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精彩导入"一堂语文课的点睛之笔:语文课导入
 

"精彩导入"一堂语文课的点睛之笔:语文课导入

发布时间:2019-07-16 20:52:42 影响了: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提神醒脑,学习兴趣高涨,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我认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导入不好,或没有导入,再好的课文也会上得索然无味,了无生趣。甚至会整整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都不被吸引不到学习中来。可是如果导入没有目的,一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进行了导入,老师不停地启发引导,却老是引不到正题上去,导入则失得其反。所以我要说“精彩导入,是一堂语文课的点睛之笔”

  一、解题式导入

  我认为备课我们要首先要研究导入。我多年的经验是“紧扣题目进行导入”。如我上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时,看完课文,我只有一个想法,别把学生上睡着了。因为课文是一篇议论文,总结了上百年的科技发展,语言也没什么对孩子来说有吸引力的特色。如果平铺直叙讲解,学生肯定昏昏欲睡。我研究后这样导入:首先我抓住“呼风唤雨”问;什么人才能呼风唤雨?学生回答,传说中的神仙,道士。有的说,齐天大圣,我说:不!现在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呼风唤雨。我们人人都可以做神仙!呼风唤雨,上天入地!大家瞪大了眼睛,我说要风吗?打开电风扇啊。要雨吗?人工降雨啊。上天吗?坐飞机啊,下海吗?潜水艇啊。大家兴趣盎然,纷纷举手来展示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我说我们还可以是“千里眼”怎样才能办到?大家纷纷说——望远镜,电视,视频,电脑……要做顺风耳呢——电话,电脑,收音机……千里马呢——飞机,火车,轮船,……学生精神亢奋,课文中的一些枯燥乏味的难点内容已经让我这样带入到讨论中并被化解。在这个基础上学文,学生兴趣盎然,理解内容水到渠成,轻而易举。

  二、情境式导入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导入方法,不可千篇一律,诗歌、散文、童话、故事,情景铺垫很重要,借助插图、多媒体、音乐创设一个和课文相关的情景,便是最好的导入。

  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是要我们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是《伯牙绝弦》和《月光曲》。记得我上那节课时同学们是伴着古筝弹奏《高山流水》走进教室的。那一节课竟然忘记了“起立”,大家直接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静静的听,静静的坐回座位,音乐结束,课堂安安静静,我说喜欢吗?这就是著名的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第二遍音乐响起,我把音乐声调小,在《高山流水》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我给大家讲述“俞伯牙弹琴遇知音”的故事,讲解知音难觅的道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板书今天的课文题目《伯牙绝弦》,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原委,虽然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课文却轻松自然,一节课大家注意力集中,课堂被艺术氛围所笼罩,教学任务轻松完成。《月光曲》讲述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奏鸣曲》的传奇故事,我同样用《月光奏鸣曲》把同学们带进课堂,然后问大家: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自然而然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进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童话故事《去年的树》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属拟人体童话。讲述的是:鸟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一上课,我就说要给大家看动画片,我记得那天我给同学们下载了课件,有动画,有音乐,有朗读,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这个氛围感染,整堂课大家都享受在美丽的童话故事中,没有一个人走神,没有一个同学做小动作,理解分析学生仿佛进入了角色,真情流露地回答我的问题,我课上得轻松自如。下课后有的学生给我说“好感动“有的说“我都流泪了”。

  三、启发式导入

  题目含义深刻的课文,启发式导入是我们惯用的方法,但绝不可以雷同化。激发学习兴趣、淡化难点、强调重点是我们进行导入的主要目的。如我上《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一看题目,学生肯定会认为课文是写植物的。怎样才能将这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导入深入浅出,让这个难点自然过度,让学生轻松掌握借物喻人的描写手法呢。我研究后这样提问:看了题目,大家觉得课文应该写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写爬山虎的绿;写爬山虎的美;写爬山虎生长……我再问,那我们的这篇课文是写这些吗?预习了的学生马上会说,不是,写的是叶圣陶老先生指导作者写作的事。可是课文题目为何和内容没有关系呢?是不是离题了呢?课文中有几次写到爬山虎呢?在什么情况先写到呢?绿绿的爬山虎到底象征什么呢?有什么深刻含义呢?带着这些悬念学文,不用赘述,轻轻点拨,“借物喻人”学生心领神会,难点被轻而易举突破。

  四、激趣式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你在学生对你的教学毫无兴趣的情况下进行授课,教学过程肯定是被动的,甚至是填鸭式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师生都会很累,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导入便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时间段。我上五年级上册《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我想如果逐字逐词翻译讲解学生会毫无兴趣,重点难点不但不会淡化还会加重。我思考后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来了客人你该怎样做?学生回答:端茶倒水,拿水果瓜籽等。然后呢?好多学生说看电视,或者去写作业,有的说等父母回来。我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位姓杨的小朋友,他家来了客人他是怎样和客人交谈的呢,学生情绪立刻被带进课文中来,随即我播放课文相关动画故事,杨氏之子和客人之间幽默风趣的对话,伴随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学生兴致勃勃,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课自然轻松效果好。

  所以我要说美丽的导入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画龙点睛么,你把小龙人的眼睛先给点亮了,把心先给点活了,你再上课,就会事半功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