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导弹艇的未来_022导弹艇为什么不卖
 

导弹艇的未来_022导弹艇为什么不卖

发布时间:2019-02-10 04:10:57 影响了:

  导弹艇在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有出色的表现,这不但推动了导弹艇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推动了中、近程反舰导弹的发展。但在这之后的几次战争中,导弹艇面对敌方的远程纵深打击毫无还手之力,不但没有任何建树,还成为敌方导弹空袭的靶子。1986年美国在空袭利比亚的“草原之火”行动中用A- 6E攻击机发射“鱼叉”反舰导弹击沉1艘利比亚“纳努契卡”级导弹艇,并重创另2艘同型艇;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为阻止伊朗在波斯湾布雷,曾与伊朗导弹艇激烈交火,美国A-6E攻击机发射“鱼叉”反舰导弹击沉1艘“战士2”级导弹艇,美国巡洋舰也击沉了1艘伊朗导弹艇。在海湾战争开始时,伊拉克有 5艘TNC45型、1艘FPB-57型和7艘“黄蜂”级导弹艇,都装有MM40“飞鱼”反舰导弹或SS-N-2反舰导弹,但它们并未对联军构成任何威胁。因此,很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型海军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导弹艇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在新的作战理念下寻求导弹艇的发展和运用之道。  冷战后,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海军战略,将海战场由远海向近海转移,把沿海第一、第二岛链作为海战的主战场,近海对陆攻击的需求更加迫切。近海舰艇不但要实施对大型舰艇攻击,也要实施对小艇攻击,不但要攻击海上目标,也必须能攻击近海活动目标与地面固定目标(如码头、机场、仓库等)。这为导弹艇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因为导弹艇具有目标特征小、速度快、灵活机动、导弹火力强的特点,是实施近海攻击与防御的有力武器。但是导弹艇在发展中必须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作战需求。
  
  大型化
    早期发展的导弹艇吨位都较小,装备的武器系统也较少,如前苏联的“蚊子”级(80吨)、台湾的“海鸥”级(47吨)等。后来发展的导弹艇吨位越来越大,一般在100~400吨,如前苏联“黄蜂”级和“蜘蛛”级、日本“隼”级、德国的TNC-45型、法国的“战士”系列、以色列的“萨尔”系列等。在新的战场环境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争相发展大型导弹艇,它们的吨位超过500吨,有的迈进了巡逻舰和轻型护卫舰的行列(台湾将680吨的“锦江”级称为近海护卫舰)。如瑞典“维斯比”级(620吨)、俄罗斯“海狮”级(850吨)和“闪电”级(500吨)、新加坡“胜利”级(600吨)等。增大吨位,可以提高导弹艇的续航能力与抗风浪冲击性能,也可以增加舰载武器的装备种类和数量,从而扩大活动范围、提高作战能力。这些大型导弹艇的续航能力多在500海里以上,俄罗斯“海狮”级气垫艇的最大续航能力达到2500海里/ 12节。  导弹艇的大型化还起因于各国500~ 2000吨之间的水面舰艇较少,通过增加导弹艇的吨位可以填补这一空间,起到承上启下、完善水面舰艇布局的作用。
  
  多元化、多用途
  
  90年代后建造的导弹艇都在向多元化和多用途化发展。不但有传统设计的导弹艇服役,也出现了许多非传统设计的导弹艇。如俄罗斯的“海狮”级是侧壁式气垫艇,独特的船型与推进系统使其最大航速达到53节;瑞典的“维斯比”级是隐身导弹艇等。  新型导弹艇普遍具有多种功能,集反舰、反潜、布雷等功能干一身,做到了设计的优化。已服役多年的芬兰“劳玛”级和丹麦“飞鱼”级就体现了这一设计思想。
  1990~1992年服役的4艘芬兰“劳玛”级导弹艇,满载排水量250吨,航速30节。虽然水面机动性不算太好,但它具有反舰、反潜与水雷作战等多种功能。除6枚RBS15Mk2反舰导弹与防空武器外,还装备4具反潜火箭发射器、拖曳式阵列声纳等。丹麦的“飞鱼”级也是多功能导弹艇中的佼佼者,1989~ 1996年装备14艘,满载排水量为480吨,航速为30节。它可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采用不同的武器系统组合。舰艏配备1门76毫米舰炮,甲板后殴有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法制 TSM2640拖曳式变深声纳,其鱼雷发射管也可用作水雷布放器,艇上装备有先进的武器控制系统。由于武器组合具有灵活性,该级导弹艇可执行反舰、反潜、扫/布雷、巡逻和海洋观测等任务。
  具备反舰、反潜、布/扫雷与鱼雷作战能力是北欧诸国导弹艇的主要特征。瑞典即将服役的“维斯比”级隐身导弹艇更将这一特征发扬光大。尽管吨位不算太大但功能齐全,装有反舰导弹、防空导弹、舰炮、鱼雷、反潜火箭、深弹、多功能干扰发射器、鱼雷诱饵等武器装备,还配备了三维对空/海雷达、被动拖曳式阵列声纳等先进传感器,以及用于猎/扫雷的无人遥控潜水器。    火力更强
  
