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人民空军50年代使用的进口飞机(三)]八十年代经典歌曲100道
 

[人民空军50年代使用的进口飞机(三)]八十年代经典歌曲100道

发布时间:2019-02-08 03:56:50 影响了:

  米格-15比斯(МИГ-15БИС)喷气式歼击机是中国于50年代初期从苏联进口的喷气式前线歼击机,曾用代号“43号机”。   米格-15比斯是米格-15的改进型,图纸代号СД。主要改进是:加强了机翼等部位的结构;换装了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ВК-1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26.46千牛;在副翼操纵系统加装了БУ-1液压助力器,改善了横侧操纵性能;机翼下加挂2个250升的副油箱;武器和机载设备也有改进。最大飞行速度和续航能力都有提高。米格-15比斯的首架原型机于1949年9月首飞,1952年成为米格-15系列中主要的批生产型,大批装备苏联空军。同年,米格-15比斯装备了1950年2月开始应邀来华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米格-15比斯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的主要装备,被视为朝鲜战场上最优秀的飞机。米格-15比斯有多种改型,主要包括:加大航程的米格-15СБИС(СД-УПБ)、加装了АФА-40照相机的照相侦察机米格-15РБИС(СР)、作为КС-1空地导弹雷达空中试验平台的米格-15БИС(СДК-5)。苏联还曾在米格-15БИС上加装空中受油探头,与图-4改装的空中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试验。除苏联外,捷克斯洛伐克以S-103的型号生产了620架,波兰也以LIM-2的型号进行生产。
  1952年四五月,毛泽东、周恩来致电斯大林,要求增加进口米格-15飞机。6月13日,斯大林复电毛泽东,答应供给348架,并全部为新型的米格-15比斯。1952年8月23日至10月17日,该机先后从满洲里、绥芬河陆路口岸进口,当年进口348架。1953年5~10月,第二批进口134架;还接收了驻华协助防空的苏军部队的米格-15比斯飞机。1952~1955年,共进口米格-15比斯飞机1460架。1953年10月1日,米格-15比斯参加了国庆阅兵。米格-15比斯飞机除大量用于抗美援朝战场外,还于1955年初用于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作战以及50年代的东南沿海防空作战。米格-17和国产歼5装备部队后,米格-15比斯逐步转用作侦察机和航空学校的训练飞机。1959年,空军为适应航校、部队训练需要,确定将米格-15比斯改装成双座教练机。改装机称为乌米格-15比斯,简称乌比斯。还参照米格-15БИСМ靶机(代号8012产品),将米格-15比斯改装成用于导弹打靶的靶机,以及代替伊尔-10用作强击机。1986年米格-15比斯退役。
  米格-15比斯的主要技术数据:翼展10.085米,机长10.102米,机翼面积20.6平方米;空重3681公斤,载油量1173公斤,正常起飞重量5055公斤,最大起飞重量6106公斤(带2个600升副油箱);最大速度1107公里/小时(高度5000米),爬升到10000米所需时间4分54秒,实用升限15500米,航程1330公里(不带副油箱),起飞滑跑距离600米,着陆滑跑距离880米;动力装置为1台苏制ВК-1А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或1台国产涡喷5乙发动机,最大推力均为26.46千牛;武器装备为1门Н-37Д机炮和2门НС-23机炮,可挂2枚炸弹。
  里-2(ЛИ-2)活塞式运输机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双发运输机,曾用代号“14号机”。
  1936年11月至1939年3月,苏联从美国购进18架DC-3旅客机,其中2架是分解状态的散件。苏联还购买了该机的制造权,并派出技术人员到美国工厂学习了约2年。苏联于1941年开始生产DC-3,同年夏季达到月产30~40架的速度。苏联在制造该机的过程中对DC-3的结构进行了修改以适应苏联工艺和生产条件,并换装了国产的发动机。最初生产的客机型称为ПС-84,后采用试制厂总工程师Б・П・里苏诺夫的姓名第一个音节命名为里-2。里-2有多种改型,主要包括里-2П客机、里-2Т货机。里-2ВП是生产数量最多的武装型运输机,机背装有炮塔,还可携带4枚250公斤炸弹或12枚火箭弹。里-2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是苏联使用量最大的客货运输及伞兵用飞机。各型共生产了4863架,1945年停产,在苏联使用了约40年。
