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关于《鸿门宴》的节选】鸿门宴电影
 

【关于《鸿门宴》的节选】鸿门宴电影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7:57 影响了:

  选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虽然教材一改再改,但《鸿门宴》却从未落选,这足以见出它的教学价值。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的一个关键故事,是认识项羽、刘邦的重要事件。可以说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开端,从此以后双方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斗,斗智斗勇,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南面称帝。
  课本节选时,是从项羽入关后开始(沛公军霸上……),到刘邦诛杀曹无伤结束(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而项羽派黥布击关,得以入关这个关键的事件却在节选时被忽略。其实黥布击关对于深入理解《鸿门宴》有着重大的帮助,是理解该文的一把钥匙。如果说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序曲,那么,黥布击关就是《鸿门宴》的序曲。黥布击关对于理解项羽大怒的真实原因、刘邦的辩词、项羽对待项伯的态度,以及如何认识曹无伤,进而认识刘邦、项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详细交待了项羽入关的过程:“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当阳君即黥布)
  一
  教材《鸿门宴》中当项羽听到曹无伤使者的话后“大怒”,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项羽的“大怒”是由曹无伤引起的,曹无伤成了刘项矛盾的引发者。其实黥布击关,明显可以看出,项羽已经撕破了脸,对于刘邦的派兵驻守,项羽大为恼火,击关就是体现。当听到曹无伤使者的话后大怒,曹无伤使者的话,只是给项羽的怒火上泼上去的油,而并非是鸿门宴,也即刘项矛盾的直接起因。因为占据函谷关,就意味着有将关中之地据为己有的想法,而关中之地沃野千里、人民相对富足、地理位置险要,是当初秦国成为秦朝的根据地。可以说,谁占据关中,使之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谁就有了称雄天下的重要资本,也就暴露出他争雄天下的政治意图。在当时所有的灭秦力量中,项羽的实力最雄厚,那么想争雄天下的人,无形之中就将矛头直接指向了项羽。可见刘邦的派兵守关,是项羽“大怒”的根本原因。
  刘邦想称雄天下,派兵驻守函谷关,何罪之有?但由于他力量弱小,过早暴露政治野心,这就是他的失策。他明知自己力量弱小,却派兵驻守函谷关,可见他有依据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侥幸心理。守关即是军事行动,也是传达政治理想的信号,击关同样如此。黥布击关,项羽已经发出攻打刘邦的信号,失掉函谷关的刘邦怎么应对这种困境,这是他必须要考虑的。他对项伯的解释:“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以及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辩护之辞,是经过他深思熟虑后的答案,而不是临场的发挥。樊哙的辩护之辞与刘邦的口径完全一致,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能明断形式,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是化解难题的先决条件。他清楚地认识到,守关意味着怀有争雄天下的野心,他就讲自己守关的目的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他知道想争雄天下就直接将项羽当成了对手,所以一再强调“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
  二
  黥布击关还有助于理解项羽对项伯的态度。项伯在大战的前夜驰入敌营,泄露军事消息,本来可以认定为通敌,项羽怎么还会对他如此言听计从,并且在鸿门宴上与自己一起“东向”坐在尊位上而冷落了重要谋士范增,并且任由项伯“翼蔽”自己的对手刘邦。固然陈平所说“项羽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史记・陈丞相世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在于,黥布击关,已是项羽对刘邦实施的一次军事打击,再次打击只是迟早的事,打是必然,只是时间问题。项伯夜驰敌营,泄露的是军事消息而非军事机密,况且黥布击关之后,刘邦怎能不为项羽的攻打做一些安排?项伯的夜驰敌营自然就没有通敌的嫌疑,这是项羽信任项伯的前提与基础。而项羽能听信项伯之言,不杀刘邦并且放任项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项伯营救张良是出于义,从报恩的角度出发,这正好投项王之所好。项羽不但任人唯亲,而且更念旧情,知恩图报,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项羽本纪》)司马欣寸功未建,只因对自己的叔父项梁有恩,就被封为塞王就是明证。正是项伯对项羽性格的全面了解,才敢替沛公向项王解释,在解释时他正是以义为突破口的。
