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规章制度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年延安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年延安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9-08-01 04:12:22 影响了: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年延安的变化_李长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 7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 年 5 月 23 日) 李长春 日期:2012 年 05 月 24 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cn/GB/1024/17969441.html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70 周年。中央对这次座谈会高度 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讲话》 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高度赞扬 70 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 工作者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新形势下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讲 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胡 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 度重视和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必将鼓舞和鞭策广 大文艺工作者沿着《讲话》指引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70 年前,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1 由文艺工作者和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发表了重要讲话。

《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紧密 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系统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文 艺运动的基本经验, 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 大众的, 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 向、道路等重大原则问题。

《讲话》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 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 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 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重要 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确定了党领导 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 篇彪炳史册的光辉文献。

《讲话》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不仅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重要里程 碑,也对整个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胜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 的指导作用;不仅将我国革命文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 阶段,也为我们今天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此时此刻,我们回顾 70 年峥 嵘岁月,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联系当代中国文 艺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讲话》 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和跨越时空的不朽力量。

70 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党始终把文艺事 业摆在重要位臵,高度重视、精心领导,并随着时代的发展2 不断提出新的战略思想,作出新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 文艺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 大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把文学艺术作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团结人 民、战胜敌人的强大武器,作为鼓舞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建 设社会主义新家园的冲锋号角,激励和引导广大进步作家艺 术家踊跃投身革命和建设的时代洪流,催生出一大批感人肺 腑、影响深远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启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崭新 纪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积 极推动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 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指明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 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 者的母亲,文艺要为培育“四有”新人作出贡献,文艺工作者 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 给人民,文艺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的进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发展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作家艺术家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 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创作出更多 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 作者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社会主 义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繁花似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3 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征程 中,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 识,形成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前进脉搏,顺应历史发展要 求,把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创造寓于 时代的进步之中,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社会主义文 艺充分发挥了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 作用,呈现出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70 年来,一 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感召下,与时代同进 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自觉投身革命、建设、 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出反映时代呼声、振奋民族精神、 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德艺双馨、深受人民喜 爱的文艺家,谱写了我国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为激励亿万 人民投身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作出了 重要贡献,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 人民精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70 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不断继承和丰富《讲话》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主 义文艺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规 律的认识,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

这些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一是必须坚持正4 确的政治立场,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 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二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 面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 化,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文化发展 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是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 统一,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 理,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构建有利于文化 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六是必 须坚持尊重规律、 团结和谐, 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有利 于多出优秀作品、 多出优秀人才的良好局面。

