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从学徒工到科学家|学徒工
 

从学徒工到科学家|学徒工

发布时间:2019-02-20 04:26:38 影响了:

  本期人物:彼得・曼斯菲尔德   科学语录:科学就是利用自然为人服务,而不是与人作对。我之所以投身科学,就是要找到使人们生活更轻松的方式。      在现在的医疗设备中,核磁共振成像仪是一种高端的检测仪器,有了它,医生可以在不触碰病人身体的情况下为病人诊断,让很多疾病无法遁形,特别是脑部和脊髓部位的疾病。而这个发明得益于两位科学家的研究,他们分别是彼得・曼斯菲尔德和保罗・劳特布尔,他们也因此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曾经的学徒工
  
  在众多诺贝尔奖得主中,不乏少年时命运波折坎坷、而后奋发图强者,彼得・曼斯菲尔德也是其中的一员。曼斯菲尔德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5岁那年,中学没有毕业就辍学打工。他先是干书籍装订工,然后又当了印刷学徒工。在那个时候,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科学家,更别说会梦想获得诺贝尔奖了。
  
  火箭情结
  
  让曼斯菲尔德第一次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是火箭。那是“二战”期间,曼斯菲尔德第一次看到了火箭,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积极学习,考上了伦敦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讲师。在那个时候,曼斯菲尔德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从来没有想过要涉足医学界。
  
  进入医学领域
  
  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期,曼斯菲尔德开始利用磁场研究晶体,他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在稳定磁场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场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那段时间,他十分痴迷于观察固体的纵切面影像,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曼斯菲尔德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医学。此后,曼斯菲尔德及其研究小组便将观察对象转向动物组织的切片影像。当时,他们中没有人有生物学基础知识或实践经验,一切从尝试开始。
  
  枯燥的实验
  
  从此曼斯菲尔德开始了枯燥的实验过程。那个时候核磁共振技术才起步,只是运用在科学研究上,而且成像很不清楚。曼斯菲尔德每天都用核磁共振成像仪分析晶体结构,在一次次枯燥的扫描分析中,他尽可能地寻找细节,关注每一点进展,以求得到最清晰的图像。
  而在对多种固体进行扫描得不到令人满意的图像后,他决定对充满液体的生物体进行扫描。于是,他用诺丁汉大学里唯一的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对豆角、树枝、鸡腿、水果等所有能够找到的生物体一一进行分析,直到最后拿自己的身体进行扫描实验。虽然这种做法后来让曼斯菲尔德自己都觉得后怕,但就是这种勇于尝试的科学精神让他对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成果终现
  
  终于,上世纪的80年代初,在曼斯菲尔德和另一位获奖者、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问世了。利用这种仪器,医生能够快速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高精度立体图像。这种仪器目前在全世界已得到初步普及,成为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
  在曼斯菲尔德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已经70岁了,似乎是退休的时候了。可是曼斯菲尔德仍然放不下他的研究,噪音过大是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最大缺憾,而他的研究小组已证明,通过向核磁共振成像仪附加能量的方式,可以将噪音降低50分贝左右。如果进一步的试验取得成功,患者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时便会有更舒适的感觉。
  
  (责任编辑:阳晓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