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布时间:2019-06-28 04:08:02 影响了: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获得最高的效率,如何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是否得到肯定至为关键。  关键词 教学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为了“学”。在教学中,主体是“学”,关键是“教”,要通过教师的“教”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大体经历输出、接收、加工和运用四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是教师的工作,后三个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活动。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应大大多于教师的活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兴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情之所钟,金石为开。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靠引导才逐渐形成的。诱导未入门者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引趣的途径、方法很多,改进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一条。教师在教法上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必定会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习惯于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去教多种多样的课文的做法,不仅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沉闷,而且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只感乏味,趣味全无。
  教法的变化,要因文而异,因需而异。比如,学习词语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是学词。此外,有词素解词法、拆字解记词法、近义比较法、反义对照法;有直观法、实验法;有以图助解法、动作演示法、表情会意法;有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学词等。有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 “膨胀”一词的前几天,要示每位学生找一个小瓶子,瓶里放入水,再找几粒豆子放入水中,观察一下瓶中的豆子有什么变化。在上课时,教师要大家说说豆子放在水里起了什么变化。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豆子变大了。”有的说:“豆子变胖了。”这时教师说:“水中的豆子变大了,变胖了,这就叫做”“膨胀”。这种结合小实验的方法,新鲜有趣,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通俗易懂。这样解词,不是教师将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这种方法,比单靠然后照读条目某一义项的释文的做法,要高明得多,有效得多。
  再比如讲读课文,不少教师习惯于采用“顺序”教法,也就是在分段后逐节、逐段地按照课文进行分析讲解。这种做法并非不可以,但如果每篇课文都这样做,就显得呆板、单调,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教师不是这样,他们根据不同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不一样。比如教《草地夜行》一课,在划分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第四段,然后再指导学生用学习这段的方法学其它段落,这种以重点段“变序”的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如,有的课文,教师选择某一个片段,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选择一些重要的问题组织大家讨论。这种“问题引路”的方法也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法的多变,必然会打破课堂教学中一潭死水的局面,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
  教法要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必须运用启发式,而不能运用注入式。启发式教学,应启发学生思维。阅读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训练。教师要运用种手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训练他们思维的正确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为了做到这点,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兴趣来自对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教学从矛盾开始,也就是从问题开始,要注意提示矛盾,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可以说,教学过程实质是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善教者应是善问者。
  总之,教师要变单纯的“讲解知识”为多方设置“问题情境”;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凡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重学法,培养能力
  教的唯一目的是促使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
  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得到 发挥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这方面,首选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拨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规律。比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有句话:“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下面是教学“同归于尽”的片断:
  师:“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同死亡,一同毁灭。
  师:大家再仔细读课文,看看谁跟谁“同归于尽”?
  生:是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
  师:那么,对于妈妈应该怎么说?
  生:妈妈光荣牺牲了。
  生:妈妈英勇牺牲了。
  师:那么,对于敌人该怎么说呢?
  生:敌人完蛋了。
  生:敌人死了。
  师:现在谁能把“同归于尽”的意思完整地说一下?
  生:“同归于尽”在句中的意思是:妈妈英勇牺牲了,敌人也完蛋了。
  从这一教学片断能看出教师学法指导的意识很强,点拨及时,得当,在讨论中既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词义,又教给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学词“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争相发言,主体作用得到很好地发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