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元代青花玉壶春瓶赏析_元代青花玉壶春瓶
 

元代青花玉壶春瓶赏析_元代青花玉壶春瓶

发布时间:2018-12-27 04:25:41 影响了:

  [摘要]在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中,瓷器虽不是特色,但占有一定的比例,元代青花可谓其中之珍品。本文撷取了日前展出的一件玉壶春瓶,从其基本情况描述入手,对其制作和烧造工艺、胎体的时代特点、花纹种类和布局及表现手法、花纹色料、器型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使读者由此领略我国元青花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元代;青花瓷;玉壶春瓶
  [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31-03
  
  甘肃省博物馆经过改建、扩建后于2006年12月2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同时精心筹备了三个常年陈设展览――“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古生物展”和“甘肃彩陶展”。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件元代青花玉壶春瓶,在众多的展品中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这件花卉纹青花玉壶春瓶出土于甘肃省临洮县衙下乡寺洼村,原由临洮县博物馆收藏,因甘肃省博物馆筹办新馆陈列,专门从临洮县博物馆借来展出。 此器高29厘米,口沿直径7.7 厘米,底径9.3厘米。器形为规整的玉壶春瓶,各部分比例匀称,口沿外哆呈喇叭状,颈细长,溜肩,鼓腹圆垂,圈足略外撇,造型优美,俊秀挺拔。蓝色釉装饰的花纹以莲花鸳鸯和缠枝牡丹为主体,共分九层,口沿部分装饰云纹;颈部上部为蕉叶纹,颈部中部为一圈卷云纹,颈下部为一圈梯形框内的忍冬纹;颈肩之间为一窄圈卷云纹;腹上部为莲花、蔓草、鸳鸯和仙鹤纹,一对鸳鸯在水中快乐地嬉戏,硕大的莲叶衬托着莲花,莲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呈盛开状,附缀莲花花瓣;腹下部为缠枝牡丹和卷草纹;下腹与底部之间的内收部分先饰带状窃曲纹,其下为一圈倒置梯形边框内的忍冬纹;外撇的圈足之上装饰卷云纹。花纹虽繁密,但在布局上显得层次分明、繁而不乱,给人一种繁缛绚烂、清丽典雅的感觉。从圈足露胎处可看到胎体为土黄色,上施略带鸭蛋青色的白色底釉,底釉之上用蓝釉描画花纹,花纹色泽清亮艳丽;蓝釉花纹上带有圆形铁色小斑点,是呈色原料钴经过窑内还原气氛烧造后留下的痕迹。此器上未见到题款。
  所谓青花,也被人们称作白底青花瓷器,属于釉下彩瓷器。青花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先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接着进行拉坯;坯拉好后还要修坯,使其自然风干;之后在胎上先施一层底釉,底釉主要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以氧化钴为原料在底釉之上描绘纹饰或写款;这一道程序完成后,再在其上罩一层透明釉;最后入窑,以1260℃的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经过焙烧后呈现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来看,业内普遍认同河南省的巩县窑在唐代时就开始烧造原始青花瓷的说法。到元代时,江西景德镇窑烧造的青花瓷就已经相当精致了。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不乏精美之作。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造型多样、胎釉精细、青色浓艳、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有清一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促使青花瓷的制作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制作均日益衰落。
  在制胎方面,青花瓷采用元代常用的 “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瓷胎与高温釉的结合很好。因用这种方法所制的瓷胎通常略带灰、黄色,因此瓷胎制作完毕后,一般都要在胎上先施一层底釉,但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纹。基于上述原因,元代青花瓷的胎体一般都较为厚重,抚之有玉质感。
  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青花玉壶春瓶,以莲花鸳鸯和缠枝牡丹为主体,以卷草、海水、回纹、朵云、蕉叶为辅助的装饰花纹,亦带有明显的元青花的特点。元代青花瓷的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此件青花玉壶春瓶带有明显的元代风貌,具体如下:从装饰手法上来说, 元青花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线与点的组合等来表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和艺术意境,一笔之下点划同时完成,流畅有力,且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和顺、逆、拖、塌、涂、点等; 线描之外的渲染则粗壮沉着。从色彩的处理上说,通过浓淡不同的五种基本料色,以表现各种事物的本身特征。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料色,相对地表明不同情趣的五种基本色相,相互配置运用,达成统一、和谐的色调。头浓是最饱和的料水,呈色接近于所勾画的料线,一般只在小面积上使用,有提神、醒目的作用。在器物整体的图案描绘中,与其他料色搭配,局部分布点缀,这种浓淡料配,会使画面跳跃、鲜活;由于其色度与白瓷相差较大,用多了就会使画面显得沉重板结。元青花中最为常用的料色是正浓、二浓、正淡三种,其青色的相对纯度最高,明度最强,最能显出青花的特色来,即所谓幽靓、青翠、娇翠欲滴,主要是指这三种料水的发色效果。在五种料色的配用上,通常采取间隔色配合在一起的原则,因两种相邻的料色并行使用,效果显得匀整、柔和,但容易给人呆板的感觉,而头浓配淡水或二浓配影淡,就比较明快爽朗。影淡为最清淡的料色,其色度接近地釉,在使用上能起到丰富色阶的作用。作为青色与白色之间的过渡色,与头、正、二浓的料水相配使用,色泽清爽,明快又有通透感,使所表现的对象明朗舒畅,其中山水景物为多。青白色的对比,可达到装饰效果上的富有层次节奏的韵律美,形成不同的色彩情调,表达健康向上的内容。