这些宝贵经验, 体现了《讲话》发表以来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 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文艺工作的成功探索,反映了社会主义5 文艺工作的本质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遵 循,我们要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70 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 《讲话》犹如精神灯塔,指引革命文艺健康发展,使之成为 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70 年后,在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纪念《讲话》 ,就是要 引领文艺事业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讴歌人民、 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回顾在《讲话》 精神指引下中国文艺 70 年的辉煌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展望未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去 年,我们党胜利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 战略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 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鲜明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 化改革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朝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 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 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 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次全会,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 事。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 了新的历史性阶段。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 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道路,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 了人类文明进步有益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鼓舞中华儿女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凝聚全社会智慧力量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条道 路,贯穿了《讲话》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既与《讲话》精神在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等方面 一脉相承,又紧密结合发展了的实际与时俱进,体现出鲜明 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从全 局和战略的高度认清肩负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弘 扬《讲话》精神,更加积极地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 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沿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拓奋进,不断开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 的新局面。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 化发展方向7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 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 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 强调要 “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 观察文学艺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 《讲话》 精神、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 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 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臶,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正是有了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才不断从胜利走 向新的胜利,社会主义文化才不断从繁荣走向新的繁荣。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 下,我国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引领 思潮,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才 能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始终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 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到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 评论等各个方面。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8 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 点、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解决文化改革 发展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推动工作的巨大作用。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习实 践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文艺创作,正确反映五 千年中华文明史,正确反映近代中国革命史,正确反映党领 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展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研究,根据时代变化的新要求,研究回答新时期文艺创作 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 义文艺思想体系和美学体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艺评价体系,使文艺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要紧密 联系文艺创作实践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关注热点焦点 问题,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形成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传播 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思潮的有效 途径,深入研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在 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 在事关方向、原则的重大问题上,旗臶鲜明地表达党的文艺 立场、文艺方针,理直气壮地批评不良倾向和错误观点,努 力在多样化文化思潮中立主导、谋共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9 义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讲话》在中国革命形势最为严酷的时刻呼唤革命文艺 承担起“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对文 艺工作发挥团结凝聚亿万中国人民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强调要使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 人的有力的武器, 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 共同理想信念、 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这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 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必须自觉体现 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 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思想道德风 尚和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激发亿万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 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 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历史使命,自觉把正确的价值追求同崇高的艺术追求统一 起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创 造。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史,任何文化都是其精神价值 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有机统 一。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 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决定 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每一次文化的繁荣发 展,都是文化“魂”与“体”完美结合的结果。我们要深刻认识 和把握文化建设“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努力寻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与人们情感世界的契合点,通过生动感人的形 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丰富多样的题材、鲜明生 动的形象、个性化的艺术创新和有效的传播形式来培育和弘 扬正确的价值导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得到陶冶、受到启 迪,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准确 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党和国家工作主线,推出更多热情讴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奋发有 为精神风貌和宏伟业绩的文艺作品,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 更加多样、影响更加广泛的文化活动,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时代最强音。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11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作品的突出主题,大力弘扬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优秀传 统, 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人民顽强拼搏、 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 荣誉感,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 情趣传递给人民,在全社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 风尚。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向 《讲话》旗臶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 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 众的”, “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 表现群众, 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 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这 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 主义唯物史观对“文艺为什么人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作出的科 学回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不仅对我国 文艺事业发展而且对整个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是 《讲话》这座精神灯塔中最耀眼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2 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和最终目的。历史和现实充 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 源泉。一切伟大的文化工作者无不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一 切伟大的精神文化产品无不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当文化工作 者的心与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文化产品就会拥有 感人至深的力量,就会拥有传之久远的生命力。我们建设的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追求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那 就是文化源于人民、文化为了人民、文化属于人民。这就要 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牢记文化建设 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自觉走与人民结合的道路,站稳群众 立场,培养群众感情,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 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 大人民的文化权益。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继承发扬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的光荣传统,更加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 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导向,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忠实生动地记录 普通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浓墨重彩地歌颂各行各 业劳动者可歌可泣的事迹,满怀热忱地反映他们的精神世13 界。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投身“走基 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地到人民群 众中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向实践学习, 拜人民为师,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从人民群众的 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 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中汲取灵感,把握生活的主流,展示 社会的积极面,展现人生的美好前景,让人们在文艺作品中 看到光明、看到进步、看到希望。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 移,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满 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创作生产基层群 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多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 文艺活动,把更多优秀作品投向基层,把更多文化服务延伸 到基层,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充分发挥人民在 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开辟渠道、 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 动,挖掘基层的文化资源,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激发群众的 智慧和力量,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 分涌流。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把 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 的各个方面 《讲话》深刻地指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14 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 《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就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鲜明主题。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 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 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 求更加紧迫,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文化建设才能不断获得新 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实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 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符合 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 一主题,激活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后劲, 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努力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 势和文化建设规律,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 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紧紧抓住 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解决好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 题,推动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 事业, 一手抓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 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与15 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 民工程,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 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以推动文 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 项目带动战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 抓手、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提供 重要支撑。要坚持统筹兼顾,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力争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 关系,把提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 深入实施精品战略,充分发挥“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 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等的示范带动 作用,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 处理好繁荣与管理的关系,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改进和创新 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为繁荣文化提供健康有序的制度 环境。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无论是文化事 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坚持把社会效 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讲话》深刻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16 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同志还反 复强调,革命文艺事业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保证。这些年文化领域取得的一切 进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改革创新,最鲜明的标志也是改革 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实践证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臵 中积极作用的体制机制,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推动文化单位和文艺工作者遵循艺术规律,焕发创造活力, 更好地贴近群众、贴近市场,丰富文化产品服务,繁荣城乡 文化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可以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继承和弘扬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讲 话》核心思想的本质要求,与《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并赋予 了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要紧紧围绕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 民、由人民评判、为人民共享这一根本要求,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加快建立贴近群众、贴近市场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和17 水平。