  1949年底,中国从满州里进口2架里-2。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间,苏联空运部队41架里-2和民航大队6架里-2来中国,协助空运陆军部队进新疆。1950年3月成立的中苏民航股份公司全部使用里-2飞机,最初有14架,1951年增至16架,其中里-2П客机和里-2Т货机各8架。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里-2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但中国并未仿制该机。1951年中国民航进口4架。1951年11月24日,苏联空军顾问团向解放军空军移交20架里-2飞机。到1957年,共进口里-2飞机41架,使该机成为50年代初期中国军、民航空运的主力机型。里-2还被作为航测机。该机1986年退役。
  里-2的主要技术数据:翼展28.813米,机长19.647米,机高7.093米,机翼面积91.7平方米;空重7680公斤(客机)、7400公斤(货机),载重112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10700公斤,载油量3110公升;最大速度325公里/小时,巡航速度240公里/小时,正常上升率2~4米/秒,爬升到3000米所需时间13分12秒,实用升限5600米,最大续航时间12小时02分,最大航程265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420米,着陆滑跑距离380米;动力装置为2台АШ-62ИР气冷单排星形9缸活塞发动机,配АВ-7Н-161型三叶螺旋桨,单台起飞功率为1000马力,后换装国内生产的活塞5甲型(代号670)发动机以及J8-G3螺旋桨。
  伊尔-12(ИЛ-12)活塞式运输机是中国于50年代初从苏联进口的活塞式双发运输机,曾用代号“15号机”。
  1943年底,正在进行卫国战争的苏联空军已完全取得了制空权,航空工业部门开始着手研制比里-2飞机飞得更快、更远的运输机和旅客机。伊柳申设计局当时正在研制装柴油发动机的双发旅客机伊尔-12,1944年确定换装汽油发动机。伊尔-12采用全金属下单翼结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发动机功率较大并装有二级增压设备,还安装了仪表飞行、高空飞行、跳伞及防火防冰设备。客机内安装了暖气、隔音、通风设备。1945年8月15日,伊尔-12首飞,1946年通过国家验收试飞,作为里-2后继机投入批生产,1947年开始在苏联国内民航航线上使用。伊尔-12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是高空飞行性能较好的运输机,作军用运输机时可空运或空投兵员、轻型军事装备。改型包括:伊尔-12Б客机、伊尔-12Т货机、伊尔-12Д军用武装型运输机。到1949停产,各型累计生产了663架。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迫切要求加强空投能力。但当时能使用的高空运输机仅有9架C-46,空投能力远不能满足部队需要。空军向中央建议订购苏联运输机。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于1950年9月16日致电苏联,提出订购42架伊尔-12运输机。该批飞机分别于1950年11月和1951年初到货。1956年3月,伊尔-12成功试飞北京-拉萨航线。伊尔-12还被作为航测飞机,1986年退役。
  伊尔-12的主要技术数据:翼展31.7米,机长21.31米,机高7.8米,机翼面积103平方米;空重11100公斤,载重2615公斤,正常起飞重量168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7250公斤,载油量4150公升(6个油箱)、6000公升(10个油箱);最大速度407公里/小时(高度2060米),巡航速度340公里/小时,上升率7.3米/秒,爬升到3000米所需时间12分8秒,实用升限8950米,绝对升限9040米,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最大航程2200公里(6个油箱)、3300公里(10个油箱),起飞滑跑距离500米,着陆滑跑距离700米;动力装置为2台АШ-82ФН双排气冷星形14缸活塞发动机,配АВ-9Е-91型四叶自动变距螺旋桨,单台起飞功率1850马力,1965年以后逐步换装国产活塞8丙型(代号651丁)发动机并配J7-G5(АВ-50)螺旋桨,单台起飞功率1850马力。
  雅克-12(ЯК-12)活塞式轻型通信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轻型通信机,曾用代号“16号机”。
