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初二数学几何综合题_动态(几何)综合题
 

初二数学几何综合题_动态(几何)综合题

发布时间:2019-06-29 03:56:44 影响了:

  探究动态(几何)问题,关键是动静互化,其中“静”是“动”的瞬间,是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抓住瞬间的“静”就可以转化出熟悉的几何图形.同学们在学习研究“形”动的过程中更要有积极的“心”动.下面举例说明几类动态综合题的解法.
  1. 动点与几何图形
  例1 (2010广西柳州)如图1,AB是⊙O的直径,弦BC=2 cm, F是弦BC的中点,∠ABC=60°.若点E以2 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A的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0≤t<3),连接EF,当t值为 s时,△BEF是直角三角形.
  
  图1
  解析 动点E在直径AB上往返一次,所以分阶段考虑:
  从A到B的运动中,E与O重合,根据垂径定理可知∠EFB=90°,此时AO=2 cm,t=1(s);
  点E过O后到达E′处(作F E′⊥ AB,垂足为E′),可得∠FE′B=90°,此时A E′=35 cm, t=175(s);
  出现在返程中,点E再次运动到E′处,此时点E运动的路程为AB+BE′=4.5 cm,得t=2.25(s);
  点E又回到O处,此时点E运动的路程为6 cm,得t=3(s).但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当t值为1 s,1.75 s,2.25 s时,△BEF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 本题主要用到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两个结论,动点E的路径要分段讨论.由于∠ABC=60°,所以△BEF成为直角三角形只需考虑∠BFE=90°和∠BEF=90°.
  
  图2
  例2 (2011云南昆明)如图2,在Rt△ABC中,∠C=90°,AB=10 cm,AC∶BC=4∶3,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向点B运动,速度为1 cm/s,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B→C→A方向向点A运动,速度为2 cm/s,当一个运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运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1) 求AC、BC的长;
  
  
  (2) 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秒),△PBQ的面积为y(cm2),当△PBQ存在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当点Q在CA上运动,使PQ⊥AB时,以点B、P、Q为定点的三角形与△ABC是否相似,请说明理由;
  (4) 当x=5秒时,在直线PQ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BCM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最小周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1) 略,(2) 因动点P总在上AB运动,PB=10-x,(0<x≤10).当动点Q在BC上运动时,BQ=2x(0<x≤3),见图①;当动点Q运动到CA上时,AQ=14-2x(3<x<7),见图②.
  利用相似三角形求出图①中QH=85x,图②中QH′=35(14-2x).
  ∴ 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45x2+8x(0 35x2-515x+5(3 (3) 要判断以点B、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是否相似,由于∠QPB=∠ACB=90°,∠QBP总小于∠ABC,因此只需讨论一种情况:△BQP∽△ABC(见图③).由△APQ∽△ABC,求得PQ=34t,通过△BQP∽△ABC,得34t10-t=68,t=53<3, ∴ 当点Q在CA上运动,使PQ⊥AB时,以点B、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不相似.
  (4) 存在.当x=5时,PQ变成△ABC的中位线,∴ PQ∥BC,此时,PQ⊥AC,∴ PQ是AC的垂直平分线.设M为PQ上任一点(图④),则△BCM的周长等于BC+CM+MB=BC+AM+MB≥BC+AP+PB=BC+CP+PB.
  点评 当两个动点一起出发时,首先要关注各点运动的路线,善于借用“静”的位置,其次要学会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各相关线段.希望同学们熟悉本题中的基本图形(如图⑤、图⑥),基本图形的确认可以缩短思考的过程.
  
  
  2. 动点与函数图象
  例3 (2011安徽)如图3所示,P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动点,过P垂直于AC的直线交菱形ABCD的边于M、N两点,设AC=2,BD=1,AP=x,△AMN的面积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的大致形状是
  ( )
  
  解析 从选项中可以读出图象可能是直线或抛物线,所以要对y关于x的函数图象类型作判断:(1) 当点P在BD左边,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得MN=x,可求出y=12x2(0≤x≤1);(2) 当点P在BD右边,同样方法求出MN=2-x,y=-12x2+x(1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建立函数模型,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两点:(1) 分类要清晰,要考虑MN是在BD的左边还是在右边;(2) AP的长已经是△AMN为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转到了能否求出△AMN的底.用△AMN∽△ABD,△CMN∽△CBD(如图虚线部分),就可分别求得MN的长(用含x的式子表示).
  例4 (2011浙江嘉兴)已知直线y=kx+3(k<0)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线段OA上有一动点P由原点O向点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于点C,设运动时间为t秒.
  (1) 当k=-1时,线段OA上另有一动点Q由点A向点O运动,它与点P以相同速度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A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如图①).
  ① 直接写出t=1秒时C、Q两点的坐标;
  ② 若以Q、C、A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相似,求t的值.
  (2) 当k=-34时,设以C为顶点的抛物线y=(x+m)2+n与直线AB的另一交点为D(如图②),① 求CD的长;② 设△COD的OC边上的高为h,当t为何值时,h的值最大?
  
  图4
  
  解析 第(1)题中,当k=-1时,得∠BAO=∠ABO=45°.第②小题中以Q、C、A为顶点的三角形成为一个直角三角形有两种情形:(1) 当∠AQC=90°时,点Q与点P重合,OQ=OP,即3-t=t,∴ t=1.5.(2) 当∠ACQ=90°时,点Q在点P左边.∵ △AC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Q=2CP,即t=2(-t+3),∴ t=2.∴ 满足条件的t的值是1.5秒或2秒.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