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四弦翻出是新声】 五十弦翻塞外声前一句是什么
 

【四弦翻出是新声】 五十弦翻塞外声前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12-27 03:56:52 影响了:

     琶大师刘德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了称为《人生篇》的五首琵琶独奏曲:《老童》《天鹅》《春蚕》(均1984年),《童年》《秦俑》(均1985年)。这五首乐曲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演奏技巧和创作理念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着重刻画了人的内心情感,体现了刘德海高超的作曲技法和深厚的创作特点,可以说是那一时期琵琶创作曲的顶峰之作。在《人生篇》中,刘德海把他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技巧注入到创作之中,赋予琵琶音乐以强烈的人文精神,把琵琶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人生篇》演奏技法新奇独特,鬼斧神工
  
  在《人生篇》的创作中,刘德海认为一个曲目的立意与精神的追求是不能回避技术的。他深深地感到他原来的“琵琶字典”里的语言不够用,要发掘新的语言、新的音响、新的技法组合来表达人生的追求。
  
  (1)继承传统――“反弹”技法的突出运用
  “反弹”是指用指甲的反面弹奏琴弦,它其实并不是刘德海首创的,在传统琵琶技法“摭分”中“摭”就是反弹;此外吉他的基本演奏方法也是琵琶的“反弹”。但是琵琶传统技法是以“正弹”为主,“反弹”没有被充分运用。刘德海认为“正弹虽美,纯美则不美矣。有正无反,其声单薄苍白。今发展其反弹:正中存反,如平静湖面溅起晶莹水珠;反中存正,如荒漠中一泓清泉,醇厚甘甜。”①刘德海创造的“反弹”技法,致力于开发右手每个手指的功能,与“正弹”组成了千变万化、色彩各异的效果,大大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术,能够更加形象、贴切地表达音乐的内涵。《人生篇》中,“反弹”无处不在。
  
  (2)开拓创新――创造了多种新技法
  《人生篇》的每一首乐曲中,都有新技法的诞生,这些新技法带来的新音响,极大地丰富了琵琶的音色,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在《秦俑》中,刘德海发展了“绞弦”的技法,把它分为“按品绞弦”和“离品绞弦”。“按品绞”的音响具有坚硬的竹品所发出的尖锐的金属感的声音,“离品绞”所发出的是软的指肉的鲁钝与木然,同时在两种“绞弦”上做最大幅度的推拉来变化音高,可以将张力发展到近乎声嘶力竭,来表达乐曲所要表达的境界。此外,刘德海还创造了“假泛音”、“八度人工泛音”和“相把位强泛音”等技法,这些“泛音”的悉数运用,是传统琵琶曲和其他创作曲中从未运用过的,极大地拓展了“泛音”的音色和音域。在《天鹅》中,为了逼真地描绘出天鹅的各种姿态,刘德海充分运用了“正反弹”的各种组合以及“中指拍弦”、“无名指摇指”等新技法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在《春蚕》中,他创造了“挑扣轮”、“左拨右弹”、“三指分轮”、“山口外拨弦”、“肉扫”等新技法。在《老童》中,则创造了“砍弦”、右拳“砸面板”和“刺”等新技法来模拟老童走路的各种姿态。刘德海绞尽脑汁创立的新技法,鬼斧神工、变幻莫测,通过不可思议的方法组合起来。他借助新音色、音响的开拓,来创造新的音乐,表达他的艺术追求。
  
