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大众传播视角下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_管理学精要国际化视角课后答案
 

大众传播视角下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_管理学精要国际化视角课后答案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7:54 影响了:

  摘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大众传播视角入手,通过考察太极拳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其大众传播的发展现状,运用传播学,文化学等的理论对太极拳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太极拳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国际化的传播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太极拳;大众传播;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153-02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太极拳又是中国武术的最具代表性的拳种。它博大精深,植根于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浓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太极拳逐步从国内推广到海外,是在海外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武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太极拳作为表演项目进入奥运会,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太极拳的魅力。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自从陈氏第十四世开始了社会化传播的历程。经过历代太极拳人的努力,太极拳从一个小小的村庄逐渐盛行中国、传遍世界。据统计,世界上现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亿人练习太极拳,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但也不可否认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太极拳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
  (一)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
  (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中华国粹,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集哲学、医学、美学、军事学等多领域学科于一身,融技击、健身、养生、休闲于一体,可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1.太极拳彰显了中国古典阴阳哲学观。阴阳在太极拳中是相对的、变动的,而且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动则为刚,静则为柔;开则为刚,合则为柔;发劲为刚,蓄劲为柔;气为刚,劲为柔。太极拳是刚柔相济的拳术,既不能失之绵软,又不能过于僵硬。过软则丢,过硬则顶。刚柔相济才符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道理。
  2.太极拳彰显了中医经络学说和辨证论治思想。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发挥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太极拳与中医研究的客体都是人本身。因此经络学说成为太极拳的重要理论之一。从养生的角度说,练太极拳可以疏经活络。从技击的角度讲,了解人体经络和关键穴位可以避免误伤人。
  3.太极拳彰显了道家的养生思想、养生方式。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养生思想、养生方式,如清静无为、贵柔、形神兼养和导引吐纳等,对后世影响极大,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太极拳是形神兼养的运动,从其产生开始就用于健身、治病、防病。
  4.太极拳彰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太极拳中的运用,就是讲究个“度”的把握,要根据招式和对手的情况,正确分配“阴”和“阳”,做到阴阳适中。
  二、大众传播视角下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现状
  (一)传播媒介存在诸多问题
  1.国内大众传播媒体缺乏太极拳的对外传播。随着国内大众传播媒体的普及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太极拳书刊杂志和音像制品及网站的增多,标志着太极拳开始与大众传媒相结合,太极拳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但太极拳真正走向世界的时间不长,国外市场有待培育,商业开发不足。另外,太极拳图书、音像等在翻译、制作、出版、发行、销售上存在许多缺陷且具有太极拳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也极为欠缺,有关太极拳的电视节目不仅很少而且缺乏可看性。
  2.国外大众传播媒体对太极拳的信息传播较少。大众要获知某种信息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目前太极拳在国外媒体的传播总体上仍处于边缘的地位,我国有关对外媒体机构对太极拳的信息输出不够造成了国外太极拳信息资源匮乏,以至外国人对太极拳认识仍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和接受太极拳背后所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二)传播内容不合理
  除了信息传播的广度有待拓宽,其传播的深度才是最为关键的。太极拳除了是一项体育运动外,它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在对外传播时应立足于文化的高度。
  中国向外推广太极拳以套路为主,而忽略了太极拳文化内涵,大大降低了太极拳的文化魅力。缺少既符合西方人口味又能很好展现太极拳风采的节目。另外一些传播太极拳的的功夫电影在对外输出时缺乏真实性及对中国文化内涵的反映,一味追求视觉效果以迎合西方观众的审美口味。此外外语太极拳术语没有统一的表达,外语太极拳书籍、教科书缺乏规范性且数量不多。
  (三)忽视传播效果研究
  基本查找不到专门论述国际化效果的文献,这说明我们忽视了对太极拳传播效果的研究。新中国以来,我们着力在国际上宣传推广太极拳,但由于不了解太极拳国际化受众的需要和特点,忽视了传播效果的量化研究,这是制约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的意见及建议
