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寄情于物,形散神聚】寄情于物
 

【寄情于物,形散神聚】寄情于物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7:10 影响了:

  【前言】   《春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一篇散文。对于本课的教学,应在激发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领会文章的意蕴。
  《寄情于物,形散神聚》与《忆・赏・悟》两篇文章是两位老师对《春酒》这一课的不同教学设计,都是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而设计的,上课之后效果也很好,分别被推荐参加全国赛课和牡丹江市赛课。最近,在牡丹江市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专题教研活动中,这两位老师又向牡丹江市语文教师展示了本课的教学设计,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这两位老师能在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许彬老师的《春酒》按照“导――读――探――展――寄”的思路设计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既关注“文本”,指导学生细细品读文章,理解作者情感,又关注“人本”,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封东晶老师的设计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教学的实施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和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孙雪梅)
  
  【教材分析】《春酒 》一课所在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皆反映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作者用纯真细腻的笔触,回顾了故乡浓郁的风土人情,营造了一种温馨的节日氛围,充满了对童年、母亲、故乡真挚而深厚的怀念。
  【设计理念】本课重在开发课程资源,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立足文本,贴近生活,形成广阔的语文视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初步掌握了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能自选角度切入文章。学生对于新年的快乐是有体验的,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感受文中对过大年情景的生动描写。对于本文中蕴涵的思念故乡、亲人的深情,学生因阅历有限较难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应适时补充介绍绮君身世和经历,使学生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学习寄情于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用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体验――探究――感悟――拓展中品味文章意蕴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对善良美好人性的讴歌向往。
  3. 对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形成一定认识。
  【重点】领会在生动传神的描写中流露出来的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思想感情。(琦君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触,将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倾注于春酒之中。领会这份真情,会令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针对本文的特点,需先解决文章“所抒何情”,“所寄何物”及“为何寄情于此物”3个问题,才算完成了“了解”,而若要学生“掌握”,还必须在强化认知的基础上使之激情澎湃,进入不吐不快的创作状态,方能进行“寄情于物”的应用练习。因而定为难点。)
  【教法设计】
  1.情景教学法。
  以美育情,以美启思。用多媒体将学生引入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为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作铺垫;在体验环节通过年味的回顾唤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融入作品氛围中。
  2.朗读教学法。
  依据“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训练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来品味文章独特意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拓展环节,教师深情朗诵余光中《乡愁》,以启发学生对两岸同根的思考。
  3.讨论点拨法。
  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根据他们思维灵活,独具个性,且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的特点,选用此种方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分享合作乐趣,感受成功喜悦。当学生在讨论探究中遇到了阻碍,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
  4.延伸拓展法。
  通过调动积累,让学生在更广的层面上了解乡愁,从而达到从课内向课外迁移,从文本向生活拓展的目的。
  【教学流程】
  
  一、导
  我力图让这个环节生动有趣而又优美自然,还想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同时为学生理解作者的乡愁作铺垫。所以我设置了下面的导语:
  “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文化悠远。你了解我们的祖国吗?你能在老师下面的描述中猜出这是哪里的风景吗?
  它有优美的自然景色,白居易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描绘它的春天,杨万里曾惊叹‘映日荷花别样红’。苏东坡在‘山色空蒙雨亦奇’中发现了它独特的美。”
  边讲边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江南风景图,抓住学生情绪兴奋点,引入正题。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杯春酒,走进秀美的江南,走进浙江的百姓人家。”
  
