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汉语成语来源类型问题综述_汉语语素的类型和来源
 

汉语成语来源类型问题综述_汉语语素的类型和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8:15 影响了:

  [摘要]对汉语成语来源进行探讨,有着语义学、语源学、语用学方面的理论意义,对汉语成语来源类型的描述是认识成语来源的前提。本文通过考察汉语学界对成语来源类型的研究状况,初步分析了成语来源类型的现有模式。
  [关键词]汉语成语; 来源类型; 评价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79-02
  一、汉语成语来源类型划分举隅
  (一)解放后的两本主要成语研究专著的类型观
  解放后的主要成语研究论著,几乎都尽可能详尽地对成语的来源问题进行探讨和描述说明来源类型。较为突出的有两部书:一是马国凡的《成语》。该书最早确立了成语的来源类型系统。它将成语的来源分为“新创造的”和“继承的”两大类。“继承的”又分为“从书面系统继承的”和“从口语系统继承的”两类,其中的前一类又分为“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名句摘引”等四类。同时,马著也关注到了外来语源的成语,称之为“成语的借用”。二是史式的《汉语成语研究》。该书认为,成语的主要来源是口头熟语,是来自民间;成语的次要来源是历代文人的创作,来自书面。马、史二先生的“来源类型说”在汉语学界几乎成为定说。①
  (二)现代汉语的教材与词典的类型划分总览
  笔者翻检了几种国内使用范围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部分现代汉语词汇学论著和有关词书。它们对成语来源类型问题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七种说法:
  第一,认为汉语成语有四个来源:神话寓言,如“愚公移山”;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诗文语句,如“勾心斗角”;口头俗语,如“众志成城”。这个说法经马国凡提出后,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已基本定型。持这个观点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张志公和邢福义的“电大本”、张静的“郑州本”、黄伯荣、廖序东的“兰州本”、林祥楣和张斌的“全国自考本”等。
  第二,认为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但可以分作从书面上得来的和口头传下来的两大类。这一说法最早由周祖谟提出。② 持这一说法的有杨欣安和胡裕树的“上海本”。
  第三,认为成语来源于民间口语、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宗教经典。持这一观点的是《语言学百科词典》。
  第四,认为成语的来源有两个:(1)来自当代的创新,可分为三小类:转化自当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赋予古书以新义定型;按现有成语的格式创新而来的。(2)来自古代成语的继承,可分为两小类:出自历代典籍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古代的寓言、历史故事等的加工,用于比喻和引申而成的;二为由古典著作里节取或节缩个别的语句,沿用定型而成的。来自古口语的。持以上观点的是武占坤、王勤。
  第五,认为成语的来源类型有三个:(1)典故性成语来源,可分为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及真实的历史事实三小类。(2)非典故性成语来源,可分两小类:为人民群众创造的新成语(占少数);为古代文献记载并流传下来的(占大多数)。(3)来自外来语的成语来源,可分为两小类:受佛教文化影响产生的 ;明清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产生的。持以上观点的是万艺玲等。
  第六,认为成语的来源类型有六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截取古书的文句、采用古人成句、人民口头语。持这一观点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③
  第七,认为成语的来源按历史发展情况大别为“老成语”和“新成语”两大类(新旧的区分以改革开放前后为界)。新成语有五个来源:中央文件或传播媒介,文艺界或工商界,民间口语,黑社会,广告等。持以上观点的是潘六弟。郭伏良与潘氏的大类型类似:分为“传承成语”和“新成语”,其对新成语则分成了三个来源类型:出自人民群众的口语之作,出自领袖之口或笔下,出自各个时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提炼、概括。
  二、 对已有“来源类型说”的评价
  (一)“来源类型说”观点的主要成绩是建立了初步的类型模式
  成语“来源类型”的确定是进行现代汉语词汇教学、词典编纂、成语的规范化等必须要重视的课题。科学地认识它,是搞清成语来源、提高其语用效率的前提。以上所举的有较大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都毫无例外地对成语的来源及其类型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说明和研究。较权威的语言学辞书的编纂中涉及汉语成语时,也都要对其来源类型做出一定的陈述。这类陈述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直接说明成语的来源类型,如《语言学百科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另一种是说明成语有的从字面可以理解,有的要知道来源才能懂得意思,如《辞海》语词分册和语言文字分册、《现代汉语词典》对此问题的表述大同小异。现仅举《现代汉语词典》的表述为例: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词典指出重要性,高校教材具体操作说明或论证,相得益彰,建立好初步的类型模式,促进了成语来源研究的发展,为现代汉语词汇教学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来源类型说”观点的主要不足
  学术界在成语来源类型划定方面的主要不足之处有两个方面:
  第一,标准方面的失误。学术界对汉语成语的来源类型说法的不统一甚至大相径庭,在同一层次竟用了多重标准。像以上所述的中央电大等家的“四来源类型说”在同一叙述层次同时使用了文学体裁(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语体(诗文语句为“书面语体”,口头俗语是“口语语体”)的双重标准;《语言学百科词典》的“来源说”在同一层次同时用了文体(民间口语与文学作品,即“口语”和“书面语”)、文学样式(历史故事)、文化类型(历史事件、宗教经典)等三个互为交叉或从属的标准。这些都不合乎逻辑学上的“同一层次的划分只能用一个标准”的规则。相比之下,杨欣安和胡裕树只按“文体”这一标准分类,虽过于简洁,但角度一致、标准统一。
  第二,是类型范围过于狭窄。从语源上看成语涉及的社会生活、文化类别和民族语言形形色色,从多种角度看,范围大、类型多应是其主要特色之一,然而,目前的汉语教材和有关词书中,划定的类型范围过于小,主要表现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