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按照“增加投入、 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单 位内部劳动人事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 完善服务方式、 改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能力。要 进一步创新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国有经 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 理结合起来,加快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合格 市场主体,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 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 求。要进一步创新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坚持把遵循先进文 化前进方向、人民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 价、 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 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 的精神文化产品。要进一步创新有利于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 服务群众、面向市场的体制机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引导和鼓励越来越多的文 艺工作者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各展所长、建功立 业。

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浓厚氛围, 保护创新热情, 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原创,使一切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 切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不断把文化创新的丰硕成果奉献给 人民群众。

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吸 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8 《讲话》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 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 的”,同时“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 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要坚持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 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 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共同维护文化 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 新的更大贡献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 审美特征,积淀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 基础,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开放的道路,我们要立足中华文化 的深厚沃土,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 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互 鉴发展。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崇高使命,继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19 统,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 活力,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之树开出新的时代之花,进一步增 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坚持辩证取舍,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提高转化再造能力,吸收借鉴一切国 外文化有益成果,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 气派的精品力作。要积极推动双边、多边文化往来,促进文 化相互借鉴,使文化成为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 和友谊的精神纽带。要推动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交易和文化服 务平台建设,发挥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走出去中 经常性、持久性的优势和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 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 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

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 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 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要遵循国际文化交流规律,适应 国际文化市场需求,改进对外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加快建设 现代传播体系,既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体现当 代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又符合国外受众的 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做到“中国内涵、国际 表达”,充分展示中国人民改革创新、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 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 动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20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文 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 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 局意识,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臵,纳入经济社会 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社会发 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切实担 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深入研究文化改革发展 重大问题,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 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建 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 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 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关键在人才。

要牢固树立“人才 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 加大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 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加强 文艺院校建设,努力培养更多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要关心 爱护文艺工作者,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 上真诚关怀,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要尊重劳动、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团结鼓劲、和谐奋进的 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21 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要引导作家艺术家努力践行文艺界“爱国、为民、 崇德、尚艺”的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 道德公约》 ,珍惜时代提供的舞台,珍重社会给予的关爱, 严肃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热心公益、弘扬正气,以德艺双 馨的公众形象,争作恪守职业道德的表率,更好地完成党和 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 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 文化建设的高潮。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预言已经变成现实, 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正在迎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让我们更加紧密 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弘扬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肩负起庄严的历史使 命和时代责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22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年延安的变化_传承民族血脉 建设精神家园——回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传承民族血脉 建设精神家园——回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回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70 周年 回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这一论断,距离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近 70 个年头。

回顾过往,不难发现,文化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昨天与今天,留 下了鲜明而又特殊的印记。历史以其壮阔浩瀚的进程印证着“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科学的论断。

一个民族,唯其拥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才 能凝聚力量、 成就伟业, 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环顾当下, 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涌,我们必须焕发文化的力量,激活熔铸于我 们血脉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展望未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 们更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用文化的力量 传承民族血脉,建设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文化自觉凝聚兴国之魂, 以文化自觉凝聚兴国之魂,指引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奋力前行 5 月的延安,草木欣欣,河水潺潺。

位于杨家岭的中央办公厅旧址,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如潮的游 客排队进入一幢石砌的二层小楼,寻访那段流传至今的讲话—— 时光倒流 70 年,那是 1942 年的 5 月,在小楼清爽的会议室和楼 门前的小广场上,从各地赶来的文艺工作者先后参加了三次全体会 议,探讨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和未来。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两次讲话,最终整理形成《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于 1943 年 10 月 19 日鲁迅逝世 7 周年之际, , 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

讲话发表之时, 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千千万万 将士正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文化界名人和知 识分子陆续来到延安, 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最广泛民族统一 战线共同抗日的旗帜下……1 那时,年仅17岁的于蓝就是其中一员。她期待着在革命圣地, 用艺术奉献表达爱国之志。然而,很快,她发现,当地老百姓看不懂 自己的表演。

今年已届87岁高龄的于蓝回忆道: “当时搞文艺的很多人来自 上海的亭子间,我们已经感受到与老百姓在思想感情上存在的差异, 却苦于寻找不到方向。

”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的讲话拨云见日, 廓清了文艺工作者的困惑。他们纷纷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 入人民大众之中。

