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试论声乐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现实途径:声乐课堂教学
 

试论声乐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现实途径:声乐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1:59 影响了:

  【摘 要】声乐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呼吸,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激发学生演练中的“表现欲”。教师应注意强化学生的呼吸意识,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呼吸方法;要指导学生进行心理的控制与调节,使其做到松而不懈;应以人文精神激发学生表现其独特性,引领他们将激情融入歌唱演练之中。
  【关键词】声乐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现实途径
  如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学生由衷期盼的,是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更是教师们努力争取的。我认为,声乐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可从三方面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呼吸,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激发学生演练中的“表现欲”。
  一、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呼吸
  (一)学会正确的歌唱呼吸是声乐演唱的基础
  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这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
  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不大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因为一般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就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这种说话的呼吸若用于唱歌就显得不能胜任了。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唱时面对的往往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所以歌唱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它是一项技术性问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所以教师不能听任学生用普通的呼吸去唱歌,应注意强化学生的呼吸意识。
  (二)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须掌握一定的呼吸方法
  呼吸运动包含着吸气和吐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要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同时腹部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不动,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吐气则是唱歌用气之时,这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要保持住气息,即使在演唱过程中也要保持吸气状态,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吐气,即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过程中要注意,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这就要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时可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唱歌时往往是脸红脖子粗,青筋直暴,歌声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等,这都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点的感觉,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声音仿佛落在我们所控制的气息上,这种声音是由呼吸来支持了,不但悦耳响亮,而且能强弱自如地表现出各种变化。但是,不管你唱多高多长的音,在保持歌唱呼吸的同时,还要以很平和的心态去完成,尽量做到一如普通呼吸那种松弛的感觉。
  二、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
  (一)学生歌唱时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声乐教学的效果
  歌唱虽然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动作的组合,但是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由高级神经系统将它们协调起来的。这种整体协调的配合,主要是通过大脑皮质对歌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因此,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其歌唱的训练和学习,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优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例如,一些初登歌坛者,在台下唱歌的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紧张的不能自制,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怯场”,本来练习的滚瓜烂熟的节目,一到上场演出虽倍加留意却偏偏会“卡壳”,出现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忘词跑调等。这些现象不仅发生在初涉舞台的表演者身上,即使是有的专业表演者,一旦在重大演出时,也时常会有类似的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心理因素中情绪消极的一面在起作用。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控制与调节,使他们能较好的“扬弃”平时的心理状况,对平时心理上的“松”加以利用及改进,而屏弃平时的“懈”。
  (二)引领学生以科学的心理方法开展声乐训练和演唱
  在心理学中,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表演者在正常的歌唱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速度、力度、音量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所以反映比较缓慢。后者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表演者平时在声乐训练时,不断使声乐有关肌肉活动按一定运动轨迹行动,久而久之形成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性的,由潜意识控制。因为声乐活动是动作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而我们知道,人的有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动作,所以,表演者在声乐活动时只能把有意识用于应付主要的动作,而其它动作则要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教师我们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使他们在演唱时不至于顾虑重重,以免顾此失彼。
  在了解到影响歌唱心理的各种要素之后,教师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如何引领学生以科学的心理方法开展声乐训练和演唱。一个训练有素的优秀歌唱演员,具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能够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场景,能给歌唱者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反之则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根据前述分析,歌者的心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水平是每个歌者在训练中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应当在艺术修养、表演技巧、舞台经验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三、激发学生演练中的“表现欲”
  (一)以人文精神激发学生表现其独特性
  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仅仅是提升学生演唱水平的初步条件,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有好的效果,还必须使学生从中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与心理快感。实践证明,教师以人文精神指导学生演练,使学生能够将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学生的情商和歌曲的情味既相互交融又相互促进,从而收到陶冶情操与提高歌唱水平的双重效果。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内心充满着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和创造力充分发展的向往,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以及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探索。这也就是人们普遍称之为“人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人文精神指导歌唱训练,切入学生实际和心理需求,唤醒、激发其内心深处美好的情感,从认识自我延展到对整个人性的、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在演唱实践中表现出真实、独特的体验,那么,其演唱能力与水平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引领学生将激情融入演练之中
  乐贵情真,没有真情则难以感人。激情如同声乐演唱中的发动机,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演唱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学生演练中的“表现欲”,使其将激情融入歌唱演练之中。
  一般而言,学生都有独特的声音,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感情,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方法。当然,学习和借鉴别人的长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味模仿、学舌是不足取的。在初学阶段,学生演唱的时候,“依样画葫芦”或许是难免的,但是最终还要努力发现自我,通过歌声传达心理活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表现自我的情感,把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歌唱出来,这样才能使歌声成为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孟成.歌唱与歌唱心理[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1).
  [5]张放.舞台演奏(唱)的心理问题初探[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类新课程开发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10K04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