不成熟。缺乏观众认可的“流行文化”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流行文化的匮乏也造成了在中国电影产业链中很难看到原声音乐、玩具、游戏等电影衍生品的成功开发,这使中国电影进一步丧失了以文化价值为核心实力,吸引观众,构建国际化、品牌化的优势。
  四、电影语境中的流行文化对现实的影响
  20世纪末,国产电影市场开使逐步走出颓势,大制作影片也随着贺岁档的形成悄然兴起。十几年来,国产电影市场日渐火爆,2010年全国票房已达到了100亿,随着一、二线城市观众观影习惯的形成,出现了一个潜能巨大并不断扩张的电影文化消费市场。据《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大陆观影人次位居全球第二,其中以18~35岁的人群为主。这一年龄阶段的观众正是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体,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认知的形式,对消费群体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今,选择一个不受电影“流行文化”影响的现代都市几乎是不可能的,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成熟,使电影文化在多元化的信息平台中得以迅速扩张。电影与新的传播手段相结合,使人们获取电影资源的途径更加便捷,人们也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了与电影媒体有关的活动范围。而由此所产生的新媒体对青少年教育的积极与负面作用在近些年来也开始不断被人们争论。新媒体环境中,电影承载的信息在青少年之中的影响也更为巨大,在各色电影大量生产的信息化时代,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一些电影中承载的负面信息:枪支、暴力、烟草等等。当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在银幕上看到偶像吸着香烟或为“义气”大打出手时,“榜样”的力量会极易使跟风效仿的行为发生。因此,人们越发关注影片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一问题。因为普遍认为青少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还没有构筑起一个能抵御外界侵害的“心灵堡垒”。
  因此电影的正面引导、教育作用关键在于它传递的“流行文化”所反应的核心价值观。一部电影承载的东西很多很重,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社会化环境中,电影不仅仅是商业和娱乐产业,它还要承担起 “教化”大众的社会责任,去影响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向,而不仅仅是追求票房。如今,穿插在电影中的许多桥段几乎都成为商家利用观众心理,推销产品的广告。正如贾樟柯所说:“必须对中国电影过于拜金、泛娱乐化的倾向进行反思。中国电影如果始终笼罩在拜金和为娱乐而娱乐的氛围中,文化层面的东西就不可能凸显。这样的中国电影,是不可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和尊敬的。”
  五、结 语
  电影与流行文化的发展是共生的,电影承载的文化内涵是电影真正取得成功的关键,为电影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文化也凭借影像传播的优势地位,以视觉再现的形式得以扩张。如果说文化是内容,影像是形式,只有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出电影作为宣传、教育、娱乐等工具的作用。如今,电影语境中流行文化的形成以及影响应当成为正在向市场化、产业化不断发展迈进的中国电影业积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叶永胜.电影:理论与鉴赏[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金元浦.视觉图像文化及其当代问题域[J].学术月刊,2007(5).
  [3] 李红秀.影像时代的文学书写[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