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与方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3:58 影响了: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进而产生焦急、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借此机会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与独特性的表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从最新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具体特质。
  关键词:问题意识 意义 方法
  
  记得上个世纪末,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对中国教育的一番感言,确实让我们感触颇深。该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并在一所极有名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高一语文课。课堂教学中,目的明确,教法灵活多样,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互动相当活跃,配合非常默契。这应该是一节不折不扣的好课,可美国人的评价却令人始料不及:“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是学生又没有问题提出,这堂课上它干什么呢?”
  有位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意识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进而产生焦急、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借此机会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与独特性的表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从最新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具体特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找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紧密结合起来。
  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领和学生发现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然而摒弃知识点的落实,疏于适时适度的讲解,忽略美文美句的品析,无视教材本身的挖掘,只一味地强调让学生提问的做法,决非明智之举!试问,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认,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纵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纵使他再有质疑精神,也是难以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语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因此,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代价。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达到。
  2.思维训练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紧密结合起来。
  思维训练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偏向于从教师那里获得唯一的标准答案。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就难以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了。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训练,能够防止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1)指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能让学生跳出“山中”,获得全新的视野和感受,从而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多种思维,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事物,往往会有新的问题发现,也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教材中相当多的地方为师生教学的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创造、想象、设计、假设、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旦得到培养,他们的目光将是敏锐的,他们的思维将是灵动的。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笛卡尔曾说:“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对教材置疑,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引导学生在习以为常的见解中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对已成的定论,敢于批判、怀疑。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首先就是打破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看法,更鼓励学生不要将自己的大脑变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意识人人都有,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批判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是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
  3.教师导学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紧密结合起来。
  自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将“少讲”或“不讲”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其实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讲授、指导是不相违背的。叶圣陶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叶老并不反对讲,但主张“精要地讲”。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指导和引导,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只任由学生漫无目的的提问质疑,而缺乏老师缜密的思维和富有机智的启发,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不让教师问,而是要求教师要问得巧妙,问得有水准,要能以问激问,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非常喜欢用提问法,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反思,一步步接近真理。问不是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走,而是要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课文有时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应以创新为指导,开掘文本,及时发现思维的多样性。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就应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闪耀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值得探讨,教师就应及时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此为契机,点燃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
  教师须精心设计问题,不能满堂问,不能逼问学生,要问到关键处,抓重点、难点,让每一问都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4.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结合起来。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
  (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探究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
   (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通过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受到启发,获得提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活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探寻教育的规律,遵循教育的原则,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让学习者提出问题》 杨炳华教学月刊 2002、7.
  [2]《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龙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6.
  [3]《创新学习论》 龚春燕 红旗出版社 1999.
  [4]《新课堂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 20029.
  [5]《走进新课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6、8.
  
  黎水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张婷婷,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