  导弹艇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其作战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初期的导弹艇除装备反舰导弹外,一般只有小口径舰炮、 12.7毫米机枪等;后来不但装载的反舰导弹向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杀伤力更强的方向发展,防御武器也向制导化方向发展。
  导弹艇作战范围的扩大、进攻火力的增强,主要得益于中、近程反舰导弹射程的增加、杀伤能力的增强以及装备数量的增多。在西方,导弹艇装备的反舰导弹有“鱼叉”、“飞鱼”、“奥托马特”、 RBS15、“企鹅”与“迦伯列”等。这些导弹都经过升级改造,射程有明显的提高。例如: MM38“飞鱼”射程为38千米,改进型MM40“飞鱼”Block2为75千米,Block3将达到180千米;“鱼叉”射程已从120千米增加到200千米;“奥托马特”Mk2达到180千米,RBS15 Mk2射程为120千米,升级后可达200千米;日本90式导弹射程可以达到150千米;以色列“迦伯列”的射程已经从早期型号的36千米增至新型号的150~200千米。反舰导弹射程的扩大,可以使导弹艇实现防区外发射,大大提高了导弹艇的生存能力。早期导弹艇装备的反舰导弹的数量一般是 2~4枚,而现在的导弹艇大多数都装备 6~8枚。俄制导弹艇上装备的反舰导弹已从早期的SS-N-2、SS-N-2D、SS-N- 9换成了射程达到240千米、超声速的 SS-N-22。
  为提高生存能力,导弹艇也要装备适当的防御武器,特别是防空武器。由于导弹艇的吨位较小,一般装备近程低空的舰空导弹系统,以及小口径速射舰炮等。在西方国家的导弹艇中,大多配备采用“西北风”导弹的舰空导弹系统和“拉姆”舰空导弹系统,而苏制导弹艇则大多配有SA-N-4、SA-N-5舰空导弹系统或SA-N―9垂直发射系统。
  反舰导弹射程的增大向导弹艇的目标探测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导弹艇都配备舰载直升机执行超视距目标探测任务,如瑞典的“维斯比”级、以色列的“萨尔-4.5”级和“萨尔-5”级等。其中“萨尔-4.5”级导弹艇是在舰舯后部改装了直升机库与起降甲板,配备1架SA365型“海豚”直升机,成为目前世界上能起降直升机的最小舰船。
  
  隐身化
  
  导弹艇体积小、航速高,目标特征不大,但是因为一般在近海和岛链作战,所以还是容易被探测到。80年代以后,导弹艇明显地向隐身化方向发展导弹艇的隐身设计一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低雷达反射艇体外形设计,采用吸波材料和吸波涂料;简化上层建筑的结构,尤其是减少各种天线;甲板武器系统保形设计,减小导弹发射架的可探测面积;减小动力装置的红外特征;严格控制水下噪声等。
  瑞典的“维斯比”级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隐身导弹艇,其艇体、上层建筑、武器系统都采用了隐身技术。艇体后部甲板全部作为飞行甲板使用,机库设在甲板下方。艇载武器系统隐藏在舰体内部,如RBS15 Mk2反舰导弹的发射箱设在舰桥两侧的艇体内;前甲板1门57毫米舰炮虽然突出了艇体,但它的炮管平时隐蔽在隐身设计的炮塔内;炮塔前端锐利的三角锥体构型与F-117飞机机首形状很相似,这有助于隐身性能的实现。上层建筑用碳纤维强化玻璃钢与雷达波吸收材料制造,仅有桅杆与雷达天线没有经过隐身处理。在以后的改进中将加装有隐身性能的圆锥形整流罩,这样就可以实现全艇的隐身。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