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营造良好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良好的英语
 

[营造良好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良好的英语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0:06 影响了: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切地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三个方面就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出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自主互动
  
  语文课堂的动态平台的基本目标是: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提供优质有效的教学,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要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流沟通,还要在同学之间做到优势互补,把合作与竞争机制引进课堂。一个动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温馨和充满生气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动感地带里施展自己的才智。
  笔者认为,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必将突破单调乏味、枯燥封闭的课堂气氛,唤醒并激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需求,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试就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略加阐述。
  
  一、巧妙聚焦。营造凝聚氛围
  
  所谓“焦”,是指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重点问题,正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的“焦点”。倘若一节课能精心构思,巧妙聚焦,定会把学生的目光、思想感情引导到教学重点上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聚焦”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充分利用导入语进行聚焦。好的导入语不仅能让学生明确目标,还能为整节课定下基调,甚至能起到“激情、激趣、激疑”(于漪语)的效果。比如,笔者曾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在导入语中讲述了一个富有悬念的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了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奴隶们是真的得到了神灵的保佑吗?为什么又淹不死呢?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去深入思考、探究奥秘。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提问进行聚焦。质疑,是潜能开发的“导航灯”,是创新的“催化剂”。通过“疑”,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还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巧妙设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手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学生“提问”,二是要学生解决“问题”。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思索、寻觅和答疑;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多角度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高明的提问能紧紧地揪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时,提问:“同学们,孔乙己是什么东西?”学生回答:“孔乙已是个人,不是东西。”老师又说:“人是有姓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孔乙己有吗?”学生看书查找,于是发现:“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个绰号,叫孔乙己。”老师接着又说:“像他这样,连取名字的权力都没有,最基本的社会地位也没有,被人呼来唤去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的,不是东西又是什么?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就知道了。”学生被老师的提问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些焦点的设置。使课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适时激情,营造和谐氛围
  
  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自古以来,文人十分重视情感的作用。古人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名言。西晋文学家陆机说:“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文章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些有关写作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无情不成文,情是文章的“魂”。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煽情,营造特定感情氛围,以期最佳课堂效果;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在这方面,语文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语文教材选取的篇章大都文情并茂,它是物、景、人、情融为一体的产物,蕴涵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再现。有的表现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有的歌颂革命的乐观主义,有的赞美纯洁的革命情谊,有的讴歌劳动人民的勇敢机智,有的鞭挞邪恶势力的衰败腐朽或反面人物的愚蠢无能,等等。如《背影》中表现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和《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的纯真的师生之情,《荷花淀》中表现的互相关爱的夫妻之情及奋勇杀敌的爱国热情等等。
  教育学中有“情能激智”的说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像电视节目主持人那样能触点“煽情”,渲染气氛,要善于创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意境,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进行教学。试看一个教学实例,《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从哪一部分开始着重描写刘和珍君的“武”形象的?
  生:第三部分。
  师:你眼中的刘和珍是怎样一位青年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三部分通过具体实例来回答。(此时教室静悄悄的,学生专心致志阅读课文。接着教师补充“女师大事件”和“3・18惨案”有关材料,气氛冷峻而沉重。)
  师:(煽情)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有爱国情感的青年竟死于反动军阀的枪下,这是怎样一个民国啊!此时你最想对刘和珍说些什么?(稍停片刻)那么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又想对刘和珍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感情来读课文。)
  师:(激情渲染)就是这样一位手无寸铁的优秀爱国青年,竟然死在凶手的刀枪之下……应该怎样对待这场惨案?历史已经过去,血是不会白流的,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再让学生回头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聆听鲁迅先生的谆谆教诲。)
  通过这样激发感情、渲染气氛,加上教师的点拨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选用这篇课文的良苦用心,就会被学生所领悟,学生的知、情、意、行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另外,据有关研究指出,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部分是通向持久记忆的大门的,所以,所有好的教师都注重激发感情,把刚学到的东西融入到深度记忆中去。
  
  三、恰当激趣。营造宽松氛围
  
  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去钻研、去探讨、去追求。学生有了兴趣,对知识就钻得深、记得牢、学得活。课堂上,若教师讲课缺乏情趣,学生则苦于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这也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上课有了情趣,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教学内容,其逻辑记忆加强,想像力丰富,思维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激趣,定会收取良好效益。比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这一课时,巧问激趣:“听说杭州正准备重修雷峰塔,如果鲁迅还在,你认为他反对还是赞成?”学生立即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辩论、演讲、配乐朗诵、成语接龙、知识竞赛、课本剧演出、分角色朗读等,还可运用录音、录像、光盘、投影、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局面。例如,笔者在教学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时,就教学生们倾情地唱,那雄壮激昂的曲调、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学生,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精心设计互动平台,营造参与氛围
  
  所谓“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有教师活动,也有学生参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是戏台上的演员,学生是台下的观众,语文课是教师绘声绘形的“一言堂”,师生缺少互动,学生缺少自主。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从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性高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组织各种形式的创造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置让学生“动”起来的场面。比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辩论、演讲、课本剧的演出、诗歌朗诵、知识抢答、快速阅读及快速作文竞赛等。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营造课堂教育氛围,就是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低效的状况,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增强语文课堂的向心力、凝聚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使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