  其次,项伯的说辞让项羽认识到,自己几乎犯了一个错误,“人有功而击之,不义”,自己差点做了不义之事,如果不是项伯,大错就会酿成,他反而开始感激项伯。“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的项羽,因为轻信项伯,进而才轻信刘邦的。
  再次,项伯给项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原来刘邦守关的目的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并且“日夜望将军至”,刘邦原来是臣服于自己的。这一点很重要,项羽一直忌恨刘邦,因为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时,令“沛公西略地入关”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项羽为人�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愿与沛公西入关”的要求却没有被怀王答应。刘邦之所以先入关,明显是占了先机,同时刘邦“收陈王、项梁散卒”又增强了实力,项羽此时却被派“北救赵”;项羽即忌恨于刘邦,又怀恨于怀王。“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其后又“杀义帝江南”,这才出了口气。
  刘邦,诸将所推崇的长者,怀王引以为重的大将,自己忌恨的对手,竟然是臣服于自己的,项伯带来的这个消息,对于项羽自然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这就加重了亲近项伯的筹码。鸿门宴上,经过刘邦低声下气的解释,项羽诛杀刘邦的意图已经越来越淡,在他的心中,刘邦是让自己不舒服过,可能是以后的,但绝不是眼前的敌人,况且打击刘邦又会让自己失信天下,不杀刘邦是理性的选择。项羽对项伯的“翼蔽”自然也就听之任之,或许此时,他对项伯还有几分赞赏,忠心保护自己请来的客人,多仗义啊!
  三
  对待曹无伤的不同态度同样是分析刘邦与项羽性格差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项羽告密,刘邦立诛,对比何等鲜明。传统观点认为是无伤告密,说是告密,似乎不妥。曹无伤使者的话,其实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守关意味着“欲王关中”,不言自明。使者的话对项羽而言,没有任何情报价值可谈,但曹无伤派使者求见项羽的行为,对于项羽却显得意义重大。因为这一行为发生在黥布击关之后,就显得意味深长,曹无伤是一部分人的代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高祖本纪》)。曹无伤的意图很明显“欲以求封”,打算投奔项羽,“使人言于项羽”是他结好项羽的手段。黥布击关已表明刘项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而双方实力差距悬殊,曹无伤的做法在战争年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不想做战争的牺牲品,选择投靠自己认为力量强大,胜券在握的一方,未必是小人,古人讲良禽择木而栖,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他缺乏对项羽的性格的了解,不幸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结果项羽告密,刘邦立诛。
  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的言辞很高明:“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言下之意,项羽派兵攻打函谷关,完全是一场误会,将如此严峻的形势,不可调和的矛盾说成是一场误会,这是高明之处。潜台词就是“其实您完全没有必要派兵击关,只要告诉我,是您项王的军队,我怎么能不会让您入关呢?我之所以守关是为您而守,您却攻打我”。刘邦将项羽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对于自己守关的原因,前面有项伯已经作过解释,击关是一场误会,是误会就可以消除。其次,误会是由“小人之言”引起的,错不在项羽,责任在于“小人”。这样就给了项羽一个台阶,好让项羽借坡下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马上找了一个挽回自己颜面的替罪羊,无意间就钻进了刘邦为他设置好的套子中。
  既然是“小人”的挑拨离间引发的误会,诛杀小人,就势在必行,不但刘邦应该杀,似乎项羽也想杀。刘项两人都认为曹无伤是小人,但两人赋予小人的意义却不一样。项羽是为了推卸责任,走出尴尬境地,他认为的小人,是挑拨离间的真小人。刘邦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因为他唯利是图,见风使舵,政治立场不坚定,是出卖自己的小人。既然在战争年代,曹无伤的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曹无伤代表的是一部分人,刘邦诛杀小人就有杀一儆百的意味,诛杀曹无伤成了一次铲除内奸的整风运动。项羽的告密却让那些已经归附于他的人感到心寒,让那些有心投奔于他,仍在观望的人不敢归附。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南面称帝,我们不能不感慨,性格成就命运。
  综上所述,黥布击关对于理解《鸿门宴》如此重要,而教材一直未能选入,确实是一大遗憾。
  
  卢大年,语文教师,现居甘肃西和。本文编校:王 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