《南泥湾》 《翻身道情》……一句句激情洋溢的歌词在当时年仅 20岁的贺敬之笔下喷涌而出,他仿佛一夜间找到澎湃于心的灵感。

此后,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诞生了。70年过去,这部歌剧 从延安演到全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几代中国人,成为经典。

今天,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的白墙上, 一幅秧歌剧 《兄妹开荒》 的老照片吸引着游人的视线—— 那是1943年2月5日,正值春节,两万多军民聚集在延安城 南门外广场,观看这部反映陕北新生活的新编小戏。这次演出一改鲁 迅艺术学院的传统风格,以陕北秧歌的鲜活灵动、黄土高坡的浓厚气 息与农民熟悉的诙谐风趣深深感染了延安军民, 产生了大大超出人们 预料的轰动。

一种新生的文化理念由延安出发,以文学、歌曲、戏剧等文化形 态承载起革命的斗志,形成强大而不可逆转的政治精神力量,穿越战 火硝烟,传遍华夏大地,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谱写呼声。

我们必须记起这个民族存亡的特殊时刻, 才能更深切地体味讲话 在全国掀起的文化巨澜。

鸦片战争以来,一小部分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 ,探索 “西学东渐”“师夷长技” 、 ,以“文化救国” ,却终究事功未达,究其 根本还是未能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 也未能冲破传统文化的 樊篱。2 当代中国研究所学者曹光章说: “五四运动”开启了文化启蒙与 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第一步,却依然局限于一批知识分子的觉悟与观 念,没能真正形成贴近民众的、系统成熟的文化理念表达。直到延安 时期,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提出文化为 人民服务的主张,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文化救国的道路。

” 7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文化救国之路,指引着中 国先进文化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在民族兴盛的历史轨迹中 留下耀眼的光芒。

70年后,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先进文化前进之路,在新时代新的 历史高度有了新的阐释—— “文化自觉”醒目出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这就是 “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

从“三个面向”到先进文化,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到提高文化软 实力, 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不断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继承和发展着讲话提出的文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愈加坚定、 愈加清醒、愈加自觉。

“必须牢记,我们是为人民写,写人民,请人民评判。

”年近九 旬的贺敬之说, “必须牢记讲话教导我们的精神,才能更深切地体味 它之于文化、之于中国的意义。

” 虽然也曾有过曲折,但70年穿梭,灯火不灭。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会址前,站在保存着当年模样的油汽灯下,毛泽东发出的论断依稀 回响在后辈耳边—— “……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 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讲话中有关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尤其是文 艺为什么人的论述,较早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白烨说, “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它依然散发着思想的光芒。

” 让文化自信辉映华夏文明,注入13亿国人的智慧创造 让文化自信辉映华夏文明,注入13亿国人的智慧创造 133 70年前,讲话发表后,延安成为一片激扬艺术生命和人格力量 的文学沃土—— 诗人们开展街头诗运动, 《东方红》 《王贵与李香香》等诗作经与 陕北民歌相结合,经久不衰。

作家们纷纷进入创作高峰, 赵树理的 《小二黑结婚》 丁玲的 、 《太 阳照在桑干河上》 孙犁的 、 《荷花淀》 历经岁月洗礼, 成为传世名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烨看来,70年前,讲话唤醒了“文化自觉” ;70年来,中国共 产党在不断实践中,给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注入更多的信心与活力。

白烨说: “在不同时期,党都高度强调文化在整个事业全局中的 重要地位与作用,并遵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切合实际和具有人 民性,而具有显见的权威性、内在的引领力和强烈的感召力。

” 如果说70年前的讲话在“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一重大认识问 题上实现突破, 那么十七届六中全会则为中国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 向,展示了一种日臻成熟的文化自信。

今天,延安凤凰山麓,一座三层小楼内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人声 鼎沸。

“延安是个小地方,经济比较落后,但延安的文学传统一直没有 丢,我们这里有高品位的文学期刊,还有一流的文学创作队伍。

”忙 碌的《延安文学》杂志总编辑魏建国自豪地说。

1979年1月,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刚刚掀开一角,延安诞生了 一本文学杂志《山丹丹》 ,也就是《延安文学》的前身。30多年过 去, 《延安文学》的变化与发展印证了一点:无论历经多少风雨和坎 坷,中国文学始终沿着讲话既定的方向和路径,在文化为人民服务的 道路上不断调整、不断前进。