  二、《人生篇》作曲技法大胆巧妙,新颖别致
  
  刘德海《人生篇》的作曲思维,建立在两种作曲理念的结合上。一是在民族传统技法的基础运用上,吸收一切对我有用的现代技法来进行再创造,二是用“现代派”的思维来吸收民族传统的特质进行再创造。他把二者的创作精髓高度融合,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
  首先刘德海尝试着从乐曲结构、节奏规律、演奏技巧、表现方式、精神内涵等方面寻找并运用民族音乐的特点,力求把握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实质,来表现民族的神韵。
  《秦俑》是以动机式的发展手法为其创作特色的,动机式的乐思正是交响性的体现,而琵琶是中国民族乐器中能够充分表现交响性的乐器,这部以秦始皇兵马俑来体现中国人群体价值的琵琶曲,吸收了传统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群体力量的较量)与《霸王卸甲》(个人力量的魅力)两者宣泄人生张力的精髓,成为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和现代审美观念创作琵琶武曲的艺术佳作。在《秦俑》身上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气质,而且反映了当今国人的精神风貌和凝聚力,这在琵琶创作上是一个突破。
  《天鹅》是以主题旋律的创作为其特色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能鲜明地表达作品内涵、民族特征及作曲家艺术个性的音乐手段。创作技法上则采用了主题音调的重复、变奏和衍生,并通过力度、速度、音区、板式变化、演奏技法等手段,来表现丰富多样的艺术情景,使整首乐曲富有层次,结构完整。
  《童年》和《老童》是以江南民间音乐和戏曲曲调为音乐素材的,这对于有着深厚民间音乐根基的刘德海来说,这种素材的运用几乎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中国戏曲音乐那种绝妙的韵味,入微的情趣,虚实结合、抑扬顿挫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西洋音乐所无法比拟的,刘德海充分利用了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创造了富有传统精髓的现代琵琶音乐。
  《春蚕》的创作眼界十分开阔,刘德海是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吸收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风格,来表现弹拨乐器独特感人的魅力的。在现代琵琶曲创作上,吸收、融合新疆音乐风格的乐曲并不多见,《春蚕》则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风格在琵琶现代创作中得以体现。
  其次,刘德海追求鲜明的民族风格与高度的艺术技巧相融合,追求作品为当代的听众所接受。他认为人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听到老的一套会生厌,听到全新的也会茫然。只有既新颖又与历史的积淀相联系,使听众在听觉上不断有新的东西被打动,才能征服听众。在《人生篇》的创作中,刘德海在继承与借鉴时将创造与超越摆在首位,体现了他大胆追求、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旋律的创作,是作曲技术的难点,刘德海曾说:“技法易编,气氛好造,寻觅一条感人肺腑的旋律难上加难。”②中国长期单音音乐的发展,已使旋律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人生篇》中,刘德海试图突破传统,在某些乐曲中将旋律线条拆散,用不同的演奏技法来进行音色的组合,如《童年》《老童》的旋律等,使琵琶音乐丰富的颗粒性色彩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又能保持旋律的风格和韵味。
  在节奏上,《人生篇》注意吸收传统音乐中的特殊节奏和戏曲中丰富而细微的速度变化,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如《天鹅》第二段,吸收古琴曲《酒狂》的5/8节拍,并结合2/4拍、3/8拍、4/8拍的多重变化,使重音位置不断移动,来表现天鹅千变万化的姿态。《天鹅》的第四段,采用了我国传统民族乐曲中常用的板式变化结构,这种散板与规整节拍交替进行、速度从慢到快的创作手法,使得旋律、节奏、节拍、结构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有松有紧、有张有弛的特征,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的辩证统一。
  在调性上,《人生篇》除充分运用民族五声调式和西洋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外,还把中国调式的雅乐、燕乐和清乐音阶中宫音的上方四度、七度音的不同性质融会在一起使用,增强了旋律的韵味,丰富了调式的色彩,扩大了调式调性的转换手段。
  在音色上,《人生篇》注重吸收其他民族乐器的特性,如在《天鹅》中,模拟古筝的“推拉”音色;在《老童》中,模拟古琴的“滑音”音色;在《秦俑》中,模拟锣鼓的音色等,不仅恰当地反映了乐曲的内容,而且把琵琶最好、最和谐的音色开发出来。
  《人生篇》采用了多种调式、调性、节奏、和声及音色的作曲技术,使乐曲的风格更多样化,不仅发挥了琵琶原有跳跃、抒情、歌唱的特点,而且这些技法弥补了传统琵琶乐曲缺少丰富的和声、复调和调式变化的不足,打破了传统调式、调性的规律,使音准的难度更大了,音色控制更加细腻,音区对比也明显加强,节奏变化也更加复杂,大大丰富了琵琶曲的表现力,对琵琶曲的创作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人生篇》创作理念博大精深,内涵深邃
  