  当代,大众传媒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任何一种文化想要大范围的传播,利用大众媒体无疑都是最好的选择。美国的NBA,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风靡与追捧,其实质都是在各种文化形式的外衣裹夹下对于美国文化内核的传播。这是一种通过大众流行文化的包装,以最能让人接受的方式所进行的无形的渗透与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是极为有效的,它抓住了海外广大受众的注意力,将在跨文化传播中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折扣降至最低。而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中值得借鉴的。
  信息全球化时代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太极拳能在不断的朝代更迭中传承至今,就说明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太极拳自身的特点,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将太极拳和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传播到全世界,让它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
  (一)与人类共同文化对接
  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的传播中,不仅要看到双方的差异,更应看到各自的共同点,找出可以交汇的结合点。我们在承认文化差异,尊重差异的同时,也要找出太极拳中适合在异文化价值体系下可传播的文化因子,将文化折扣降至最低,突出人类所共有的文化价值观。
  (二)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多元传播太极拳文化
  1.电视媒体。在各类电视节目中,体育由于其竞技性和观赏性成为各电视台追捧的对象。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项目应该效仿美国的NBA,欧洲的五大联赛,将其做成一个全球化的体育赛事节目。
  2007年央视成功举办了武林大会,而且成功出口到韩国,迈出了国际传播的第一步。此外该节目将武术的竞技性与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结合,在比赛间歇介绍中国的武术文化,很好的解决了以往在传播中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情况。此外,我们应该吸引尽可能多的国外选手参与到赛事中来,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海外选手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吸引一批海外观众收看比赛,从而实现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NBA正是因为有了姚明和易建联的加盟,才使得一大批中国观众关注NBA,从而使其成功进入了中国市场。
  2. 武侠电影。武侠影视作品扩大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了解,它既向世界传播太极拳的技术,也传播了其文化内涵。但由于它过分强调武术的艺术效果,忽略其真实性,降低了其传播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制作出一批既能体现太极拳技击性又承载其文化内涵且制作精良的影视剧,提高其可看性但又不失真实性,切实体现太极拳的文化精髓,打开海外市场。
  3.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今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所具有的互动性、广泛性、时效性、超越性等已成为太极拳传播的重要媒介,应充分发挥它的跨媒介的特性,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如现今最为流行的自媒体微博,人们可以在以太极拳为主题的微博上交流心得,组织活动,宣传太极拳的基本知识,预报国内外有关太极拳的重大赛事和活动。另外电子竞技也是一种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游戏。太极拳可以充分发挥其竞技性的一面来做成一款网络游戏,来吸引更多的玩家和太极拳爱好者,适机、适时地向大众宣传太极拳的观点和理念,拓宽了国外观众了解太极拳文化的途径。
  (三)重视跨文化传播意识
  为了实现太极拳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了解洞悉受众的文化需求。如今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不同文化的流动、渗透、碰撞与融合,已成为全球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各自文化体系中都存在着独特性,因此在太极拳传播中应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海外观众的审美心理,在中西体育的交接点和契合点上,与西方观众的审美文化对接。
  (四)加强太极拳的文化含量,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一方面,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的深化太极拳民族文化精粹的含量;另一方面,寻找与异文化的结合点,要敢于、善于吸收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使太极拳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吸收中西文化精粹,在信息时代实现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最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代表之一。而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无疑已成为传播太极拳的重要手段。针对太极拳的传播现状,应以电视类和网络类的电子传播为主导并发挥现代传媒的互动的作用使海外的受众能亲身的进行感官体验。因此,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振邦,王晓丹.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1).
  [3] 洪传陈式太极拳金轩研究会[OL].https://www.省略.
  [4] 汤仙月.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海外成功传播的文化要素分析[J].对外传播,2010(1).
  [5] 王庆军.媒体化: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之路[J].中国电视,2009(5).
  [6] 马丙奎.从“武林大会”现象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J].体育世界,2008(5).
  [7] 郎勇春.论电视媒体与武术传播[J].体育学刊,2009(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