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语文教学之朗读缺失】 语文教学朗读方式
 

【语文教学之朗读缺失】 语文教学朗读方式

发布时间:2019-06-25 04:14:55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6-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探讨这个问题,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读”字贯穿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诚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朗读确实得到了广大教师应有的重视。课堂上朗朗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下手捧图书入迷阅读随处可见。这是教学改革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最直接、最显著的方式,也使广大学生受益匪浅。然而,是否一美遮百丑呢?显然不是的。我们发现,很多语文课追求的仅仅是朗读的数量,而非质量,热闹者有之,那是猪鼻子插葱——装像。那种只注重形似而非神似的朗读,注定是失败的朗读,因为它缺乏实质,缺乏内涵。长此以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岂非是镜中花水中月,中看不中用。
  对于语文教学上朗读的缺失,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方法的缺失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这么说,方法是解决问题,通向成功彼岸的金钥匙。然而,在如今的语文课上,尤其是众多的常态课上,朗读方法的缺失依然严重。虽然说“教学无法,贵在得法”,但是我认为“得法”就是“掌握方法”。广大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很多读书的方法。从读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齐读、自由读、默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从读的功能上看,可以分为指导读、诱导读、提示读、引导读、迁移读、示范读等。
  以上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前者的使用不在少数,照理说朗读方法的缺失还不至于。关键是很多老师在比赛课、教研课上能灵活运用,而在常态课上就大不一样了,个别读、自由读、齐读、默读等采用的较多,更有甚者一两个方法一用到底,不加变化。殊不知,现代学生求新求异的能力超乎想象的强,他们善变,善于从变化中寻求知识。
  二、朗读时机的缺失
  “时机”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它突出的是时间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同样凸现了时间的重要性。时机把握是否恰当、合理,将决定事情的成功与否。朗读亦然,朗读时机更应突出朗读的时间性,时机拿捏不准,效果就有云泥之别。
  前一阶段听了两堂课,一堂是六年级的《最后的姿势》,一堂是三年级的《北大荒的秋天》。课堂上两位老师都非常专注、投入,极力想上好。但是纵观两堂课,在朗读这一点上都有同样的缺失:他们注重了朗读,但都是为朗读而朗读,所以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个人觉得主要是朗读时机没有把握好。如《最后的姿势》一课,课文4、5、6三个段落中都有描写地震时情况危急的语句。教师也确实扣住这些语段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也能从这些语段中感受到情况的危如累卵。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在学生感受最深的时候,引导学生情感朗读,而是等到教完这部分后再进行诵读。由于朗读时机的缺失,同样的读,听起来就像喝白开水一样,清淡无味。这就好比跳舞,点踩不准,舞步也就乱了。
  教师在课堂上朗读时机把握不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火候不足,二是教师不善倾听学生的回答。火候不足导致教师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因为他不清楚何时应该朗读,他只知道这部分教完后要整体朗读。时机在犹豫间稍纵即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历练,不断提升。而倾听学生的回答则是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边活动的有力保证。教师不善倾听,说重一点是教学观念的问题,他们没有以生为本,完全是一自己为中心,这样的课堂生成也是有限的。特级教师之所以特级,除了他本身的教学功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教学观、学生观。他能在课堂上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从中捕捉有益的生成,并通过自己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生成无限放大,甚至成为其课堂上的教学亮点。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从他们的回答中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这样一来,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而且从学生出发,前后衔接更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堂教学显得严丝合缝,浑然天成。
  三、朗读指导的缺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领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叶老的这段话讲明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上指导的方法和作用,而朗读指导也应如此。正如叶老说的那样,在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提醒一下;在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纠正一下;在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补充一下,帮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
  就拿《北大荒的秋天》这堂课来说,在教学“小河”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对“小河清澈见底”这一特点是能够领会的。可是在朗读时,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读来不能入情入境。课后,该教师也有同感。细细品味后发现是学生的朗读缺少变化,此时,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就该指点,正如叶老所说“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领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可惜该教师并未指导,课堂教学就这样匆匆走过了场。其实,要指导这段话的朗读绝非难事,只需弄懂该段的写作方式即可迎刃而解。这段话作者运用静态和动态的方法,表现出了小河的清澈见底。而教师在上课时仅仅引导学生体会清澈这一特点,至于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根本没有涉及,学生自然不懂,朗读时也就无法读出静与动的变化。由于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学生读不好时就无法指导,学生读不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语文课上朗读指导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理解教材不到位以及个人朗读能力的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上面的例子就是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教材,关键处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而这绝非朝夕之功就能解决,它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锤炼自己,多方请教,这样才能尽快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朗读能力的不足,则需要向名家名师学习,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才能理直气壮地去指导学生,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曾说过:“不会读跟我读。”这需要深厚的底蕴。于老师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纵观以上朗读的缺失,个人觉得时机和指导的缺失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的缺失几乎就是教学水平的缺失,虽不全部,但也不远矣。课程改革到今天,我们更应把课改的先进理念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上,为千千万万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