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今天北京降旗仪式时间_降旗仪式:印巴关系的晴雨表
 

今天北京降旗仪式时间_降旗仪式:印巴关系的晴雨表

发布时间:2018-12-28 04:02:32 影响了: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每天的日落时分,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境口岸瓦嘎(Wagah),两国都会举行隆重的闭关和降旗仪式。在这里,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传统仪式已经演变成了国家荣誉和意志的象征,从某种程度上还成为印巴关系的晴雨表。
  当中国的西行使者――“玄奘之路”车队穿过敏感的瓦嘎口岸进入印度时,他们的相机究竟记录了些么?
  
  “蒙巴顿方案”制造的民族对立情绪
  
  驱车从伊斯兰堡出发,前住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我们的“玄奘之路”车队将从这里驶过巴印边境的瓦嘎口岸,进入印度。瓦嘎边境两侧分别是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印度的旁遮普邦,1947年的一道分界线把有着“南亚谷仓”之称的旁遮普平原一分为二。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另外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是保持独立。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两国为克什米尔的领土归属问题从立国起就开始积怨,这种对立情绪深入到普通民众之中。据说,以前是在两道边境门内、两国的国旗旁,两国人民隔着边境线对骂,互不示弱;随着时间推移,两国军方每天都会在升降旗时,举行带有表演性质的仪式,由当地居民参与呐喊助威,以示国强民盛。由于升旗时间太早,大部分人(游客)选择观看下午5点(印度时间是6点)的降旗仪式。每天日落以前,瓦嘎边境口岸两侧就会聚集起数以百计的两国国民,许多人远道而来,成群结队、拖家带口。
  
  
  在巴基斯坦拉合尔一侧感受巴印降旗仪式
  
  在巴基斯坦有一种说法:一个巴基斯坦人没有到过拉合尔就等于白活。拥有2000多年历史、堪称莫卧儿(16世纪早期至18世纪中期统治印度大部分地区的穆斯林王朝)强盛国力完美体现的拉合尔,被巴基斯坦人视为灵魂。用大理石建造的莫卧儿王朝故宫拉合尔城堡有21座建筑,装饰繁缛考究,画廊的石柱上是用千万颗彩石镶成的华丽图画,精雕细镂的门窗至今风骨依旧,烛光中的皇后镜宫如繁星满天。夏利玛花园、巴德夏希清真寺等都是莫卧儿王朝灿烂文化的遗迹。公元7世纪,唐朝高僧玄奘曾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在这座城市访问时的见闻,成为历史上关于这座城市的最早记录。
  
  从伊斯兰堡至拉合尔全程约400公里,我们一早出发,于当地时间两点左右到达了拉合尔。中国驻巴基斯坦张大使,在当地的特色餐厅宴请我们这些从祖国来的西行使者。享用了一顿美味的巴基斯坦风味大餐之后,大家匆匆赶往瓦嘎口岸,去领略传说中的印巴边境降旗仪式。
  没想到两个国家间因关系紧张而在边境上演的降旗仪式,也能成为一道吸引世界目光的“奇观”。奇就奇在两个敌对半个多世纪的国家,50多年来每天都要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方式面对面地举行降旗仪式,并且力争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为了显示军人的“风采”,两军在降旗过程中都会使出一些“绝活”,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降旗仪式。看似隆重、紧张的场面,因过于夸张而带上了些许谐谑。另外,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也不失为一道景观。
  