  刘德海《人生篇》的创作,除了在演奏技法和作曲技法上的不断开拓外,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那就是对文化和哲学的深度理解和思索。这里面所蕴涵的广博、深邃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为琵琶音乐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人生篇》的创作处处体现了刘德海的“反弹”思想。刘德海基于传统,出新了“反弹”技法,并把此技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发展为“艺术战略思想”融于《人生篇》的创作中。他认为:“音乐处理,运用矛盾以开展局面。欲扬先抑,欲此先彼,欲强先弱,欲快先慢,不依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皆称反弹法。”同时,他还强调:“技巧之反弹为小道,艺术之正本求源为大道。学艺者当务大道,旁及小道,不可本末倒置。”③刘德海的“反弹”理论,不仅为我们领悟琵琶演奏和琵琶创作的艺术真谛作出了深层的指导,而且为我们了解艺术的发展规律以及学艺做人原则上均指明了方向。
  其次,刘德海是少有的具有深厚美学观念的琵琶演奏家,在他的《人生篇》创作中,刘德海把他的美学观念与音乐创作融为一体,耐人寻味。刘德海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有很多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的东西,是提倡知足长乐、好自为之等一种内涵往后退,而不是催人奋进的东西,久而久之,中国人的个性往往被共性淹没了。他们不想或不敢正视人生,不能像文艺复兴时的西方人那样追求个性解放、参与人生。”④所以,人应该有所超越,用音乐直接表达人生,在《人生篇》中,刘德海以琵琶为手段,弹出人的精神,把民族音乐中一种博大的、浑厚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东西找回来。
  再次,艺术规律无“中西”之分,只有遵循发展规律,中国传统音乐才能“拥抱全人类”。刘德海是站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传统音乐,真正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这样,传统性(局部的)、民族性(整体的)、世界性三个方面构成了琵琶艺术必然发展的社会现实。他把“传统”置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历史阶段来重新认识,进而得出“传统是相对凝固的,又是流变的,在不断地创造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绝对的、凝固不变的音乐传统艺术几乎是不存在的。而我们现时代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为未来制造新的‘传统’”⑤这一深厚理念。《人生篇》的创作,论证了刘德海的“中国――世界――自我”的“金三角”理论,即必须“通过中国,汲取世界养料,塑造有民族特点的自我。发挥自我精神,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的世界共性。”⑥
  
  结 语
  
  对于《人生篇》的创作,刘德海能注意到琵琶创作的规律,注意对音乐本质与特性的挖掘,力图表现更深的思想,更广阔的意境,向作品的深度进发。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描述性,而更注意表达丰富、复杂的情感,探求对生活的更深一层的体验。同时他更善于从一切事物里去寻找艺术规律,并大胆巧妙地运用于琵琶创作之中,使他的《人生篇》题材新颖,包罗广泛,构思巧妙,手法开阔,作曲家的个人感情得到了自由的抒发,音乐内涵也显得更加深邃,更加丰富。
  对于《人生篇》的创造,刘德海的创作思维是超前的,创作风格是朴素的,创作眼界是开阔的,创作手法是新鲜的,尽管还存在着缺点与不足,但刘德海作为一位琵琶演奏大师,能够在琵琶曲创作领域一直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确实令人敬佩。他以琵琶拥抱人类,在艺术中体现人的价值,以今人的眼光审视历史,理解生命,正视人生,开拓了琵琶创作的新领域,使当代琵琶音乐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①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l期,第17页。
  ②刘德海《一字篇》,《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第24页。
  ③④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l期,第17页。
  ⑤《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第1页“简介”,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⑥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2页。
  
  张伟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侯轶男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于庆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