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校辩论队 [校辩论队面试题]
 

校辩论队 [校辩论队面试题]

发布时间:2019-08-07 10:06:00 影响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面试者需要在二轮面试前了解所有名词的含义.面试者需要准备A组的所有题目,然后在B组和C组,D组各挑选4个名词进行准备.。面试时,面试官随机提问A组的两个名词,并且在分别在B、C、D中各选择一题进行提问,选择的范围为面试者准备的名词。面试时随机从每组抽一个名词进行现场解释,时间为每个名词90秒,要求为解释正确,描述清晰流畅有条理,声音洪亮,仪态端庄,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解释过程要求脱稿。

A组:道德绑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循环论证;诉诸权威;诉诸无知;丐词魔术;偷换概念

B组:蝴蝶效应;潜意识;木桶效应;白马非马;机会成本;六度分割;人格面具;普世价值;善意取得;通货膨胀;贸易逆差;

C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太效应;二八法则;无罪推定;罪刑法定;边际效应递减;寡头政治;土地财政;犬儒主义;沙文主义;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

D组:囚徒困境;社会达尔文主义;群体极化;晕轮效应;芝诺悖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墨菲定律;破窗理论

第二部分:论辩能力

准备以下5个辩题,面试时现场抽取辩题和立场然后进行2分钟的陈述,然后接受面试官的质询。不要求脱稿,但是脱稿可以加分。

美是主观存在/美是客观感受

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当今社会更需要全才/当今社会更需要专才

顺境有利于人的成长/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

人生路上应该乘胜追击/人生路上应该见好就收

第三部分:现场提问

现场接受面试官的提问,主要考察面试者对于辩论已经辩论赛的理解。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仅供面试官参考,名词解释均为书面语言,面试者在面试时必须用自己的话以口语表达的形式进行名词解释,不是背诵而是讲演,否则不合格。

面试者需要准备A组的所有题目,然后在B组和C组各挑选4个名词进行准备,在D组挑选4个名词进行准备。面试时,面试官随机提问A组的两个名词,并且在分别在B、C、D中各选择一题进行提问,选择的范围为面试者准备的名词。

A组:

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 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

判断逻辑的混乱。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医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根。比喻处理问题不从全局考虑,不究其根本,什么地方有问题就在什么地方解决,临时应付。本质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循环论证: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如证明“鸦片能催眠”,所用的论据是“它有催眠的力量”。而“鸦片有催眠的力量”,又要借助于“它能催眠”来证明。这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这是论证谬误的一种,当辩士为支持某项主张所提供的根据,其实是同一主张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时,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谬误。换句话说,在循环论证中,论证的前提就是论证的结论,因此又称为“先定结论”。

诉诸权威:诉诸权威的谬误通常是指诉诸不相关领域的权威或错误将权威说的当成正确,假设专家A是领域B的权威,因此他对领域B的发言是可靠的,但如果将专家A在领域C的言论也视为可靠,就是属于诉诸不相关领域的权威;另一种诉诸权威的谬误是将权威说的当成正确,虽然专家A是领域B的权威,但不代表他说的就是正确,正确与否应该是建基于理据是否充份或结果是否如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质疑自然科学范畴的专家对相关领域的言论,因为其中的言论大多数都属于可验证的,但是在社会科学范畴中,由于相关专家的言论大多数都是无法验证的,因此必须通过其理据判别他的言论是否正确。

诉诸权威的形式有很多种,以统计三段论为例,会有以下的基本结构:

专家甲在乙领域说的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

专家甲在乙领域说了丙理论。

因此,丙理论是正确的。

诉诸无知:人们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只是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只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都属诉诸无知。

两种最常见的诉诸无知的方式,可以概括如下:某件事未被解释(或未被明确解释),所以它不是真实的。因为一个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被证实,所以另一个假设是正确的。科学哲学有一句谚语:“缺乏证据不是证伪的证据。”同样地,一个假设缺乏证据,也不能被当作另一假设的证据。当说话者诉诸无知时,通常会一厢情???地把一件事断定为错误或难以置信,然后以这个认知上的隔阂,作为他坚持的另一事物的“证据”。

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证明神不存在,所以他一定存在。再如:由于我们没有有关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这是种逻辑错误,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他存在与否无关。

乞词魔术:指把尚未证明或解决的问题放在前提中,如果你承认了前提,就不得不承认结

论了,用以回避主题。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结论,放在问题的大前提里面,用来问你答案,因此不管你怎么答都只能得出这个结论。比如,我问张三:"张三,你最近有没有打老婆?" 张三如果说有,他就承认了自己打老婆,如果他说没有,那整个意思也是说,他最近没有打,但他还是打过老婆。

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偷换概念是一个歪曲对手言论的逻辑谬误。犯下这谬误者会把对方的言论重新塑造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立场,然后再对这立场加以攻击。偷换概念可以是修辞学的技巧,也可以用来作出对人们作出游说,但事实上,这只是误导人的谬误,因为对方真正的论据并没有被推翻。

