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因素
 

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因素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8:16 影响了: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和教育效果上体现出真正可应用可提高的素质,这样才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教育最终追求的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生存状态、品质提升,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体制和模式下自身的独立和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素质教育;人本位
  
  一、引言
  
  素质教育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9年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国家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逐步构建素质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教育工作评价办法,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素质教育的氛围日益浓厚。但是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人数骤增,加上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就业难”以及由此暴露出的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职业素质不完备等问题,给素质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找准人才培养方向,积极面对形势严峻的就业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提出新的思考。
  
  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通过互联网得到了近几年有关高校学生就业情况的两组调查报告
  1、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近6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
  2、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2006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显示,用人单位的职位需求中,对研究生学历的需求占7%,本科学历的占43.8%,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49.1%,大专及以下学历的需求较上季度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随着用人理念的转变,更多的用人单位更注重人才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趋势,一是个人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二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向重实践能力而非只看重学历的方向侧重,即重能力胜过重学历。同时,通过各种媒体,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直观的要求。
  微软公司认为,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致力于通过软件的开发来改善人们生活的人才,这种人其实就是有理想、有报负、有追求的人才;IBM公司认为,只要学习能力强、情商不错,就可以考虑,公司看重人的正直和诚实;海尔公司认为,大学生在学校储备知识的同时,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未来的发展;中国石化集团认为,应聘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政治素质、个人修养、综合素质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应聘者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却不甚了解,或是自身修养不够,品德较差,如在学校里打架、偷盗,或是与同学不团结,都不予考虑。另外,还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起来可以进一步看出,在求职中受欢迎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与行业接近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能独立思考,有创造性。
  2、具有优良的个人品质。做人诚实、正直,做事勤奋、踏实,思路清晰、积极进取、充满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有激情有活力,爱岗敬业。
  3、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社团活动经验。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及具有团队精神。
  
  三、透过就业现状对高职素质教育的观照
  
  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粗略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求职,企业用人,已经不只看学历,看专业,最重要的还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综合起来考核,这实际上便是素质教育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然而从种种迹象上可见,素质教育在贯彻中,存在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比如着眼于教学任务而忽视了人文培养,着眼于眼前就业而忽视了学生的后继发展,着眼于表面成绩而忽视了实际效果等等。那么,在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呢?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
  首先,学校教育要与职业教育有效链接。一方面,在指导思想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学校的素质教育应该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同时研究就业状况,总结经验教训,让就业市场也成为素质教育的课堂,培养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在实际落实上,要努力使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有机结合、良性融合,通过交流合作、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走近职业,在实践中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把握准确的学习方向,彻底颠覆传统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现象。
  其次,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即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带领我们走入终身学习型社会。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必须具备终生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推行,生发出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点,牛津大学的钱布利斯和卡尔菲很早就提出过“CORE”论断,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联系、组织、思考、扩展的观点。他们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组织新的内容,提供策略性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们将原有的知识扩展到新的领域。这种见解提出,教育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懂得对知识融会贯通,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某一行业或领域的真正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削弱“应试教育”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素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学习力的竞争,谁学习的素质更高谁才能更强。
  第三,学校教育要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作为教育者,应当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种种误区,并向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处理好教育与实践的关系。比如,证书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关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和鉴定。但是由于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的不健全和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很多时候职业证书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的能力,单纯的鼓励学生多拿证,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便存在导向的偏差。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更多有实际操作能力、踏实工作的劳动者,而不是眼花缭乱的各种所谓的“证明”。所以,学校教育就应该把握好方向,证书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真正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是“学有所证”。
  最后,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只有能力全面的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获胜。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质,创新素质,沟通、组织、团队合作,人际关系拓展甚至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对于教育来讲,即要横向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更需要在纵向上注重学生的自身长远发展,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选择职业,成就事业,服务社会,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和教育效果上体现出真正可应用可提高的素质,这样才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四、结论
  
  当前,教育界流行着这样几个关键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必须在培养学生上把职业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关注的重点,即通常所说的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健全人格的教育。其中人格的含义是通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这个总和反映了一个人在心理、生理、社会、道德、文化等各方面所应达到的和谐统一的境界。人格本位提出素质教育应把健全的人格作为关键来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向具有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转变,也促使了培养模式从“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素质本位”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更新型的综合教育模式,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又包含了“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
  可见,教育的落脚点还在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的“人”,笔者暂且称之为教育的“人本位”。不管是能力本位,人格本位,还是素质本位,教育最终追求的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生存状态、品质提升,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体制和模式下自身的独立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广阔的空间,促使他们不断地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才是素质教育最丰厚的收获。
  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值得付诸许多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思路和声音,以推动教育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使素质教育真正发扬光大,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07,1,1(1).
  [2]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
  [3]2006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Z].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
  [6]玛里琳.J.钱布利斯,罗伯特.C.卡尔菲.学习教材:丰富孩子们的头脑[M].牛津:巴兹尔.布莱克韦尔出版社,1998.
  [7]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5.1.
  [8]张应强.高职教育如何素质本位[N].中国教育报,2006.6.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