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初一语文教师试卷讲评课如何备 备心理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基石
 

初一语文教师试卷讲评课如何备 备心理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基石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8:22 影响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美国教育家沃尔伯格・韦克斯曼说:“改进教学往往要注重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可见,学生心理对教育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关注学生心理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我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时,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重视研究语文的教法和学法,花大力气在教学设计、课堂传授、作业批改订正等具体方面做工作,对学生要求严格,可是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最优化,甚至因严格要求带来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我反思教学过程,发现对学生的心理研究和把握着力不够。
  通过研读教育心理学相关文献,我认识到:学习心理是指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它是学生接受外来信息反馈,并且实现内化的基础。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过程,更是借助师生的情感活动,实现知识和能力双重提升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活动状况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备重点、备难点外,还需备学生的心理。只有科学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才能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结合学科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实现师生情感的顺畅交流,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因此,研究学生学习心理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
  通过研究,我发现初中学生心理有非常独特的表现。
  1.思维活跃,有一定深度和较强的独立性,不轻易接受别人观点。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成为他们思维的主要形式,但水平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能独立思考,不墨守成规,喜欢争论,但思考问题往往单纯幼稚,分析处理问题容易片面、偏激、肤浅。
  2.好奇善问、敏感争强,情感脆弱,意志薄弱。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遇事争强好胜,勇于挑战,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容易心灰意冷,产生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3.自尊心强,自制力差。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感到已经长大,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不愿受限制和约束。自尊心强,被尊重的愿望更为强烈。不喜欢成人用强制的口吻发号施令。生活处理能力差,不能脱离成人的帮助和指导。
  4.比较单纯,富有正义感,崇拜明星,喜爱流行歌曲;面对别人的成功,心生羡慕,可是心动很少能产生持久的行动;虚荣心强,有时为了面子和荣誉,会做出不适当的行为。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学生心理,我们不去认真研究,怎样才能做出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研究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努力创设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来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1.根据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和智力发展的基础。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热爱”了,认为“需要”了,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思维。语文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展现具体形象的课文,就借助音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为有效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如在学习杨朔《画山绣水》时,我为学生播放了《桂林山水》的视频材料,让学生直观上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进入优美的情境,然后再导入:“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诗一般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令人心驰神往。他是谁?是怎么描绘的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还可根据学生喜新求异的心理,努力做到堂堂有别,课课有异: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以声形感染学生;通过幽默语言来愉悦他们的身心;利用语言设疑、观察、竞赛等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
  2.依据好胜心理,提高学习效率。好胜心是指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渴望自我表现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师根据这一心理特点,通过成功的体验,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积极引发其好胜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抓住学生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在集体中大都有超过某人或某个小组的竞争意识。我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人小组,哪组举手发言的人最多,哪个组就是先进小组,哪位同学举手回答的次数多且好,就可获得“最佳发言人”的称号。如在教比尔博姆《送行》时,我并不急着进入课文,而是让学生谈自己有没有送朋友或被人送的经历,有什么感受,看哪一组的同学讲得最好,感受最真,语言表达最细腻。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当比赛进入高潮时,我再借机切入:“现在把你们的感受跟比尔博姆《送行》中的‘我’比一比,看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此时,学生情绪高昂,都想急于知道具体情况,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学生阅读课文,将文中‘我’的感受与自己进行比较,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再接着讨论: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按正方“勒罗的眼泪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反方“勒罗的眼泪不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分两大组辩论,最后看哪个小组获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抓住注意心理,集中学习精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之后,必然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产生注意。学生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注意力变化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去适应学生的心理,稳定和加强学生注意。在学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时,由“得民心者得天下”引出孟子,并播放孟子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孟子,然后不失时机地用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带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时刻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孟子观点和严密论证。在疏通、分析之后,组织背诵、练习。最后在课堂总结时播放视频《雍正王朝》的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再次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内涵。一篇短文用一课时,教学紧凑,翻译、理解、背诵任务全部完成,学生既不因任务少而疲沓,也不因任务重而疲劳。教学的导入、新授、练习、总结,环环相扣,节奏鲜明,活动方式有听,有说,有读,有写,内容相关,形式多样,转换自然,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
  4.利用喜好心理,开拓学习资源。学生崇拜明星,喜爱流行歌曲,我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设计教学。如流行歌曲中有许多妙语警句,内容几乎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爱国、立志、友情、孝悌、健身、诚信等,而且妙语警句伴着旋律,易唱、易记、易用,是积累好句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应利用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这一心理,正面引导,让流行歌曲中的妙语警句走入课堂,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有的优美歌曲的歌词蕴藉丰富,富含哲理,荡气回肠,魅力十足。我引导学生善借巧化,妙笔生花,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文章。
  当我注重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并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时,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流畅,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我深刻地体会到心理因素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之大。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曾说过:“把握学生心理是一种‘看不见的课程’,这种课程随时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不断探索教学方式和手段,改进教学策略,能更好地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备心理,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基石!
  
  于小恒,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安。本文编校:左晓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