  
  巴印观众大较劲
  
  瓦嘎对于巴基斯坦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边防口岸、一个军事设施,而更像是一座纪念碑。因为在巴基斯坦一侧的瓦嘎拱门上端建有白色塔型建筑,上面悬挂着巴基斯坦开国元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的金色肖像;拱门正面还用乌尔都文写着四个大字“和平之门”。
  当地时间下午4点多,刚近巴基斯坦国门,便听到整齐的呼喊口号声。在巴基斯坦一侧,高高的看台上,信奉穆斯林的男女分立两旁,各地赶来的观众在入口处就开始了性别分流。看台下,高大威猛的仪仗兵们背着双手站在边境口岸刚刚关闭的出入口旁,气氛严肃而凝重。双方降旗的地点是在国界线相邻的两座大铁门前,两扇门之间有一条约一米宽的中间区域,两侧的旗杆上,巴基斯坦的新月旗和印度的三色旗傲然对视。
  降旗仪式还未开始,双方观众的叫喊声已经较上了劲。巴基斯坦国门前的观礼台上座无虚席,其中有不少穿着校服的学生。几个身穿白色长袍的年轻人一手擎着国旗,一手挥舞着拳头,激动地用乌尔都语高声喊着:“巴基斯坦,金达巴(万岁)!”而离巴基斯坦国门几十米远的印度一侧,也是群情激奋,掌声和呐喊声汇成一片,有人挥舞着印度国旗,有人带头喊口号,随后印度观众也有力地跟着喊:“印度万岁!”不久,双方的口号升级为全体人群的呐喊,观礼的人群已不再是旁观者,而变成了整个仪式的参与者。真可谓主角还没登场,前奏的声势已浩大无比。
  我们的记者席(贵宾席)在观礼队伍的最前方,离降旗隔离带最近。巴方两名拉拉队队长见我们手中有“长枪短炮”的相机,立即跑过来,舞动着国旗秀出各种威猛姿势让我们拍照,其中一位老者据说已经连续25年不间断地在这里为巴基斯坦挥动国旗。
  
  瓦嘎口岸是巴印仪仗兵秀出国威、军威的舞台
  
  正式的降旗仪式在双方嘹亮的军号声中拉开序幕。巴方关门楼上响起拖长音的口令声,接着两名高约1.9米的仪仗兵,穿着民族特色的亮丽军服,从离边界20米远的地方,迈着英国式的高抬腿步伐走了过来,动作快如“草上飞”。双方人马在鼻子几乎碰到铁门时同时“刹车”,每一名仪仗兵都将腿狠狠地甩过头顶,然后使足全身力气把靴子砸在地上,似乎想要把对方一脚踩扁,力量之大让人瞠目结舌;然后双手叉腰,猛地甩头,斜视对方,用形体语言表示己方的威武。双方的礼服可能是源自英军的传统,都是额缠布巾,头顶直挺挺地展开扇形布冠。巴方是黑衣服、红额巾、红腰带;印方为土黄色军服、花顶冠。双方高翘的布冠让人联想到好斗的公鸡。   之后,双方的仪仗兵继续跟上,同样是耀武扬威地冲上来,高抬腿猛踏脚、昂首挺胸分站在边界线两旁,宛如中国戏剧中的武生亮相。经过数轮跺脚、怒视的比试,观众的情绪就像烈火泼油,欢呼声、口号声地动山摇,直到双方各五名仪仗兵都轮流站到边界铁门边为止。有意思的是,双方仪仗兵的亮相路线以边境呈对称分布,其节奏、步伐几乎完全一致,似乎是一场经过双方合作排练的演出。
  接着是双方同时打开边界大铁门,各方的军士长都向对方一声高亢的长吼,以示敌前叫阵,但跟着也不乏礼貌,双方互相敬礼、握手,但是握手时手刚碰上即用力甩开。这时候,印巴各出一名仪仗兵飞奔向自己的国旗,用标准的动作迅速解开旗杆上的绳子,随后两国仪仗兵列队走向国旗,面对面站好。突然间,两国队列中各出列一名军人,开始迈步走向对方,并将腿踢得高过对方肩膀,近到相互间几乎是鼻尖对鼻尖的对视……就在这眼花缭乱的一套动作后,两名军人忽然向对方敬了一个漂亮而威武的军礼后握手。在军号声中,印巴国旗徐徐交叉落下,各自叠好后列队收回。将国旗送回各自国门城堡后,双方仪仗兵返回,继续演练精彩的步操动作,在国界上“刹车”时几乎是鼻子贴鼻子。最后,双方再次礼仪性握手,大铁门轰隆隆关上,精彩的降旗仪式就结束了。整个降旗仪式持续了45分钟左右,双方的观众不停地呼喊着口号,但没有攻击对方的言语。
  
