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什么是文言文【答案的古文 文言文答案叫什么】
 

什么是文言文【答案的古文 文言文答案叫什么】

发布时间:2019-06-25 08:49:06 影响了:

答案的古文

求三篇文言文的答案。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

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

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 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 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 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 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

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 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 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 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给我10篇初一下人教版的古文阅读,答案都填好的急啊

有答案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4.文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 作用。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

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 ,“陛下”指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 。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

乙文: 。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 ① 。

② 。

(三)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

(2)策:通“册”。

(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4)恬:心神安适。

(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五)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

文言文问题与答案

1、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

(4分)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2、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书林纪事》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简札 ___________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①随便 马虎 ②有时(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3分,意思对即可)。

3、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

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2.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1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然其得鱼不几矣。

14.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12. 答案:B评分:答对得2分。

13.答案:即使这样钓到的鱼也不多。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4.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4、【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5、 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

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

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

”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

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

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

及奴觉,谢罪。

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向取白衫且止 (2)潜觉其故 (3)奴以米易酒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终不扬其过也。

22.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2分)20.(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21.(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

(2分,意对即可) 22.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

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

(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6、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

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

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

”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

”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

初中文言文试题需答案

(一)(2002年眉山)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为师矣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二)(2003年泉州)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多义词。

①自南海还()②望桓侯而还走() 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 ⑤西蜀之去南海()⑥去国怀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 B.其一贫,其一富其真无马邪 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的道理。

5.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三)(2003年北京)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 (2)俨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四)(2003年海淀)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

短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

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

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

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

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

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

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

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

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

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

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

“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

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

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

二、指“他”、“他们”。

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

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

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

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黑”对“白”,“天”与“地”。

“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

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

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

”这对偶句写得极好。

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

”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

”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

”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

”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

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识】 说“卿”。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

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

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的答案

32.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

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

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

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

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33.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

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

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 的话了”。

他果真把猪杀了。

曾子言传身以身作则教,为后世传颂。

34.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高一节。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

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35. 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气味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36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欺。

要像憎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爱好美好的容貌一样,这就是说自己不亏心。

珐绩粹啃诔救达寻惮默因此,君子对独居这事必须谨慎。

小人独居,干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看见了君子,这才躲躲藏藏地把不好的掩盖起来,把好的显示出来。

其实人们看他,正像看透他里面的肺肝一样,躲藏掩盖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里面有什么样的实在东西,外面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所以君子必须在独居时很谨慎。

37 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富贵不能使他折腰,贫贱不能使他改变,武力不可以使他屈服,这就是大丈夫! 38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

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品味,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怎样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

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

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么?回答:不是这样的。

39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40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口里。

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

”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

”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41 越国没有车,有个(越国的)旅游者在晋楚国的郊区得到(一辆)车,(那车的)辐条烂的车轮(都)坏了,车辕和车衡连接处的销子断了车辕便废了,(那车)没什么用处。

然而因为他的家乡从没有过车,(他就)用船装载了车回家在众人面前夸口。

观看的人听信了他的吹嘘,以为车本来就是这样的,效仿了做的人接连不断。

一天,有晋楚的人见了(他们的车)就讥笑他们笨拙,越人以为(晋楚人)欺骗自己,(就)没有理睬。

等到有敌寇入侵他们的领地领土,越人驾着(那)破车抵御敌寇。

车子坏掉了,(打了个)大败(仗),始终还不明白是车的原因。

42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43 ...

现代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

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

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今亡亦死 亡: (2)宜多应者 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用原文回答)(2分)答: 10.答案:(1)逃亡(逃走) (2)响应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斩。

(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求一篇文言文答案

8、A (取通“娶”)9、C (A且都是将要,B乃都是才,D于都是在,只有C以分别是把和来)10、B (对他的治世能力并不赏识在原文并没有体现)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

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

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

数赐缣帛,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

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

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

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

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自以为海内无双,博闻辩智,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其故何也?”东方生曰:“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

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

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

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建章宫后阁重栎①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

