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CNMD”亮相了!]亮相
 

[“CNMD”亮相了!]亮相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5:36 影响了:

  2010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并达到了预期目的。随后,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一时间,国内外各媒体纷纷报道,充斥着有关我国反导技术的种种猜测和议论,还引发了一个新的网络热门词的诞生――“CNMD”。该词套用自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英文缩写NMD,意为“中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我国的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在此,笔者试图综合各种国内外政府、媒体、网络的相关信息,对我国的这次反导拦截试验做一解读。
  
  煤体热炒我国反导拦截试验
  
  正如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本次我国进行的是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莫林・舒曼的话来加以佐证,并提炼出更多的信息。“……我们侦测到(中国)不同地理位置的两次导弹发射活动,我们的空间探测装置也监测到一次外大气层撞击活动……”。可见,我国本次反导试验的拦截是发生在弹道导弹飞行中段并且是在大气层外,拦截弹对靶弹成功实现了拦截行动,是一次技术水平很高的反导试验。
  从上述五角大楼的发言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拦截弹与作为靶弹的弹道导弹是以撞击并双双坠落的形式实现了拦截,而非拦截弹在接近到靶弹附近后进行引爆,以爆炸形成的碎片来毁伤靶弹。这点从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月1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的回答也可反映出来。“此次试验不产生滞留空间轨道的碎片,不会对在轨航天器安全构成威胁”。如果是以爆炸破片来实施对靶弹的拦截,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在外空轨道上形成危及外空航天器的较大残片,只有以动能拦截器的碰撞方式实施拦截,才能保证拦截弹和靶弹的弹体在相对完整的状态下坠落,而不产生对航天器的附带伤害。有网络消息称,我国在2000年度就为“35千克级动能拦截器动力系统”颁发过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可能我国在动能拦截技术上早已经有所储备。
  由此可见,本次反导试验是一次完整的中段反导系统测试,且该系统可能主要为防御中程以上的弹道导弹所设计。更有网友从五角大楼的发言、媒体的报道等综合分析,对本次反导试验的概况作如下推断(以下的地名均存疑,不足深究):首先由新疆某基地发射作为拦截靶弹的弹道导弹,而位于库尔勒的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站负责预警探测,太原测控中心负责测控,而拦截弹则由太原某基地发射,最后实现拦截的地点是酒泉西北方向约200千米处的外空。从以上流程分析,我国所进行的反导系统测试远远超过技术可行性研究、子系统研制、系统集成等阶段,而是一次完整的系统整体运行可靠性测试,说明我国现有的反导技术在软硬件方面均拥有相当的基础。并且,从靶弹的飞行距离来看,其显然为一枚中程弹道导弹或者具备类似射程与速度特征的运载火箭。这一点十分重要,说明我国本次所试验的反导系统类似于美国陆基导弹防御系统(GMD),主要针对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这样的战略级别的武器进行拦截防御。
  另外,在本次反导试验的消息公布后,很多媒体称拦截弹为“红旗”9型防空导弹或其改进型,不过进行中段反导需要拦截弹在射高上能达到100~150千米,而本次我国进行的中段反导试验虽然信息不详,但拦截高度至少也超过了100千米。这里引述接受媒体采访的国防大学教授李大光所称,“红旗”9的最大射高为20千米左右,并且由于其弹体与发射装置等方面的初始设计所限制,其可预见的改进型也不可能达到100千米射高这样的跨越,故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本次反导拦截试验的拦截弹另有其型。目前,网友普遍认为一种被称为“KT-409"’的运载火箭型号是本次我国中段反导的拦截弹助推器。据称KT-409型由我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发的“开拓”1号(KT-1)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改进而来,可能在KT-1型的基础上为增强加速度和绝度速度以便实现反导拦截功能而减轻了火箭重量、提高了推进动力。KT-1型采用四级火箭发动机助推,一至四级分别使用FG-04、FG-05、FG-53和FG-54型发动机,火箭直径1.4米。在KT-409型火箭上安装负载小型化动能拦截器的弹头就构成了可以执行中段反导拦截任务的拦截导弹,因此有的网友因推测其助推器原型为KT-1型火箭,而直接称该拦截导弹为“开拓者”。
  