  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在1944~1947年,先后研制了雅克-10、雅克-12、雅克-13等单发轻型飞机。其中生产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是雅克-12。雅克-12的原型机于1947年首飞。这种单发上单翼飞机,生产使用成本低、起降性能好。除军队用作通信联络、救护外,还被用作农业机、民用轻型运输机。雅克-12有多种改型,直到50年代后期还在生产。波兰制造的称为PZL-101。
  1949年底,中国通过满州里口岸从苏联进口雅克-12飞机12架。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雅克-12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但中国未进行仿制。到1956年共进口32架,其中包括有波兰制造的。1973年最后2架退役。
  雅克-12的主要技术数据:机长8.2米,翼展9.4米,机翼面积15.4平方米;空重1900公斤,载油量23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244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465公里/小时,实用升限7950米,爬升到1000米所需时间为1分,最大航程125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395米,着陆滑跑距离500米;动力装置为1台М-11ФР气冷单排星形5缸活塞发动机,配В-501Д-81型木质螺旋桨,起飞功率160马力。
  波-2(ПО-2)活塞式初级教练机和轻型多用途飞机是中国于50年代初期从苏联进口的活塞式初级教练机和轻型多用途飞机,曾用代号“17号机”。
  直到20年代后期,苏联还没有自己设计的初级教练机,训练新飞行员全部使用外国设计的飞机。根据苏联空军提出的国产教练机研制指标,设计师Н・Н・波利卡尔波夫于1927年设计了一种双座活塞式初级教练机,最初称为乌-2(У-2)。该机于1928年1月7日首飞,1929年投入批生产,1944年改称波-2。波-2飞机结构简单,操纵性能好、尤其是起飞着陆性能良好,生产和使用维修费用低廉,是苏联在30~40年代间使用最多的初级教练机,还广泛用于农林业、航空摄影、医疗救护、通信联络和近距离侦察飞行。波-2有多种改型:乌-2ВС是卫国战争期间被大量用于前线附近地区的轻型夜间轰炸机,加装了发动机消音消焰器和机枪,可携带300公斤炸弹;乌-2НАК是夜间炮兵校射机。乌-2ГН“天空之声”是装大功率扩音器的宣传机;乌-2ШС是5座指挥联络机。波-2的改型达80余种,各型累计生产了33300架,在苏联1951年停产;波兰生产到1955年。
  1951年,中国进口了21架波-2飞机,空军用于训练飞行;民航的专业飞行队则用作灭蝗等农业作业;后又转作体育运动飞机。朝鲜战争期间,朝鲜空军曾在夜间用波-2袭扰轰炸美军机场。1959年,最后9架波-2从人民空军退役。
  波-2的主要技术数据:机长8.17米,翼展11.4米,机高3.1米,机翼面积33.15平方米;空重635公斤,载油量71公斤,正常起飞重量89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156公里/小时,实用升限4000米,爬升到1000米所需时间5分36秒,最大航程4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70米,着陆滑跑距离120米;动力装置为1台М-11气冷单排星形5缸活塞发动机,配二叶木质螺旋桨,起飞功率100马力。
  伊尔-28(ИЛ-28)喷气式轰炸机是中国于50年代初期从苏联进口的喷气式前线轰炸机,曾用代号“40号机”。因该机在齐齐哈尔交付,所以在空军内部又曾称“齐尔”飞机。
  1947年,苏联政府按照发展喷气飞机的第二阶段任务,安排几个设计局同时开始研制装2台喷气发动机的前线轰炸机。伊柳申设计局以伊尔-28参加竞争。研制工作进展顺利,首架原型机于1948年7月8日首飞。试飞结果证明伊尔-28的性能优于其它飞机,即投入批生产。1950年5月1日,数十架伊尔-28组成的空中编队参加了红场上的阅兵。伊尔-28在50年代是苏联前线轰炸航空兵部队的主要装备,发展有多种改型,主要有:伊尔-28У轰炸教练机、伊尔-28Р照相侦察机、伊尔-28ЛЛ弹射座椅试验机。退役后的伊尔-28还被改装用作无人驾驶靶机。1950~1955年各型共生产了约1959架。