偷换概念就是把一件事物的本来意义用狡辩的手法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也能成立的解释,混淆是非把假的搞成了真的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达到某种目的。 中国的成语:“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混水摸鱼”“顾左右而言他”似乎都多少表现了偷换概念的那种意境。 举例: 某甲,某乙本来是某乙错了,但是某乙偷换“正确与错误” 概念为“左派与右派”然后自诩“左派”来攻击某甲,则就是偷换概念的典型例子。

B组:

蝴蝶效应: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潜意识: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木桶效应: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

,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白马非马:《白马论》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孙龙心生一计,企图歪曲白马是马的事实,希望说服士兵。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他的说法骤眼看上去很有道理,要用两点特征来定义的事物应该不等同于用一点特征就能定义的事物。可是人们一向的想法是“白马是马”,就如同“黑猫是猫”,“女人是人”和“苹果是水果”一样,不可能看了这个故事之后白马就不是马了。如果公孙龙的理论正确,那岂不是黄狗不是狗、苹果不是水果、甚至黑人、白人、男人、女人和小孩不是人了。究竟问题出现在那里呢?

从集合论的观点来看,马的概念可以看作所有马的集合。白马的概念可以看作所有白色的马的集合。“白马是马”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

1. 白马的概念等同于马的概念。即白马的集合和马的集合是相等的。

2. 白马的概念从属于马的概念。每一匹白马都是一匹马。就是说,白马的集合是马的集合的一个子集。

白马和马的概念是不同的。这个意义上说,“白马非马”。但白马的确是马的子集,亦即白马属于马的一种。所以“白马是马”。公孙龙巧妙利用了“白马是马”这句话的歧义。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又称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语的“有得必有失”。例如在选择了甲项社会福利政策后,受到固定资源的限制,便失去选择国民住宅政策的机会,则选择国民住宅政策的机会即为选择甲项社会福利政策的机会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例如,如果农民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则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养鸡的机会成本便会是放弃养猪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较主要是心理上的感受,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选择。

被舍弃掉的选项之价值或喜爱程度改变时,并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六度分割: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 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 理论指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人格面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更是重要的,其产生与教育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世界观。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 普世价值起。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思考。普世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类的根本属性,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然后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建立起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相处的办法。普世价值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简言之,普世价值就是人类创造的、千百年来经过沉淀扬弃而升华的、全世界普遍适用的、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最好的价值。普世价值大体指人权天赋,生来自由,民主权力一类的东西。它们的本质、意义和重要性应该是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然的非人为定义的真理。

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无权处分人在不法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财物(动产或者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的,如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在广泛的商品交换中,从事交换的当事人往往并不知 财产道对方是否有权处分财产,也很难对市场出售的商品逐一调查。如果受让人善意取得财产后,根据转

让人的无权处分行为而使交易无效,并让受让人返还财产,则不仅要推翻已经形成的财产关系,而且使当事人在从事交易活动时,随时担心买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还,这样就会造成当事人在交易时的不安全感,也不利于商品交换秩序的稳定。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贸易逆差: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等)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即贸易逆差。又称“入超”、“贸易赤字”。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也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当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即表示该国外汇储备减少,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该国在该时期内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大量的贸易逆差将使国内资源外流加剧,外债增加,影响国民经济正常有效运行。因此,政府应该设法避免出现长期的贸易逆差。

C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八法则: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 80/20定律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份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发现了一件

非常重要的事情,即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他们所享有的总收入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都见过这种现象。不论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其他国家,甚至从早期的资料中,他都发现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

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80%和20%不太可能出现)。

无罪推定:又可称为无罪类推(与有罪类推相对应),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这一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其作为一条重要的法治原则规定于宪法中,如《美国联邦宪法》第5条、《加拿大宪法》第11条以及《俄罗斯联邦宪法》第2章第40条等。无罪推定原则,是以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为目的的,而与之相适应的审判方式也必然是强调控辩平等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主要是体现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注意诉讼程序的正当,相对加重国家对当事人合法权利的保护。无罪推定原本是西方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产物。在无罪推定原则演变过程中,西方国家个体利益高于整体利益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他们认为,被告人是个体利益的代表,检察官是整体利益的代表,被告人往往处于劣势和不利的地位,刑事诉讼中必须特别强调保护被告人权益。否则,就不能保持这两种利益冲突中的平衡,就难以实现司法公正。无罪推定在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这一两难选择了对个体利益的保护,这便意味着它必须要付出一个不愉快的代价——不能更有效地减少犯罪,国家也必然要用更大的投入来维护社会安全和法律秩序。

罪刑法定: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边际效应递减: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 边际效应递减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举个例子,如果把你的满意度按十分来评估,那么

当你吃第一个包子获得的满意度是9,第二个包子可能就是8,依次类推,你吃得包子越多,你获得的满意度可能就越来越低。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获得的总满意度却是在不断增加的。

寡头政治:是一种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无论是财富、家族、军事力量、残暴或政治)。