  各国弹道导弹拦截技术进展
  
  近年来,随着弹道导弹技术的大范围扩散,反导系统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国防建设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量力而为开发本国的反导系统。
  我们通常所说的反导系统主要是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而从各国的反导系统建设实践中看,对巡航导弹的防御,一般不纳入反导系统建设的基本职能,仍由常规的防空系统进行防御。按照拦截发生在弹道导弹飞行全过程中的阶段,可将其划分为助推段、中段(其中包括上升段及下降段)和末段三个不同的反导阶段。其中助推段是导弹发射后的爬升阶段,如在此阶段进行拦截,可以说是效果最好的拦截时段。但是,助推段反导有两个瓶颈问题,分别是早期预警和即时拦截。早期预警需要部署相当数量的预警卫星和大型雷达基站,提供尽可能准确的反导预警与拦截时间。由于受到地球曲面的影响,除非将雷达部署到距离和地形合适的位置,否则都会延迟发现弹道导弹升空的预警时间,而一旦雷达探测受到信号干扰和欺骗则会大大降低实战效率。预警卫星部署在外空高轨上,能提供较长的预警时间。但预警卫星本身就是技术高度尖端的产物,且耗资巨大、研发/部署周期长,目前建成并维持这样预警体系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其中美国现役的第三代“国防支援计划”预警卫星将在不久的未来由“天基红外系统”预警卫星替代。俄罗斯目前装备第二代“宇宙”系列预警卫星,未来可能会采取国际间合作的形式推出新一代预警卫星计划。目前明确表示有意建立预警卫星体系的国家还有法国,其研制的两枚“螺旋”预警卫星已经于2009年2月发射升空,未来可能会进一步追求建立欧洲各国合作的反导预警卫星体系,摆脱对美国战略预警信息的依赖。此外,日本也表示有意建立自己的导弹预警体系。我国目前尚没有公开的预警卫星计划,但从我国本次中段反导试验来看,未来建立本国的预警卫星体系以便支持国家的反导防御体系是符合逻辑的选择。
  弹道导弹飞行中段是运行时间最长的阶段。目前,美国在研的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MD)、海军全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TW)等均具有外空中段反导能力,目前一些系统如GMD已经初步投入部署。法国EADS公司目前也提出要发展大气层外反导系统“Exoguard”。日本等美 国盟国因为参加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也具备一定的外空中段反导技术,但使用上会受到美国的掣肘。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目前还可能装备有核装药的反导拦截弹,理论具备中段外空反导的能力。我国的中段外空反导系统已经初步亮相,但形成初步部署尚需时间。
  弹道导弹末段飞行时,会重新进人大气层并开始俯冲向目标,这时导弹的飞行速度很快并会释放出干扰物,甚至作末段机动以规避反导拦截。对于处于大气层中飞行的弹道导弹,目前服役的美国“爱国者”3、俄罗斯S-300PMU2和S-400、以色列“箭”2、印度PAD和中国“红旗”9等型号防空导弹都具备一定的拦截能力。可以说,末段反导是目前发展最成熟的反导领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独立研发或者合作的方式获得末段反导能力。
  
  我国反导系统发展轨迹
  
  我国反导试验一鸣惊人,但根据网络媒体的报道,我国反导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艰辛的45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40工程”。在中苏两国交恶的那个年代,双方均在边境部署了重兵,因擦枪走火的误判而引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乃至核战争的可能性空前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研发反(核)弹道导弹为目的的“640工程”在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下于1964年2月上马。随后的3月份。经讨论确定了三个反导科研项目:国防部五院负责反导导弹项目,炮兵科学研究院负责反导弹火炮项目,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负责反导弹激光项目。1967年,涵盖“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系统、“反击二号”低层拦截弹系统、“反击三号”高层拦截弹系统、“反卫一号”反卫星激光系统、战略预警系统(包括相控阵雷达、卫星、大型计算机等设备)五个系统的反导方案推出,计划在1973~1975年进行反导拦截试验。而反导弹火炮项目也在同年更名为“先锋号”高速次口径火箭炮项目,并计划在1969年进行反导试验。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战略局势的改变及我国战略定位相应的调整,国家从1978年至1980年陆续终止了“反击”、“反卫”、“先锋号”各型反导弹系统研发项目。历经16年的我国首次反导系统大研发,由于技术、工艺、战略环境转变等种种主客观因素,虽然最终没能修得正果,但各个系统均进行了相当规模与程度的试验,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科研经验与数据。
  第二阶段:“863计划”。“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我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有一个409专项,其任务在当时是负责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基础技术可行性论证与技术储备。409专项在当时最大的作用是保持了我国反弹道导弹系统研究的不间断性,为其后深入研究保留和培养了技术骨干,科研必需的硬件设施和原始技术资料也没有被荒弃。不过,由于国家建设在19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要求,这一阶段我国反导技术研究相比其他国家要有所迟延,原有优势有所减退。
  第三阶段:“801”和“805”专项。自1990年代末,为应对冷战后新的国家战略挑战,原有的“409”专项被细分为“801”和“805”两个项目,分别负责预警雷达和动能拦截器的专门研发工作,一系列的相关技术与装备开始产出、集成、测试,我国的反导系统研发从此走上快车道。据美国媒体称,我国在2005年7月7日和2006年2月6日进行过两次反导拦截器的飞行试验,而在2007年1月11日,我国击坠失灵卫星的活动中,对失灵卫星进行撞击拦截的很可能是一枚初始型的“KT-409”拦截弹,该次试验对作为反导拦截弹两大组成部分的助推器和动能拦截器进行了性能检验,为之后拦截弹的型号研发乃至整个反导系统的开发积累了必要的技术数据。本次中段反导试验及随后的消息公布,不仅标志着我国反导系统的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很可能还会成为我国反导系统研究、建设乃至国家防御战略方面的一个重要“拐点”。
  