以闻,武帝往临视之。

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

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

”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

”诏曰:“可。

”朔乃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

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

”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

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谗言罔极,交乱四国’。

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

”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

居无几何,朔果病死。

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此之谓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注:①栎:栏杆之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 取:选择,选拔B.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 难:诘问,责难C.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 飧:晚餐,用作动词,宴请D.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 将:率领,领兵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老,朔且死时 ② 不出,火且尽B.①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 ②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C.①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 ② 敛赀财以送其行D.①时诏赐之食于前 ②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爱好儒学经术,博览群书,初到长安时,他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东方朔经常在皇上身边陪侍,多次和武帝谈话,武帝对东方朔的文辞、口才很满意,而对他的治世能力并不赏识。

C.学宫里的博士先生参与议事,东方朔与他们论辩时认为,自己官职不显赫,并非不贤能,而是此一时彼一时、时势造英雄。

D.建章宫后阁的栏杆里,出现一只怪兽,状似麋鹿,东方朔认为此物叫“驺牙”,这是远方将有人来归降的吉兆,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文言文的翻译。

标准答案!谢谢!急速!!!!!!

击皮得实 选自《北史》 【 原文】: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

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 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

【注释】① 释:放下。

② 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③ 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本篇选自 《北史·李惠传》。

④ 纲纪:随从人员。

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

⑤ 群下:部下,属员。

⑥ 实:事实,真相。

【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

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 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

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 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 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 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文言文 文言文题目 文言文题目答案,要3篇,尽量短一点,6,7年级的

这恰是本文反向立意的作文技法之所在、(1)全唐文 唐 文学 哲学 刘禹锡 梦得 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2)用原文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

[甲]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

[乙]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

(6)往来无白丁 白丁;不在高。

9,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4、(1)本文选自《 》,作者是 代的 家、 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文中说“斯是陋室”,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而后以仙、龙喻德馨。

(2)①无丝竹之乱耳 乱: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乱、远离官场,是因为作者长期遭受贬谪,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怡然自得,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本文题为《陋室铭》,何必问耶?”[丁]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时有物外之趣、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日常生活、交往人物三个方面。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

二.为文章的空白处填上原文。

③表现纵情畅怀,无意义 (2)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到,鞭数十,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3)比喻道德高尚的人,安贫乐道,品德高尚:1,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10。

3。

A: (7)可以调素琴调。

إ,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 (4)助词,蹲其身。

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13: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项为之强,使与台齐;定神细视,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都是因为在陋室之中居住的人是一位志趣高尚的人,这就更好地体现出那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8、生活环境,成法也,_______?8。

可以调素琴,花台小草丛杂处。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其心慵(yōnɡ,消沉),背必伛(yǔ;成衣匠.谈笑/有鸿儒,往来/。

陋室铭参考答案。

谈笑有鸿儒。

6。

[丙]成衣者曰。

(2)用原文回答: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3)惟吾德馨 馨: (4)何陋之有 何。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

怡然称快: 庞然大物: 癞虾蟆,则或_________;一日,见二虫斗草间、提高部分(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إ,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11。

(1)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②何陋之有 之: 。

表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表现了高雅的志趣?“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5)谈笑有鸿儒 鸿: 儒。

(1)又留蚊于素帐中。

(2)以丛草为林,这就自然而然引出本文主旨。

(2)陋室之所以不陋、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又留蚊于素帐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前短而后长。

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狭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

至于尺寸,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西蜀子云亭: 。

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5.翻译句子、(1)著名 (2)这 (3)品德高尚 (4)什么 (5)大 指读书人 (6)平民 (7)调弄(8)使----劳累 形体2、(1)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إ,更见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并不是消极避世。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昂首观之。

孔子云,的 代词,这件事(5)扰乱 (6)战乱3: 。

3、身居陋室、(2)类比陋室(3)暗喻惟吾德馨12、画龙点睛,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引出中心 。

5,捉虾蟆,曲背),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请你写出两句来,说是陋室,是为了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而独不言尺寸。

其人怪之、(1)类比、年纪、状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9.请从文中找出几个成语, ,草色入帘青?7。

4。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 ,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苔痕上阶绿、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2)斯是陋室 斯;老年科第者: (8)无案牍之劳形 劳,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方出神。

苔痕上阶绿。

后一问略,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

③辍耕之垄上 之: 形: 2,安贫乐道。

7、(1)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往来无白丁,往来无白丁.山/?8:“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4)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样看来陋室自然不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