寡头政治常常由强而有力的家族所控制,这些家庭的孩子被培养和接受顾问指导成为寡头政治力量的承继人。一些政治理论家争辩说,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政治制度,所有政府不可避免地是寡头政治。最大特色是最终也是要当皇帝,但这制度有接班人问题。最著名的是马木留克王朝与德里苏丹国和斯巴达城邦。与贵族政府相反,这样的力量不可以公开地行使,类似一种“影子贵族”,寡头政治的影子执政群喜欢保留"不管谁登上王位之后的遥控力",通过经济手段对名目执政者施加控制。虽然亚里士多德率先使用由富者治理的一个同义词-“财阀政治”,但是寡头政治不总是财阀政治,因为寡头政治的执政群还是有可能只是一个特权群组本身并不一定有太巨大财产。任一个政府的形式在它的演变过程中的某几个时刻,会有变换成寡头政治的可能,例如社会因为打仗需求导致部族头目的联盟变形,也许就成为寡头政治,这个变革的最有可能的机制是未经检查的经济实力的逐渐累积,因为当政者有求于国内大势力对战争的支持只好用分享权力交换。寡头政治也许会转变成更加古典的政府的独裁形式,有时由于一个家族透过手段从其他家族身上获取优势导致权力又逐渐集中于一方。许多欧洲君主制就这样在中世纪晚期开始建立起来。

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土地财政”,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中国大陆搞城市经营和土地财政,最早是从香港学过来的。但香港是土地私有制,政府要先收购私有土地,进行初步开发后才能出让。而大陆是土地国有制,往往凭借公权力和专政机关力量强行征地拆迁,低价收购他人的土地使用权,并不是公平交易,以此牟取暴利,造成民怨沸腾。

犬儒主义:犬儒主义学派是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犬儒主义学派,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新柏拉图学派)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

第欧根尼(公元前404-公元前323)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

 “说一套做一套”形成了当今犬儒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不仅弥漫于政治领域中的公开话语, 而且 成为社会普遍的欺诈和虚伪行为不成文的规范。按此规范言论行事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自我保护手段和生存技能。人人都说谎、都作假的状态 , 如此犬儒化的社会所面临道德危机及公众生活规范危机。它并不依赖“良心”的维持, 它的维持机制是法制、舆论和传统。充斥谎言的公众生活, 不是没有规范, 它的规范就是虚假。犬儒精神是一种看透世情的态度,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无对错之分,有玩世不恭的一面, 也有委屈求全、接受现实的一面,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世途险恶、人心难测,起初,人们都疾首于炎凉世态,但当犬儒病开始发作,人们亦会渐渐学懂 对世俗之事照单全收,甚至是不知羞耻地照单全收。犬儒病的征状之一就是不承认自己犬儒,他们不再“可耻”,而是“无耻”的了。放弃拥抱真理,只接受“眼见为实”之事,那管它孰善孰恶,如此“无羞恶之心”的情态,即为犬儒。

沙文主义: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常见的有“极端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男性沙文主义”等。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在经济学里,“合

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D组: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政治倾向,而是一种社会基模,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

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芝诺悖论:

1、运动是不可能的。二分法:穿过一定距离的全部之前,你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传个这个距离的一半之前,你必须穿过一半的一半,即你必须穿过无限多个中点,因而你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穿过这个确定的距离。

2、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他速度为乌龟十倍,乌龟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追到100米时,乌龟已经又向前爬了10米,于是,一个新的起点产生了;阿基里斯必须继续追,而当他追到乌龟爬的这10米时,乌龟又已经向前爬了1米,阿基里斯只能再追向那个1米。就这样,乌龟会制造出无穷个起点,它总能在起点与自己之间制造出一个距离,不管这个距离有多小,但只要乌龟不停地奋力向前爬,阿基里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3、飞矢不动。设想一支飞行的箭。在每一时刻,它位于空间中的一个特定位置。由于时刻无持续时间,箭在每个时刻都没有时间而只能是静止的。鉴于整个运动期间只包含时刻,而每个时刻又只有静止的箭,所以芝诺断定,飞行的箭总是静止的,它不可能在运动。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付予更高的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是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一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爱上了他自己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女生雕像,由于他每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那座女生雕像变成一位真正的女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自我应验预言发展。以此关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在社会学,这个效应经常被引用与教育或社会阶级有关。

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指“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均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引申为“所有的程序都有缺陷”,或“若缺陷有很多个可能性,则它必然会朝往令情况最坏的方向发展”。

行政管理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单就人为而言,管理学家也是极难解释,故此,管理者自不能避免目标制订和执行永不出错,这个管理原则说明,如果一个危机将要发生,它总会出事,换言之,管理者需要时时刻刻做好准备,面对到来的失误和失败。

墨菲法则是管理哲学的一个论点,包含着悲观主义的元素,说明“得不喜,失不忧”,在工作上要时刻准备接受失败,有些人常常说凡事无不可为,只要一鼓作气往前冲,便能获得成功,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就是世上永无常胜将军,人生不免有挫折失败。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