  我国反导试验的影响
  
  抢占未来先进国防技术研究的制高点
  首先,从国际上各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走势看,反导系统已经被公认为未来国防技术研究的制高点,其所能带来的地缘政治、国防、科技等价值可能难以估量。目前,很多国家纷纷加入到美国的反导系统开发项目中,处于地缘政治节点上的英国、波兰、土耳其、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都以某种形式进行了参与。美国继冷战中的核反击保护伞后,又以提供反导系统这把保护伞为筹码,把因为美国国际影响力下降而疏离的盟国重新拉到自己身边,巩固了其全球地缘优势地位。其次,国防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长期性,如果没有及时跟进研究,失去了先机,未来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二战前,德国和日本认为雷达的研制投入大、效果差而没有对雷达的研究保持投入,结果二战中本土遭遇战略轰炸时都苦于缺乏预警和拦截引导手段;相反,英国在战前对雷达研究的投入在“不列颠空战”中得到了回报,英国空军在雷达系统的帮助下,高效地迎战具有数量优势的德国空军,确保了本土的制空权。第三,反导系统研究,可以使国家资源向高科技产业流入,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可以引发投资的“蝴蝶效应”,促进高科技经济的发展。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最后并没有发展出预期的反导系统,但却发展出了网络、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为其后20多年美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载体。因此,我国高瞻远瞩地发展高科技反导技术是长远之计。
  有效提高我国面对弹道导弹袭击的能力 我国是一个被核国家、潜在核国家和地区环伺的国家,而附近一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也拥有弹道导弹或相应技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我国被误射或叛乱/恐怖分子发射的弹道导弹所攻击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同时,不排除某些国家或地区为了分裂我国,侵犯我们的主权而使用弹道导弹乃至核装药导弹对我国进行讹诈。在这样的威胁下,我国未雨绸缪地组建自己的防御性反导系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本次反导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拦截小规模来袭弹道导弹的潜力,虽然这种防御力量还要历经很长的发展才能趋于完善,但我们的信息却传达得很明确:中国不会屈服于武力的讹诈,任何打算以鱼死网破的方式吓唬中国人的势力,结局只有一个:“鱼死了,网不会破”!同时,反导系统的建立也有助于加强我国核威慑力量的有效性,防止军力失衡带来的武装冲突风险。
  客观上对美国宣布对台军售进行了警示 本次反导试验后,很多网友认为此次试验是对美国宣布对台军售具备末段反导能力的“爱国者”3型导弹的一次强硬回应。而美国国务院高官表示,不认为中国实施的弹道导弹拦截试验与美国对台军售存在联系,结果让很多人更觉得美国人是欲盖弥彰,假作镇定。笔者认为,本次反导试验主观上并非对美国对台军售的反制措施,但试验本身确实对美国和台湾双方热衷军售的人士提出了一个警示。平心而论,这样大规模的复杂技术试验,不是临时能布置出来的,肯定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而且试验实施的具体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验条件的要求而非政治策略所能决定;再则,以上已经分析了我国发展反导系统的客观必然性,不是说美国对台军售了我们就试验反导,反之我们就不试验了。实际上,不管美台军售与否,我们都要进行反导系统试验的,这项技术关乎我国的重大战略利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