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尝试分解贯彻的策略]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尝试分解贯彻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9-06-11 11:10:28 影响了:

  分解或阅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阅读活动只有实现合理的分解或深入探索才能领会文本的精华。那么如何分解细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呢?  一、依据“课标”的板块,先归类后分解要求
  如“识字与写字”板块,我们梳理出各个学段的相关内容标准,了解儿童在识字、写字方面量的要求,可以列表呈现。在比较中,知晓各学段的识字量和写字的规范等要求,了解硬笔和软笔书写的指导要求,以及学生对汉字美的感受要求;识字能力的水平要求;写字与做人的要求等。在归类的基础上,分解出若干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做到心中有目标,落实有依据。以此类推,“阅读”我们还可以做“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模块的整理,熟悉“课标”中各板块要求。
  这样先归类,目的就是通晓各学段对一个板块的整体的要求。但是,从具体的教学任务来看,还需要在归类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中分解“课标”的板块内容,抽取出具体的条文内容,明晰具体的要求。如识字量是如何变化的?书写工具是怎样要求的?课外阅读量是怎样规定的?写作的篇数是如何规定的?综合性学习的资料来源有哪些?……在明晰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再将相关的教材做梳理,追问这一条具体的要求如何在教材中一一落实。
  先归类后分解的方法,便于教师在研读“课标”时,有全局观念。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打通,阶段目标清晰,利于教师确立教学目标。
  二、追述“课标”的相关条目,统整课文教学与训练的一致
  教师细读文本,教学时适度关注作者的表达技巧,在领悟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方法提供了可能。如苏教版小语六上《麋鹿》一课,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作者在表达这些内容时,与一般介绍动物类文章的写法不同,有时直接引用《封神榜》上的相关知识,有时借助科学家的考证资料,有时转述史料中相关章节的内容,使得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而在《麋鹿》一课所在的单元,编者在安排《习作5》时,就及时安排了引用资料表达的内容——运用搜集到的资料介绍银杏。于是,在教学时,就应该引导教师将课文的教学和单元习作整合起来进行。从教材中,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分析引用资料的表述方式。学生很快总结出三种方法:①直接引用——用双引号将引用的内容表示出来,并注明从哪本中引用。②转述介绍——据科学家考证、据有关资料等,按照需要对所引用的内容做转述,也要注明出处。③依据资料作改变,用自己的话语表示——不需要注明内容的出处,但是,根据著作权法,达到一定的数量则必须注明。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的资料,修改手边所写的小动物的文章,体验运用阅读课中学习的方法。
  这样做的依据与理由就是“课标”中第三、第四学段关于“综合性学习”中对于资料引用的要求,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追根溯源,学习“课标”的相关条款,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贴近“课标”。多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无依据?在钻研教材时,我们要基于“课标”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的评价,使得教学保持一致。
  三、抓住关键词拆分“课标”内容,回到学习内容,清晰学习目标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分解学习“课标”中不是很明晰,又给操作者留有空间的条文。通过分解可以引导教师透彻地理解教材,并能打通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依据分解的条目,验证教材编排中的优势与不足。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第三学段的中的第3条,“阅读”“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说得就比较宽泛,没有系统地介绍何谓“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有哪几种形式?教学中如何训练?那么,如何分解这一条的内容呢?
  1.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该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述的结构:即采取了行为表现,具体变现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表述结构。本条目中的关键词行为动词是“辨别”,核心概念是“词语的感情色彩”。
  2.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采取“拆解”的策略扩展、解剖核心概念。即:
  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有感情色彩只有一部分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种。在具体的语境学习中学生会初步认识到褒义词是情感词语的一种凡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奖掖、喜爱、尊敬、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的词就是褒义词。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中性词是针对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言的,不仅仅是形容词,动词、名词都可以,它专指褒义、贬义词语之外不能体现特殊情感倾向的词,即中性感情色彩的词语。难点是学生要能借助特定的语境区别褒义词、贬义词活用现象。如在《姥姥的剪纸》“挑剔”“刁难一课中贬义词“耍赖”起到的褒义效果,从侧面赞美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3.行为动词的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是“辨别”。从行为动词的类型看,其行为水平处于认知过程的“分析”维度。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4.确定行为条件:(1)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达到“课标中提到“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有一定学习经验的。仅从苏教版六上、六下两册教材中就能找到5课涉及到这项训练。(见表)
  (2)行为条件。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关的素材,如文本。同时,借助词典或上下文,体会褒义词、贬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且要能选择所给的褒义词或贬义词造句。因此,建议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褒义词、贬义词的集中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知识链。如“小词库”“积累本”等。
  5.确定行为表现程度。学生要能准确说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够在众多的词语中区分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区分褒义词和贬义词表达的效果。借助词典和联系上下文体会同一个褒义词或贬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在鉴别的基础上,用所给的褒义词、贬义词造句。
  6.综合上述思考,细化学习目标。例如《姥姥的剪纸》一文课后练习建议,重点细化关于词语感情色彩的学习目标,即“借助词典,理解四个贬义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出“刁难、耍赖、挑剔、调皮蛋”在课文中的意思,鉴别其贬义活用为褒义,反衬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的用法。”《郑成功》一课,也可以细化学习目标,即“借助课文内容的学习,区别6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并能说出其表达的效果。”显然,分解了课程标准的相关条目,有利于教师细分学习目标,便于学生的水平提高。
  《语文课题标准》是国家期望未来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相应的课程中的具体表现。理解并落实国家“课标”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对于教师来说,《语文课题标准》是上位目标,教师需要学会分解学习“课标”,将其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在深度解读的过程中,形成更多的分解策略与方式。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教学研究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