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追寻美的三重境界:美的三重境界
 

追寻美的三重境界:美的三重境界

发布时间:2019-07-15 03:51:48 影响了:

  教师职业是一项“美”的事业。教育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崇尚美,从而将“美”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做一片美的树叶》用隽秀的诗行,描述了树叶短暂而美丽的一生,是一篇引导孩子们向善向美的生动教材。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领学生追寻美的三重境界。
  一、外感形象,触摸树叶鲜活之美。
  “大树之树叶”,随处可见,在人们匆匆的脚步下无声无息地自生自灭,少有人关注它,更不会发现它“春之嫩绿,夏之肥美,秋之金黄,冬之飘零”的独特个性与美丽一生。金波先生正是从一个人们司空见惯,而往往总是忽视的视角,触发人们对美的思考。我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树叶的“美”,是从树叶的外形着手的。课上,首先向孩子们呈现了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各式树叶,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优美的意境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奠定了“美”的基调,再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形象感受树叶的美的表象,触摸树叶鲜活的生命之“美”。
  师:你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从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生机勃勃,绿得发亮,像一把大伞。
  生2:我看到了一棵大树枝干粗壮,就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生3:我看到了好多树叶,飘飘悠悠地从空中落下,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生4:我看到了树叶落在地上,装点着大地,很美……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些树叶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树叶的形状、颜色都不一样,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黄色的,还有的是红色的,它们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生2:我知道,是因为不同的树木,树叶的形状也不一样;树叶在不同的季节里,颜色也不一样。
  生3:我想补充一下,是因为每一种树木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我们人类一样……
  师:是啊,老师欣慰地看到你们不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有一个智慧的大脑。树叶的世界是多彩的,树叶的世界是神奇的,树叶的世界更是美丽的。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感受树叶世界的美丽与神奇:“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畅游在树叶的世界里,与美同行,“美”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也渐渐地变得明朗而清晰起来。
  二、内感品质,领会树叶隽永之美。
  春天,树叶的嫩绿,昭示着生命的萌发,点燃了希望的火光;夏天,树叶的肥美,给人以力量的支撑,展示着生命的茁壮与勃发;秋天,树叶的金黄,象征着收获的喜悦,让人觉得充实而优雅;冬天,树叶的凋零,更使人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唯美诗行,给人以坚强和无私的激励。树叶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美丽的一生。引导学生体会树叶的内在美应基于以上对树叶形象美的认识之上,进而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会,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领会树叶隽永丰富的内在之美。
  由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深刻,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我们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审视孩子的知识经验和审美层次,化繁就简,深入浅出,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个中味道,还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呈现一棵枝枯叶落,生命垂危的大树)同学们,瞧这棵树,它美吗?
  生1:它都快死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美呀?
  生2:没有树叶,就好像缺少了什么,不美!
  生3:我觉得它很可怜,孤孤零零的,就剩下几根光秃秃的枝丫了……
  师:那么,当它枝叶繁茂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画面,学生纷纷感叹树的美,树的粗壮,树的美丽。)前后这两种景象差别在哪里?从中你有体会到了什么?
  生1:前一种给人凄凉的感觉,我不喜欢;后一种大树长得很茂盛,特别是那满树的绿叶,很招人喜爱。
  生2:我喜欢长满叶子的大树,因为这样觉得它更丰满,更好看。
  生3:我认为,大树有了树叶,才显得美丽,大树的生长离不开树叶的衬托。
  师:我也同意大家的观点,其实树叶不仅仅衬托了大树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为大树的生长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经过上述讨论,教师再相机出示以下一段文字:“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树叶对树木生长之重要。当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适当讲解树木生长的特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基础。至此,学生对树叶“美”的认识已上升到第二重境界,即对树叶内在美的深刻品悟。
  三、升华情感,发现树叶品性之美。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要让“美”真正植根于人们的心灵,必须用美的事物去感化人的精神,进而转化为人的行为。让学生感知树叶之美,不仅仅要认识树叶的外在美,体会树叶的内在美,更要将学生的认识转化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信念,生命成长的一种助推器。
  树叶在使大树成长的同时,大树也为无数的叶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树和树叶之间结成了一个生命的共同体,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没有大树,树叶无从生长。我们生活的集体、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就如同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就如同依附在大树上的一片片树叶。集体、社会、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舞台,我们就应该珍惜这方土地,并努力为之付出,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延续,生命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为集体、国家、社会、世界这棵大树奉献自我的精神潜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组织学生讨论名利的同时,设计了一道练习:“_____是一棵大树,我要为这棵大树_____。”通过练习,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对树叶“美”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
  为了让学生巩固取得的认识,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具有树叶精神的典型人物,如:雷锋,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他有限的生命化作为人民服务的一腔热情;孔繁森立志扎根边疆,为了边疆人民的幸福,不畏艰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徐虎,一位普通的水电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书写了自己平凡而美丽的人生;还有许许多多人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他们默默无闻,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然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集体正是有了无数个雷锋、孔繁森、徐虎才会不断地走向繁荣和富强,我们的世界也正是因为拥有无数个他而变得更加精彩,人类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而不断地走向灿烂和文明。经过进一步的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表象,而上升到第三重境界,即品性的层面,教学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本课教学,我以“美”为线索,精心设计,层层推进,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成长增添了一份精神的力量。当然,“美”的认识是需要积淀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绝非一堂课所能及,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教师以学生的成长为己任,以共创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和谐与美好为己任,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