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情景交辉,激发潜能]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视频
 

[情景交辉,激发潜能]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视频

发布时间:2019-01-15 03:57:10 影响了:

  [摘要]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老师不再是单单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呢?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之间有着很大的正相关。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积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开掘学生的情感源流,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
  1.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每一篇文章也都有一个情感基调。文章或清新婉转,有如行云流水,或悲壮豪迈,有如巨浪拍岸。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开篇写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个“爱”字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我紧紧扣住“爱”字,引领学生去领悟,去体会,让学生领略到作者郑振铎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全文的学习埋下了情感基调。
  2.以“动情”点带动全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从学生学情出发,选准动情点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音弦,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使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振共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抓住“烈火烧身”这一节,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学生很快就进入课文角色,在感知中品味催人泪下的英雄壮举,激发慷慨的情怀,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其他章节时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贯穿始终。
  
  二、风雨欲来云满天──“酿情”
  
  从教学实践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融,逐渐趋同而至熏染、产生共鸣的过程。但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经验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以境生情。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教学中,可借助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描写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领学生荡舟漓江,体悟山水的美景,较成功地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2.以声传情。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得,不但理智化地了解,而且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已理解成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融情的读,把握语调节奏,景随声出,以声传情,渲染了情感的气氛。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以低沉、凄切的语调诵读课文。那缓缓的语调有如一曲挽歌,把学生带入肃穆、庄严、催人泪下的气氛中,使学生领悟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比热爱之情。朗读指导只有讲究声情并茂,才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情感流程。当然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形象诱导、表情强化等,在情景创设中,潜移默化的点化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感受。
  3.以理激情。“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者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在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时,还应引领学生联系到“中国20年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压”这一时代的背景,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高度上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抒情
  
  课堂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优美景色所陶醉,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就会“情满而溢发”,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作为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感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的英勇豪举之后,我又对学生们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跑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在读一读课文,再去细细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每位学生听了我饱含深情的语言,他们都情不自禁地大声地朗读起来。从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从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里,我知道,学生已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已完全进入了角色。这样在精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在学生的感情世界里沉淀,厚积而勃发。俗话说“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健康的个性正是在语文教学中长足地发展。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让我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使学生乐滋滋读书,主动求知,探索,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让情感和智慧在我们语文课堂中共舞!
  
  参考文献:
  [1]立足教材有效拓展.小学语文教学.2007.12.
  [2]诗意语文的精彩生成.教学案例.2006.24.
  [3]成云超.词语教学的温度、广度与厚度.200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