事实上,不仅是文学,中国人对文化的畅想与表达也异常活跃: “草根”上春晚、DV拍电影、发微博成明星……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内在需求日益强烈,党 对文化属性和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方式上,4 改变了过去按计划统一生产和供给的模式, 采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产 品无偿供给,个性化文化消费市场供给相结合的方式……”国家行政 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祁述裕说,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 场,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为人民服务”的方式。

仿佛是一种热切的回应—— 多年来,中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1700余家展览机构免费向 公众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 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十一五”以来,中国对 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翻一番” ,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 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同比增幅1 14.07%。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壮大:2002年至2011年,中 国电影年产量和票房分别飙升7倍和13倍, 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大 国; “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 时期翻了一番……文化部部长蔡武说,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 业增加值年均增幅20%, 预计2016年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 经济支柱性产业。…… 曾几何时,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 了大国”的评判,让中国人难以辩驳,陷入沉思。而今,中国井冈山 的风光画卷淋漓展现在纽约时代广场户外屏幕,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悄 然占据全球市场五分之一,中国人的春节成为世界各国熟知的“中国 新年”…… “具有90多年建党史、60多年执政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深 刻意识到,谁掌握了先进文化,谁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导权和领导 力,将会获得人民的信赖和认可。

”曹光章说。

将文化自强写入时代命题, 将文化自强写入时代命题,建设伟大的文化强国 5月,正是播种的好时节。

39岁的延安市安塞县沿河湾镇边墙村村委会主任高万雄一边 忙着自己果园的活计,一边组织村民为修建公路作准备,一边还惦记5 着正在国外演出的村腰鼓队…… 在陕北,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安塞腰鼓是一门家家喜欢、几乎人人 都会的民间艺术。

“打腰鼓就是我们的生活,腰鼓往下一放,自己又 是一个黄土地上靠劳动吃饭的农民。

8岁开始学鼓的高万雄人称 ” “鼓 王” ,担任村腰鼓队总教练。

边墙村腰鼓队早已舞遍全国。2009年,高万雄带着村腰鼓队 第一次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60周年方队表演。2010 年,他们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意大利罗马参加中国文化年演出…… 将古老的传统继承与发扬光大,是立志复兴的中华文化走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底气。

在曹光章看来,伴随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积累,中国人 正在从认识和理念层面深化文化自觉, 从心理和气质层面展现文化自 信,从战略和实践层面推进文化自强—— 从70多年前创造了长征伟大史诗的红军战士,到当代的“人民 公仆”杨善洲、 “中国好人”郭明义……一个又一个感动中国的平凡 人物,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从联产承包到经济特区, 从载人航天到北京奥运……一次又一次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强化着共同理想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从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水墨”印象到上海世博园区的“棋盘” 规划,从荣登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昆曲到遍布近百个国 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日益广泛的 影响。

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吹响了号角。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下, “中华文化走出去”显现成 效。

2011年, 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近198. 9亿美元, 同比增长21.4%;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77.6亿美元,同比增 长36%。

如今,一个文化强国的轮廓逐渐清晰——6 对内表现为文化创造活跃,人民有文化热情,享受丰富多彩、积 极乐观的文化生活,为中国文化而自豪;对外表现为中国文化及价值 观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了解、尊重、接受以致喜爱,中国 文化产品大量输出,文化产业占据全球市场重要地位…… 中国正在以其特有的“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刻影响世界。海外舆 论纷纷评论说,中国正在通过改革发展实现和平崛起,在这个过程中 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使中华文明更显厚德载物、会通天下的品 质,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精神支柱。

背靠文明古国的丰厚积淀、坐拥文化大国的现实资源,全球化的 时代赋予中国一道新课题:如何在萃取与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中华文 明,从而贡献人类未来福祉? 又一次,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答案—— 2011年11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九次、中 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 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70年前,从革命圣地延安出发,从讲话发表的那一刻起,中华 民族开始了一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征程。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 民,开辟了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

