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1999—2010年中国区际贸易变化研究] 年际变化
 

[1999—2010年中国区际贸易变化研究] 年际变化

发布时间:2019-03-30 04:00:41 影响了:

  摘要:20世纪末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有所提升,区际贸易得到发展,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但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仍然存在多重障碍。
  关键词:区际贸易 开放程度 贸易壁垒
  一、引言
  “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经历了由建国初期的“均衡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非均衡战略”,再到20世纪末“区域协调发展”的变化过程。分析20世纪末以来我国区际贸易变化,有助于把握我国区际贸易格局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加强区际贸易联系,形成国内统一市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1999—2010年我国区际贸易变化
  本文以1999—2010年省际铁路货物运输情况为样本来分析我国区际贸易的变化。根据《中国交通年鉴》,铁路是省际间能源、金属、建材和粮食等大宗货物运输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省际铁路运输的数据大致能够反映省际贸易的情况。
  (一)各省区际贸易开放程度变化
  本文参照叶裕民构造的地区自我循环比率G和地区开放程度F(指大区市场所占份额F1和大区市场外所占份额F2)来衡量地区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及省际经济联系程度。
  G=S/M;F1=P/M;F2=1-F1-G
  公式中:G表示省内市场所占份额;F1为大区市场所占份额;F2为大区市场以外的全国市场所占份额;S为地区商品在省内的销售量;P为地区商品在本省外的大区销售量;M为地区商品总的销售量。如果某地区的贸易开放程度越高,那么该地区在全国大市场的地位和所占份额也就越重。G和F指标具有一致性,因为一个省份如果G值越大,地区自我循环比率越高,经济越封闭,那么F值也会越小,地区开放程度越低。
  结合G值和F值,可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地区。第一类,高度开放的地区,G<20%;第二类,中度开放地区,20%<G<40%,F1>30%,即省内市场商品销售率不超过40%,大区市场份额占30%以上;第三类,地区自我循环比高的地区,G>40%,F1<30%,这类地区生产的商品主要以省内为主要市场;第四类,其他地区。由表格1可知,2010年相较于1999年,高度开放的省份由3个增加到6个,中度开放地区由6个增加到8个。总体而言,1999—2010年我国省际间的经济联系有加强,但是仍然较弱。
  (二)区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西部差距迅速拉大。自“十五”规划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加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的支持下,资金、技术和人才涌向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为日渐增多,区际贸易联系趋向市场化和多元化。通过比较1999年和2010年各省最主要的3个买方贸易伙伴,可以看出1999—2010年我国区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如下变化。
  首先,东、中、西部的贸易联系得到加强。1999年我国各省的贸易地区主要集中在各省周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较弱。到2010年,东部和西部的贸易联系显著增强。1999年上海市的主要买方贸易伙伴是浙江、安徽和江西,到2010年四川、新疆和湖南是上海市产品的主要销售地区。同时,2010年山东省成为陕西和新疆的主要买方贸易伙伴,江苏省也成为青海省产品的主要销售省份。铁路是国内远距离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是跨区域贸易增多的主要原因。1999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为6.74万公里、167554万吨和12910.3亿吨公里,到2010铁路运营里程、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到9.12万公里、364271万吨和27644.1亿吨公里。另一方面,这一变化也由于“十五”规划以来东部对中西部开展对口援助工作以及跨区域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经济辐射,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其次,原先区际贸易活跃地区与其他省份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东部地区的区际贸易活动更为活跃。1999年,京津冀、东北三省、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区际贸易的中心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区际贸易活动相对封闭。到2010年,京津冀、东三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区际贸易仍然活跃,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除此之外,江西和山东也成为了我国区际贸易的活跃地区,四川省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区际贸易的中心。但就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区际贸易活跃程度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发达地区在国内区域分工活动中更为积极。
  三、我国区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地方保护主义是区际间产生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历史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使得许多地方长期以来醉心于建立行业门类齐全的内部经济王国,而建立这种“小而全”的经济体系是违背比较优势规则的,这是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的初始原因。Alwyn Young运用我国各省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中国的区际贸易存在巨大的贸易壁垒,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度上升,地区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其次,真正的交易主体缺失。企业是市场交易主体,政府的职责是为市场交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外资。但是在体制转化过程中,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决策者,政企不分,这是与市场法则相悖的。其结果往往是地方重复投资和建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例如改革开放之初的棉花大战、汽车大战等啤酒大战等地区经济冲突。
  第三,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运输是贸易往来的基本条件,由于自然条件因素形成的区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上。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乡镇和行政村没有通公路,这样不便利的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间贸易的发展。就铁路发展而言,中西部地区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参考文献:
  ①王雷. 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财贸研究,2003(5):22—28
  ②行伟波,李善同.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0):32—42
  ③叶裕民. 中国区际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J].经济地理,2000(6):13—14
  ④李兴江,赵光德.基于内生机制视角下的东西区域合作机理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08(7):27—30
  ⑤钟昌标. 国内区际分工和贸易与国际竞争力[J]. 中国社会科学,2002(1):94—100
  ⑥Alwyn Young.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55(4):1091—1135
  ⑦冷志明. 我国地区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其博弈分析[J]. 现代财经,2005(9):72—77
  (张婧,1989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左停,1964年生,江苏盐城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发展政策研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