  降旗仪式是印巴关系的晴雨
  
  表降旗仪式结束后,许多巴基斯坦观众冲上前去与参加“决斗”的勇士们合影留念,但更多的人则像潮水般拥向边界线,想看看“仇家”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我身边两个小男孩仰望着高大威猛的仪仗兵,惊奇地凝视着这一切。
  据说,仪式中双方士兵的仇视程度与观众的情绪起伏可以反映出两国关系的冷暖变化。2001年12月印度议会大厦遭****后,印巴关系一度剑拔弩张;2002年双方在边境地区屯兵百万,险些爆发两国独立以来的第四次战争。当时,瓦嘎边境的降旗仪式也充满了火药味,双方观礼台上旗帜飘扬,人情激愤,降旗的仪仗兵更是怒目相视,互相吐口水,有一次因为仪式过程中双方士兵不小心发生了碰撞,两军险些动起手来。印巴关系自2003年上半年起开始明显改善,瓦嘎口岸降旗仪式上的紧张气氛也有所缓和,两国观众除了不时高呼“巴基斯坦万岁”“印度万岁”等爱国口号外,并没有反对和侮辱对方的言行。
  降旗仪式上的气氛是否真的是反映两国关系的晴雨表,我们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然而,有人戏称降旗仪式是印巴两国唯一的合作项目――这么分秒不差、协调一致、严格对等的仪式由两国部队来完成,没有事先的沟通、协商、策划,没有精心的训练准备怎么能这样衔接紧凑、有条不紊,而且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呢?和平取代战争、沟通对话取代军事冲突、谈判取代武力解决问题正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印巴边界的降旗仪式能否转变为不附加那么多的国家对立色彩、以观赏为主的仪式呢?这是需要两国的政治家、两国的人民共同做出努力来解决的问题。目前,从北向南直抵阿拉伯海的印巴边境还筑有多道铁丝网,埋着数不清的地雷,布有众多军事观察岗哨,要想穿过这条“火线”绝非易事。
  
  冲破阻碍的中国车队
  
  欣赏完别开生面的降旗仪式后,我们回到拉合尔市中心,准备第二天从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的巴印国门穿越。此前,由于受到两国政治因素影响,瓦嘎口岸始终不允许中国人和中国车辆通行。由于“玄奘之路”大型文化考察活动是特别为“中印友好年”组织的,虽然如此,我们还得拿到印度外交部或内政部的特许批文才能通过瓦嘎口岸。值得庆幸的是,在车队过境前一天下午,我们终于获得了印度外交部准许入境的批准,批文以传真的形式发到瓦嘎口岸。
  上午8点,车队从拉合尔来到瓦嘎口岸,由于边境于当地时间9:30才开门,虽然提前办好了出境手续,但仍得等候。当地时间10点,我们一行顺利通过了巴基斯坦边境,开始通关印度。依据印度外交部下发的通关批文, “玄奘之路”车队缓缓开到印度口岸。印度军方的边检人员经过简单核查后,快速放行。六辆靓丽的中国陆风汽车,浩浩荡荡地进入到印度境内,所有人都兴奋起来。
  进入印度海关后,人员入关很顺利,但是车辆却滞留了下来。由于从来没有中国车辆从瓦嘎口岸通行的先例,印度海关没有找到类似中国车辆进入印度境内可参照的法律依据,因此要把车留下来,等进一步确认后再来取车。印度海关人员态度热情,自己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就给全体队员送来了奶茶和点心。车队与北京、中国驻印大使馆等多方联系,寻求解决办法,但时值周末假日,增加了沟通的难度。其间,队员们只能坐在印度海关院子里等待,没想到这一等就是8个多小时。
  好在瓦嘎口岸的繁忙热闹,让队员们开了眼界。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车辆在该口岸也不能相互穿越,为此,两国货运车辆只能停在各自境内,由搬运工人频繁穿梭于口岸之间,来回搬运物资。身着红色长袍的巴基斯坦工人,将印度工人搬到边界的土豆、洋葱等货物搬到巴基斯坦的车上;身着蓝色长袍的印度搬运工,也同样将巴基斯坦的物资搬到印度的车上。各种货物在国境线上从一个头顶移到另一个头顶,两国间的物资贸易基本就是靠这种方式进行着,这也成了瓦嘎口岸的一大奇观。下午5点,印度口岸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千百人如潮水般涌向边境,有成群的学生、有拖家带口的家庭、有坐人力车的老少……原来当天的印巴降旗仪式即将开始。两天之内能在两个国家感受到印巴降旗仪式这一奇观,我们很幸运。
  晚上9:30,当大家认为要露宿在海关时,车辆被印度瓦嘎海关允许通过。“玄奘之路”陆风车队成功穿过印巴边境的瓦嘎口岸,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穿越该口岸的中国大陆车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