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浅析职高数学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几个原因 职高数学知识点
 

浅析职高数学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几个原因 职高数学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9-01-13 16:18:23 影响了:

  摘 要:本文对职高的数学教学现状和职高数学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职高 数学 终身化 迁移 反馈   
  职高学生因其入校时起点相对较低,数学基础一般是比较差的,而职高数学的内容其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并且职高教师大多数都是从普高转轨而来。因此比较职高与普高教学的相关因素,教师的水平,教材的容量与难度,学生的起点与智力水平,课时安排及两者相应的教学效果(成绩),我们常常发现两者不相对应,即与普高相比,职高的数学教学未取得与其相关因素相对应的成绩,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一、认识不到位
  
  1. 未能认识职高数学自身特点
  (1)职高数学已从长期的主课地位,(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演变成基础课,课时从每周6―7节减至每周3―4节,其作用也从应试教育中的“筛”(数学在人才选拔中起筛选作用)演变成素质教育中的“泵”,(通过对数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筛”的作用的淡化与消失,以及对“泵”的作用的漠视,使得教师与学生对学好数学,缺少压力与动力。
  (2)与普高相比,职高内容的取舍,章节的选定,取决于“注重基础,突出应用,增加弹性,精选内容”这一原则。在教学要求上,以合格性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初中相衔接,注意启发引导;而普高内容深难度大,灵活性强,以选拔性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容量大,节奏快。而职高数学教师大部分是普高培养或转轨而来,他们对普高数学适应有余,而对职高教学认识准备不足。
  2. 未能认识职高数学的基础地位
  职高数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文化素养和为专业课打基础,由于对这一目的内涵理解不全,认识不到位,往往认为职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专业课服务(如同几年前较流行的“三服务”教学模式)因此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动手能力提高了也就行了。这实际上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短视行为。纵观当今职教,普职一体化,基础教育过量化,职教终身化,层次高移化等大趋势,都需要职业教育要以宽广扎实的普通教育作为基础,而数学正是这一基础的主要部分。数学基础的厚薄将直接影响着认识水平、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业能力,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影响着继续深造与终身教育的开展。可以这样说:职业教育的数学课在职高学生的终身学习中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
  
  二、心理不健全
  
  1. 逃避心理:由于职高学生大多是从超负荷运转的应试教育中产生的亚失败者,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之数学长期的角色地位,使他们认为自己被“筛”下的原因主要是数学。因此为求得心理平衡,他们有意无意地厌恶与逃避数学。
  2. 自卑心理:相对普高而言,大多数职高学生面对数学成绩不理想往往归结为自己的智力水平低,基础差,对学好数学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3. 迁移心理:在应试教育中“马太效应”很突出,职高的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数学成绩差而成为“被爱遗忘的角落”,弱点与不足一次次暴露,而又丝毫得不到改正的机会,而师生关系的疏远使他们对数学完全失去了兴趣。由于大多数职高数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对策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延续。
  4. 从众心理:在现有招生体制中,先重点普高,后一般普高,再职高,使得职高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特别是数学成绩。在这一群体中缺少优秀带头人物,缺少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以致形成“一马大家骑,彼此是兄弟”的不思进取冒尖的从众心理。
  5. 齐加尼克现象: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一种试验:将一批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同时去完成二十项工作。其中一组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另一组未能完成任务,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其中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逐渐消失,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所困扰,结果影响了以后任务的完成,这后一种现象称为齐加尼克现象,职高数学教学中教师脱离实际的普高式教学使这一现象越演变越烈,教学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三、教学方法的滞后
  
  相对普高而言,职高教学管理还不够成熟,特别是教学研究还相当簿弱,由于相应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滞后,加之大部分职高数学教师是由普高培养或转轨的,所以职高数学教学大多仍沿用或套用普教模式,采用“应试型”教学,“保重点带一般,一般以下无暇管”,因而无试可应或少有应试的职业中学出现了重点不重,一般难保,大多学生望数生畏,望分兴叹的状况,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启而不发,引而不进,导而不行的尴尬局面。进而导致教师困惑,学生茫然。
  
  四、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应建立健全教研机构,加大数学研究力度,注意根据职教特点,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在此基础上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面对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完全衔接),应试教育的淡化与消失以及由此带后的数学角色地位的转换,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突出数学课的基础地位(如前所述),以使学生在心态失衡的情况下找到新的支撑点,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注意结合数学史、现实生活及专业特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重视师生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是教和学之间激起的“教育共振”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努力创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意境,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验愉快和振奋,进而唤起对学习的兴趣。
  (4)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利用信息反馈并创造条件(如课堂提问、测验、竞赛、课外活动)让学生有闪光的机会。
  2. 调整心理,增强信心。
  (1)帮助学生正确的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内部来说,他们之间学习成绩自身差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有显著关系,而与智力水平关系较小,因此对于数学成绩的不理想,我们应当从学习动力、学习热情、学习毅力和学习方法等不稳定的可控原因上寻找突破,而不应简单地归结为智力差、能力差、难度大等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原因。
  (2)充分利用“履历抹消”效应。教师要充分利用寒暑假休息中产生的“履历抹消”(以前经历的淡化),使学生摆脱过去的困惑(怕学、厌学),通过强化学习目的、主动关心帮助、有的放矢地复习、适当放慢进度等使学生在一切从零开始的氛围中得到感染,从面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确立迎头赶上的信心。
  (3)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调整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的自我期待,进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4)从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心。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基础,设计数学问题的坡度与难度,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逐步使学生在进步与成功的体验中树立我能行,数学学习也是如此。
  3. 立足效果,改进方法。
  确立“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指导思想,重视培优扶差工作,树立转化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重要的观念。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面向全体学生并一切服从服务于教学效果。
  (1)重视数学知识的过渡与衔接,教师要在充分熟悉全面把握职高教材的基础上,把需要掌握和经常用到的初中知识给予复习整理,注意初高中数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的衔接,避免因基础薄弱而形成脱节现象,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学期与学期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每相邻两节课之间的衔接。
  (2)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安排课堂教学时要敢于改革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
  (3)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步骤,所谓“低起点”就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水平,把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确定为教学起点;“小步子”就是把教学要求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层次系列,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生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多活动”主要是针对学生注意稳定性差的特点,变教师大段讲解为师生交替活动;“快反馈”是指在每一层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
  (4)注意数学笔记的整理与复述。根据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做笔记有助于指引注意,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加强记忆(记忆有思维的桥梁之称)与今后的复习。复述(每一节课前复述前一节课笔记)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所有这些正是我们职高学生所缺乏与需要的。
  (5)注意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与研究.2001年第一期.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江苏教育,2002年第七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