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语文课的深度美和艺术美】 语文课美篇
 

【语文课的深度美和艺术美】 语文课美篇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1:17 影响了:

  教学目标: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重点)   2.品味鲁迅杂文严谨生动的论证艺术,形象讽刺的语言艺术;(难点)   3.尊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冷静而不失开明地对待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稿设计】
  备课初期,我广泛吃进相关资料,本想博采众长,不想已有的成果似乎都在同一个逻辑层面,很不得劲。而且,思维反复在这个层面中纠缠盘绕,似乎失去了往下深挖的锐气。我所做的,只是整合、拼凑这些驳杂肤浅的东西,以自己的眼光,将课堂分割为四个步骤:
  一、导入
  前不久,一篇热辣评论在媒体、网络上引起关注:《鲁迅走了,小沈阳来了》,针对的是近年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逐步剔除鲁迅作品的现象。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鲁迅先生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面对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
  有必要再看看当年鲁迅先生谈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拿来主义》。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集体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为了写“拿来主义”,还写了哪些主义?请用简洁的文字或图示标示行文思路。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送来主义
  三、文本研习,理解内容
  研讨拿来主义的态度,理清比喻论证的内涵
  占有(先破后立:孱头、昏蛋、废物)
  挑选(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
  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
  四、揣摩欣赏
  1.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总结论证艺术
  先破后立,直戳真相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2.欣赏语言艺术
  (1)比较,推敲原文好在哪里?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闭关锁国),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被枪炮打破了大门(**战争)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填空,推敲用词之妙。
  还有几位“大师”们 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过去,叫作“_______”。……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___了。
  五、思考与写作
  你认为我们当下是要留住鲁迅,还是欢迎小沈阳?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并把你们的想法写成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
  一、导语较能吸引学生,但这一现象更多指涉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取舍,有偏题倾向;且小沈阳和鲁迅先生没有可比性,课堂的价值取向应该斩钉截铁:唤回鲁迅,让小沈阳走开。思考与写作的题目没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步骤明显分割为“整体感知”、“文本研习”、“揣摩欣赏”、“思考写作”四大部分,虽然教学思路清晰,但戕害了课堂浑然一体、流转自如的生命活力,筋骨太露。并且,教师的主体意识太强,完全以教师自我的预设把控课堂,置学生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三、对课文的解读,仅停留于理解的层面,缺少深度的内涵美:写法、思想两方面都没有挖掘到位。对鲁迅杂文的魅力只是浮光掠影的概念性介绍,学生体会不深刻。
  【第二稿设计】:
  导入:鲁迅与杂文
  鲁迅先生在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大部分时间和心血于杂文创作。为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他笔耕不辍,共创作了16本杂文集。
  他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杂文短小灵活的自由体式,能够让作者直接迅速地介入社会事变,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大愤怒、大憎恶、大轻蔑与大欢喜。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问题导学: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统计归类,课堂主要解决学生的三大问题,其它问题穿插解决。
  1.鲁迅为什么要谈“拿来主义”?(15位同学问)
  背景介绍
  2.本文核心写“拿来主义”,作者却花将近一半的篇幅扯其它“主义”,是否偏题了?(18位同学问)
  讨论总结:闭关主义:盲目排外――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一味媚外――祸延子孙
   送来主义:用心险恶――侵略奴役
  教师介绍:先破后立的论证艺术
  3.如何理解“拿来主义”?(12位同学问)
  研习比喻论证的内涵
  三、揣摩鉴赏:论证艺术及语言艺术
  同第一稿
  四、思考与写作:
  (一)运用“拿来主义”的精神,任选一种现象进行点评。
  1.引进的日本动漫并非都是精品;
  2.不少外国品牌选用中国名字,而中国制造却偏偏喜好挂上洋名。
  (二)“拿来主义”今天已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普适性,请任选一两例(正反面皆可),思考评价,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一、问题从学生中来,效果确实不同凡响。
  一方面,让我对授课充满自信。刚开始,我一直顾虑:学生手头有不少参考资料,在他们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我还能教给他们什么?但从他们提交的问题中,我发现学生并未真正读懂文章。
  另一方面,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统计完这些问题后,我的教学思路豁然开朗,教学重点、难点立刻了然于胸。课堂教学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不必回避缓慢沉静。
  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一个问题抛下后,我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便组织讨论,学生缺少了深度思考、琢磨的时间,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浮躁肤浅。
  放下匆忙的脚步,放足时间给学生思考体味,在那空无一有中荡漾着无限生机。
  三、教学内容不可轻信盲从。
  我沿用了不少参考资料的现成说法“送来主义”,但仔细推敲,其未必站得住脚,最起码和前面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不在同一逻辑层面:前两个“主义”的施行者是“我国”,而“送来主义”的发出者却是帝国列强。
  四、没有教师的深度解读之美,便没有课堂的精彩透辟。
  一节课仅仅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学视点偏低,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审美体验没有提升超拔。教师高人一筹、独到深刻的解读,才是课堂的灵魂,才能充分彰显师者的主导地位。可惜,这节课我没有能够有效地展现这篇杂文的魅力。
  