  元青花的装饰也出现了模印刻画与青花组合的线描加拓染――线描加分水、洗色、泼墨、喷刷、网板刻线、贴花丝网漏印等技术手法,但这件器物只使用了绘的方法。蓝色花纹和青白色底釉的虚实配置,在青花瓷色彩种类不丰富的情况下,起到了增强整体效果的作用,即青花纹样上所留下的白地空间的疏密大小,相应地由纹样的疏密大小决定。这件器物在处理蓝釉与白釉的疏密大小方面,亦遵循了蓝釉花纹面积大、周边白色地釉空间相应较大、蓝釉花纹和白色地釉疏密相对应的原则。囿于青花色彩的局限性,在纹样的处理上着意于形象外轮廓特征的刻画,主要体现在选取典型的角度,采用省略、归纳和强化或夸张最富特征部分的手法进行塑造。荷花是青花中常见的题材,在青花装饰中的荷叶,根据主题的要求,根据意境、环境条件的不同进行各种别具匠心的处理,有的使用大段和小段的外弧线着意表现边缘的起伏变化,有的将视角放在了舒展的侧面形态,有的着眼于其中心下凹成锅形的特征;有的像如意,有的像蝙蝠,有的像古磬,有的呈“山”字形,有的状如手掌;一个简单的对象,变换出各种外形,具有了很强的表达能力。虽然,青花瓷上的荷花图案和人们看到的自然形态并不相同,但作为装饰纹样,又没有一个人会认不出它是荷花。在花卉类纹饰的处理上,如牡丹花、忍冬、蕉叶、石榴、葫芦、桃李、佛手、牵牛、百合等的表现上,也无不强调其外形特征,使人看了一目了然,不会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
  还有,此器上的装饰花纹虽繁密,但花纹布局层次分明,繁而不乱,体现了元青花的构图特点,繁密、丰满、层次多,但又多而不乱,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性。另外,此器装饰纹样体现出的整体协调、完整、统一的特点,也反映了元代青花经过延续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工艺流传后在纹饰绘制方面的成熟。青花的绘制,从构图布局、画线、分色整个过程,往往是一手画成,只有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画、染分工,经过大量复制,不断改进绘制工艺才可能实现。纹样的整体协调不仅表现在不同种类的纹样在同一件器物上的相互协调,如瓶罐的足部,往往饰以直格莲瓣、佛手、姜芽海水等具有向上动势的纹样,肩部则饰以大如意、云头、宽带锦纹等纹样,以示覆盖披护,颈部又常以芭蕉、叶芽等向上舒展的纹样;也表现在纹样与器物器型之间的呼应,口沿虽外哆,但和圈足一样,占有的空间面积较小,则以小云带饰;颈部细狭,自下至上采用下大上小的梯形框和忍冬纹,有收敛作用的一圈卷云纹及叶尖向上的蕉叶纹,使颈部显得更加秀挺;腹部平阔,因此绘制莲花、蔓草、缠枝牡丹、卷草纹、仙鹤、鸳鸯戏水等内容丰富的纹饰,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丰富了表现力;下腹与底部之间的内收部分为一圈倒置梯形边框内的忍冬纹,和这一部分的形状相契合。元青花纹饰的笔触往往规整不足、飞动有余,即使是云纹、海水、回纹等通常强调规矩的图案纹样,也是大致规整而已。而且描绘图案时,画线、填色同出一笔,连画带填,而无“分水”技法。虽然用笔纯熟,但是削弱了料水的浓淡层次感,是元青花十分明显的一个标志。
  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件玉壶春瓶,花纹色泽清亮艳丽,使用的应是进口钴料;且装饰花纹上带有因釉料内含氧化铁成分比较大,而在烧造过程中形成铁色斑点。综观元代青花瓷器,其装饰花纹的呈色原料即青料分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而国产料中多含有氧化锰成分,因而蓝花中多泛出灰、黑斑点。国产的青花料主要有珠明料、浙料、石子青、平等青(陂塘青)等。国产料的产地也较多,江西赣州、上高、乐平、上饶等,浙江、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都有丰富的钴土矿。其中珠明料产于云南的宣威、会泽、宜良、嵩明、沾益、师宗、曲靖、富源等地,其中以宣威料最好;由钴土矿料煅烧而成,煅烧后为不透明的黑色;此料发色明丽纯正,色调青翠明亮。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与回青调和使用。平等青(陂塘青)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青亮,明代成化至嘉靖使用较多。进口料主要是来自古代波斯即现在西南亚伊朗或今叙利亚一带的苏麻离青(也叫苏料)和回青料(产地是现在的新疆地区)。苏泥麻青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玉壶春瓶是元代青花瓷器的常见器型。关于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之说。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的句子,“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唐代时人们多称酒为“春”,后代沿用。还有一种可能,“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盛装这种酒的瓶子可能有特定的造型(颇似现在的玉壶春瓶),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酒瓶叫作“玉壶春瓶” 了。玉壶春瓶创烧于宋代,在宋代定型并大量出现,宋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北方窑口均有烧制。元代的玉壶春瓶烧造数量很大,以景德镇烧造为主。明、清各期南北方各个窑口都有烧造,而且此时期的玉壶春瓶造型几乎都能在元代造型中找到原型。明清两代及至以后的玉壶春瓶,完全是以陈设品的面目出现,成为了人们陈设、赏鉴的对象。玉壶春瓶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已经成为了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独特器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