  1952年9月,中国首次向苏方提出订购60架伊尔-28喷气轰炸机。首批交付的60架于1952年10月底飞抵齐齐哈尔机场。1953年7~10月第二批60架伊尔-28也飞抵齐齐哈尔。至1956年我国共进口伊尔-28飞机171架。1953年10月1日,45架伊尔-28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国产轰五即是在伊尔-28基础上对结构和各系统做了重大更改的轻型轰炸机。该机1963年完成改型设计,1966年9月24日在哈尔滨首飞成功,1967年6月8日批准定型投入批生产。在空军内部,通常将国产飞机称为“国轰五”,将伊尔-28称为“苏轰五”。1986年伊尔-28退役。
  伊尔-28的主要技术数据:机长17.65米,翼展21.45米,机高6.2米,机翼面积60.8平方米;空重12890公斤,载油量640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184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3200公斤;最大速度900公里/小时(高度4500米),巡航速度696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2300米,爬升到5000米所需时间6分30秒,最大航程218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875~965米,着陆滑跑距离960~1170米;动力装置为2台ВК-1А离心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26.46千牛。射击武器为机头左侧固定安装的1门23毫米机炮及尾部活动炮塔上的2门23毫米机炮。弹舱内正常载弹量1000公斤,最大载弹量3000公斤。海军使用的鱼雷机可挂载鱼雷。
  乌伊尔-28(ИЛ-28У)喷气式轰炸教练机是中国于50年代初期从苏联进口的喷气式轰炸教练机。
  伊柳申设计局在研制成功伊尔-28喷气前线轰炸机之后,即在它的基础上改型研制喷气轰炸教练机乌伊尔-28,用于伊尔-28的飞行员训练。第一架原型机于1950年3月18日首飞。乌伊尔-28与伊尔-28的主要不同点是将机头的领航员舱改为飞行教员舱,还取消了轰炸航行雷达和武器系统。
  1952年9月,中国向苏联提出订购伊尔-28喷气轰炸机和乌伊尔-28轰炸教练机。首批3架于1952年10月底与伊尔-28一齐飞抵齐齐哈尔机场,装备空8师。1953年7~10月,第第二批2架乌伊尔-28飞抵齐齐哈尔,装备空10师。到1956年共进口该机22架。在空军内部,通常将国产飞机称为“国轰教五”,将乌伊尔-28称为“苏轰教五”。1986年乌伊尔-28退役。
  乌伊尔-28的主要技术数据:机长17.472米,翼展21.45米,机高6.2米,机翼面积60.8平方米;空重1176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1756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1000公斤;最大速度895公里/小时(高度4500米),实用升限13250米,爬升到5000米所需时间5分30秒,最大航程226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600米,着陆滑跑距离700米;动力装置为2台ВК-1А离心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26.46千牛;没有武器装备。
  图-4(ТУ-4)活塞式重型轰炸机是中国于50年代初期从苏联进口的活塞式重型轰炸机。
  1944年7~11月,3架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国B-29轰炸机(其中1架为B-29A)迫降在苏联远东地区机场。苏联政府确定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进行测绘仿制。苏联飞行员将3架B-29飞到莫斯科后,一架B-29A被用于分解测绘;另两架B-29用作训练飞行员。1947年5月19日,测绘仿制而成的图-4首飞成功,成为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最后一种活塞式飞机。同年7月,首批试制的3架图-4参加了土希诺航空节的检阅;年底即制造出20架飞机用于飞行试验。1948年夏季,飞行试验结束,图-4投入批生产。在50年代,图-4是苏联远程航空兵的主力机型。累计生产了约900架。
  1953年2月28日,苏联交给中国10架图-4飞机,装备了人民空军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1954年10月1日,图-4参加了国庆阅兵。图-4飞机还曾加装截击瞄准雷达改型成图-4П,用于夜间低空截击作战;用作无人机母机,挂飞国产无侦5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图-4还被改装成中国第一架空中预警机“空警”1号以及电子战飞机。1988年图-4退役。