  【第三稿设计】
  笔者着力从三方面提升:
  一、推敲润色台词。
  课前我在心底一遍遍默默地演说,过滤语言,力求做到言简意赅、连贯流转、自然得体。
  二、“送来主义”毋宁改为“惧来主义”
  鲁迅先生在谈到“送去主义”的危害后,顺势戳破了国民党政府“送来”的谎言。“送来”的实质是“抛给”,是经济、文化的侵略,是血与火的奴役、蹂躏和践踏,是要使中国永远陷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鲁迅深刻地挖掘并展示了国门洞开之后,国人对于洋货的极度恐惧心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种极端心理,毋宁称之为“惧来主义”,其必然导致封闭落后。
  三、在解决学生的三大问题时,隆重阐释鲁迅杂文的高妙之处。
  高妙之一:闭关亡国,送去卖国、惧来误国,这些“主义”都行不通。鲁迅先生在确立新论点“拿来主义”之前,纵横古今,把此前所有错误的做法和想法都深刻地剖析了一遍,无情地鞭挞了一回,让错误无处遁形。鲁迅的广博深刻、犀利冷峻由此可见一斑。
  高妙之二:鲁迅先生聪明地首创“大宅子”这个比喻,大宅子的博大沧桑暗合了文化遗产的丰富、古老。大宅子里的东西很多,可以住人、可以存物,但鲁迅先生只写了其中的四样东西,便高度概括了文化遗产的全部类型,其笔力的凝练、精致妙不可言。
  高妙之三:语言的形象生动的讽刺,以第一自然段为例。
  高妙之四:思想锐利深刻,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我的收获:
  这是一节平稳高效的课,这堂课不仅游刃有余地解决了课文所有知识难点,而且深度发掘了鲁迅杂文的魅力,燃起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欲望。辛苦的付出之后,我得到了一些收获,总结如下:
  一、欲求高效,必得教学内容精当。通过问题调查,我掌握了学生的已知、未知和需知,课堂着力聚焦学生的三大问题,重点突出,收放自如。
  二、教学艺术与写作艺术是相通的。一堂紧凑精致的课,当求语言干净、环环相扣、自然流转。
  三、教学活动尽量多样化。一堂课采取哪些教学活动,是值得深思的。比如,读书有老师范读、有学生个别朗读、齐读、默读;解决问题有四人小组讨论、有同座交流、有独立思考;理解鉴赏有解读关键词、有填写表格、有比较推敲等等。每种方法的使用,都是斟酌比较教学效果而定下的,不是为形式而形式。
  四、学生的主导地位与教师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教学基本内容植根于学生的需求,教学内涵提升源于教师的眼光见识。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之美、擦亮思想之光,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五、对于名利的零期待。课堂上,教师运筹帷幄的从容、游刃有余的雍容、气定神闲的风韵,源自艺术化的悠然――心无旁骛,只为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中学语文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