7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文明与中国历史纵横交汇的坐标上,历 经盛衰荣辱的中华文明正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满怀自信, 扬帆起航。杨一苗)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 吴 晶 赵 超 杨一苗)7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年延安的变化_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音乐晚会主持词

抗战胜利 70 周年大型音乐晚会主持词2015 年 9 月 3 日,是抗战胜利 70 周年纪念日,为此举行庆祝 晚会,下面是大型音乐晚会主持词,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开场 女:翻开抗战的历史,我们仿佛看见,那一群中华民族最优秀的 儿 女,正在血与火中重塑着峥峥的民族魂; 男:翻开抗战的历史,我们仿佛听见,那一声声不屈的呐喊,越 七十年的时光隧道,正清晰的响在耳边。

女:祖国母亲岂容蹂躏, 男:中华大地哪能踏践? 合:这是中华儿女正义的呐喊,这是爱国志士光荣的宣言。

女:象一座岩浆迸发的火山,似一柄刺向黑暗的利剑; 男:似一股奔涌而来的洪流,似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

女:七十年风云变幻,当年的呐喊只留下几首动人的老歌,伴随 我们度过青春岁月,时时拨动心弦; 男:七十年沧海桑田,当年的岁月只留下一些熟悉的面孔,象征 着一个时代的激情,一个时代的感动,一个时代的信仰。

女:记忆里的老胶片记录了历史的峥嵘与沧桑 男:无数默默无名的英雄托起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1 女:请全体起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 。

一、 齐唱《义勇军进行曲》 男: 《松花江上》创作于 1936 年 11 月,张寒晖词曲。

女: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 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男: “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 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女:解放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选用了这首歌曲。

下面请欣赏男声独唱《在松花江上》 。

二、 男声独唱《在松花江上》 女: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动人的故事 传扬,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 1941 年 9 月, 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根据采访平山南滚龙沟 13 岁的抗日小英 雄阎福华的事迹,与作曲家劫夫合作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

从此, 这首儿歌传遍了大江南北, 英雄王二小的名字也随之家喻户晓。

下面请欣赏童声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

三、 童声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男:洛川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 ;八路军、新 四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大量日军, 严重威胁着敌人后方。下面请欣赏合唱《到敌人后方去》 。

四、 合唱《到敌人后方去》 女: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这首威武雄壮、 慷慨激昂的 《大2 刀进行曲》 ,是抗日歌曲中唱着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尤其是 最后一声“杀!”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 她以惊天地泣鬼神、 气壮山河的气概, 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 敲响了日寇终将灭亡的丧钟!下面请欣赏合唱《大刀进行曲》 。

五、 合唱《大刀进行曲》 男: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 和平„„” 骆玉笙先生演绎的电视连续剧 《四世同堂》 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 ,这一荡气回肠的名曲家喻户晓、耳熟能 详。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55 周年时,骆先生还不顾年迈,冒着酷暑 从天津驱车赶到北京卢沟桥,在抗日战争的爆发地演唱了《重整河山 待后生》 ,以警世人莫忘国耻。下面请欣赏合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

六、 合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女: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 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 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下面请欣赏合唱《回延安》 。

七、 合唱《回延安》 男: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光辉典范。在抗 战烽火的洗礼下, 《黄河大合唱》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 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 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 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3 财富。下面请欣赏《黄河大合唱》 。

(以下用《黄河大合唱》原词, 略) 八、 合唱《黄河船夫曲》 九、 男声独唱《黄河颂》 十、 合唱《黄水谣》 十一、 二人对唱、合唱《河边对口曲》 十二、 女声独唱《黄河怨》 十三、 合唱《保卫黄河》 十四、 合唱《怒吼吧,黄河》 女:1943 年 10 月,晋察冀边区抗日宣传小分队 19 岁的曹火星 同志来到平西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音乐创作,宣传党的主张。他借用 当地民间流行的《霸王鞭》民歌形式,在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满怀 激情地谱写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1950 年,毛泽东主席在这首歌曲“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从而更准 确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半个多世纪以来,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与中共党史相伴的不 朽之作。请全体起立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十五、 全体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尾声 男: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男:为早日实现我市在皖北地区的率先崛起,4 女:而共同奋斗! 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型音乐会到此结束! 女:观众朋友们,再见! 以下是更多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