  图-4的主要技术数据:机长30.8米,翼展43.05米,机翼面积161.7平方米;空重35270公斤,载油量1130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54500公斤,超载起飞重量66000公斤;最大速度420公里/小时(海平面)、558公里/小时(高度10000米),实用升限11200米,爬升到5000米所需时间18分12秒,最大航程5100公里(带弹2吨),起飞滑跑距离960~2210米,着陆滑跑距离1070米;动力装置为4台АШ-73ТК气冷双排星形18缸活塞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2400马力。使用ТК-19涡轮增压器,在6500米高度功率为2400马力,配四叶螺旋桨(由于图-4飞机使用的АШ-73ТК发动机国外已停产,国内未试制,因此1966年3月确定图-4改装АИ-20К型涡桨发动机);射击武器为机身上下和尾部5个活动炮塔上的10门23毫米机炮,弹舱内最大载弹量9000公斤。
  苏格尔(SOKOL)活塞式轻型通信机是中国于50年代初期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活塞式轻型通信机。
  捷克斯洛伐克的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从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捷克擅长研制生产特技专用飞机和个人使用的轻型飞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德国占领期间,捷克被迫按德军要求生产军用飞机。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捷克斯洛伐克航空工业重新开始研制轻型飞机。其中一个型号是木质结构的苏格尔。该机可作为私人飞机,也可用作通信和普通飞行训练。机体结构为全木制。起落架可由机械操纵收放。苏格尔装有襟翼和2套驾驶杆。机舱顶部能向上开启,可坐3人。1951年中国民航进口了10架苏格尔,用于新飞行学员的训练。1953年4月空军提出购买苏格尔飞机,经周恩来批准,50架苏格尔飞机于当年进口。1959年4月,空军将28架苏格尔飞机转交国防体协。1961年最后15架从空军退役转国家体委使用。
  苏格尔的主要技术数据:翼展10米,机长7.35米,机高2.20米;最大速度230公里/小时(海平面),巡航速度212公里/小时,最大俯冲速度310公里/小时,上升率3米/秒(海平面),爬升到1000米所需时间6分,实用升限4800米,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45分,最大航程10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275米,着陆滑跑距离170米;动力装置为1台小瓦尔特4-111气冷单排直列4缸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105马力,直接传动双叶木制定距螺旋桨,用手摇式起动机起动。爱诺-45(AERO-45)活塞式轻型飞机是中国于50年代初期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活塞式双发轻型飞机。捷克斯洛伐克在40年代末研制了双发全金属结构小型客机爱诺-45。机身结构为半硬壳式,座舱顶部由透明胶板压制而成,舱内设有通风、照明及加温设备,可容纳驾驶员1人及乘客3~4人。该机在当时具有速度大、耗油量小、飞行安全、操纵灵活等优点。1951年中国民航进口了10架,1952年开始用于小兴安岭的护林防火飞行,开创了中国使用飞机护林的历史;后用于从北京向东北运送报纸纸型及其它通用航空任务。1953年4月空军提出购买爱诺-45飞机,经周恩来批准,14架爱诺-45飞机于当年进口。1976年最后2架从空军退役。爱诺-45的主要技术数据:翼展12.30米,机长7.55米,机高2.35米(停放)、3.26米(水平);空重825公斤(无外翼油箱)、840公斤(有外翼油箱),正常起飞重量1400公斤(无外翼油箱)、1500公斤(有外翼油箱),载油量174升(无外翼油箱)、310公升(有外翼油箱);最大速度273公里/小时,经济巡航速度185公里/小时,上升率3.8米/秒,爬升到3000米所需时间18分,实用升限5000米,最大续航时间5小时~9小时,最大航程930~165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365米,着陆滑跑距离215米;动力装置为2台小瓦尔特4-111气冷单排直列4缸活塞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105马力,传动双叶金属螺旋桨。(全文完)责任编辑:晓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