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保护民族DNA:保人是否就能保艺?】华大 DNA民族
 

【保护民族DNA:保人是否就能保艺?】华大 DNA民族

发布时间:2018-12-28 04:18:28 影响了:

  日前,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551人榜上有名,加上2007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226人,目前全国共有777名、十大种类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这十个种类分别为: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
  入选国家“非遗传承人”名单,固然让这些传统艺术的守望者看到了希望。然而,777名非遗项目传承人中七十岁以上的超过一半,高龄领衔的传承人名单背后有着怎样的隐忧?这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能否成功实现?是否“人”保住了,“艺”就不失了?一系列隐含的问题,不能不叫人担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但是,我国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人因戏而活,戏因人而传”,“死一个人,亡一门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命门所在。就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正式公布之际,551位传承人中已有两位离世,令人痛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其实不管是“保人”还是“保艺”,关键还得看政策有没有落到实处。比如已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金陵刻经技术,是以纯手工的方式制作线装版的佛经。这一技艺的传承人马萌清从小听力不太好,跟人交流有困难,他静静坐在时间深处,日复一日练就了一手绝活。然而,即便处在非遗光环的笼罩下,马萌清的日子依然艰难。据当地负责人介绍,在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2006年,刻经处曾得到了一次性拨款10万元,马萌清本人作为传承人也得到了1万元拨款,但此后这类拨款就再也没有了。
  除了政策层面的因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得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常是在师徒之间或者一个家族里,这样可以保证文化命脉的上下衔接以及原真性。但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传承方式却经受着越来越大的考验。因此,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必须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并帮助他们收徒传艺。
  另外,还应该营造保护文化空间。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认为保护过去就是阻碍创新。邻国日本就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那些掌握特种工艺的人甚至被视为“国宝”,待遇比大学教授还要高。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某一个“文化点”或者“文化人”的保护之外,还应树立动态的、立体的、网络的保护理念。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可以让一些传统手艺在节日的活动中亮相,比如各地的赶街、庙会、汇演,都可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观众在欣赏各种技艺的展示和表演的同时,就可以感受传统、继承民俗。
  最关键的一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不融入经济发展中,不赋予新的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仍然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
  丢弃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责无旁贷地扶持和振兴传统文化,在“保人”、“保艺”的基础上,全力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包装成让世界消费者都认可的一种商品,这样,我们的文化遗产才是真正的“活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