  二、读
  阅读是实现语文三维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设计为4个层次: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细读链接自身体验;精读挖掘课文美点;深读整合课文要素。
  1.初读快速浏览。用“这是一篇关于什么的文章”这一问题来进行引领(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来定义文章)。
  2.细读找共鸣。琦君笔下旧历年生动而富有童趣,一定会唤起学生的美好回忆。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如果所教班级的学生思维不活跃,教师可以自己讲一个,创设出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自然放开。
  3.精读发现课文的美。本文的美点,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母亲的温柔、童年的乐趣等;而有些则隐藏在文章之中,学生可能找不到,还会产生一些疑问。这时教师要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内提出的问题,如果小组内没有质疑的问题,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①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②作者仅仅是怀念那一杯春酒吗?③文中还有一些东西也和春酒一样甜美醉人,是什么呢?)
  这个环节要处理得活而不乱,教师就要事先把教材吃透,给学生留白,鼓励他们自主发现和研究。对于小组的成果,教师要及时表扬,指出不足时要注意语言艺术,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鼓励有创意的见解。
  学生的发现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①语言美:语言描写亲切,生动。
  ②人物美:母亲勤劳俭朴,善良大度、慈爱温柔。
  ③情感美:对童年、乡亲、故乡、母亲的怀念。
  ④细节美:善用细节描写。
  4.深读。深读是在前面3个层次阅读的基础上,同学生一起整合课堂学习内容,形成板书,从而突出这节课的重点。
  ①母亲用8样东西制成了香醇的八宝酒,那琦君又用什么酿成了这一坛回味悠长的乡愁呢?这道题有一定难度,其实是上面精读中问题③的另一种问法,也是为了引出对写法的分析。师生共同研读结尾段,教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三分童年的快乐,三分母亲的慈爱,三分质朴的乡情,再加上一段醇厚的年味,酿成了这样一坛甜美的春酒。(到这里完成对文章内容整合。)而其中沉淀在最里面的,还是那略带苦涩的乡愁。(到这里完成对情感的整合。)
  ②春酒是作者乡愁的寄托,这种写法叫做什么?――寄情于物。(通过深读完成对写作手法的分析。)
  ③围绕着思乡的这个主题,琦君把许多有关片段汇集在一起,这恰好体现了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形散神聚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
  
  三、探
  经过前面4个层次的阅读,多数学生已被作者的乡愁所触动。但由于缺少思乡体验,对乡愁理解尚不够深切。所以设计这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琦君能写出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来?”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找不到答案,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琦君曾经说的话(琦君: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宁愿搁下笔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烟愁》)。这时教师有感情地介绍琦君的经历,突出介绍她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和到台湾后对故乡的思念。然后顺着乡愁这个话题引出第四个环节――对乡愁诗的拓展。
  
  四、展
  为帮助学生增长阅历,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乡愁。设计两个梯度的拓展。
  第一梯度关注全体,在古诗中发现乡愁。分组竞赛:说说你知道的有关乡愁的古诗。时间不宜过长,主要是活跃思维,调动情绪。为第二梯度作好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梯度挑战名篇,通过余光中的《乡愁》意象来理解乡愁的“深”。余光中与琦君同为台湾作家。由于是诗歌,《乡愁》的4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要比“春酒”更鲜明、凝炼,可以帮学生进一步明确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同时《乡愁》中的情感经历了从个人悲哀到民族悲痛这一深沉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台湾同胞思乡的深情,为下面寄情活动蓄势。
  
  五、寄
  寄情台湾。当学生被诗中的深远浩荡的乡愁深深打动,教师马上推波助澜:“其实有一些东西是海峡隔不断的,你们说是什么?”引发对两岸同根的思考。经过这样的提问,民族情愫与时代责任感会在学生心中升起。这时让学生为台湾同胞选一件礼物,寄托思念之情,教师可以先举一例:我想送琦君一段莲藕,那么她会想起故乡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会想起栖霞山上如醉的枫叶,想起南屏晚钟那悠远的跫音。而且她也一定能猜出与子同怜的含意,能体会出两岸同胞藕断丝连的深情。这样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寄情于物的写法,达到难点的突破。
  
  六、结束语
  设计结束语时,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话:“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饱满的生命是因为充实着丰富的感情。于是有了以下的结语:人间有情,亲情友情乡情;天地有爱,爱国爱民爱家。珍惜心中这份真挚的情感,这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更是世界美丽的原因。
  【板书说明】
  本课的板书设计,中间是一只酒坛,将母爱、乡情、童真、年味,这些触动作者心弦的材料盛进来,让那含蓄而悠长的乡愁沉淀在坛底。形象直观展示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体现了文章内容重心,又暗合题目。在酒坛两边以近似对联的形式展示知识与能力目标,为重点的突破作了必要的铺垫。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第4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