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如何识别坦克装甲车辆|王者荣耀人脸识别
 

如何识别坦克装甲车辆|王者荣耀人脸识别

发布时间:2019-02-10 03:45:40 影响了:

  一般情况下,通过外观识别坦克装甲车辆可分两步,第一步,主要从国别、流派、种类和年代方面识别。对一些外形特征区别较大的,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有关知识就不难识别,以下年代与型号有兴趣的读者应当牢记。
  二战结束至今,主战坦克发展了三代,正在发展第四代,第一代为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产品,代表有苏联T-54、T-55、美国M47、M48、英国“百人队长”、日本61式坦克等;第二代于60年代列装,包括苏联T-62、美国M60、英国“酋长”、德国“豹”Ⅰ、法国AMX-30、日本74式等;第三代多在70年代至90年代初推出,有苏联T-64、T-72和T-80、美国MI系列、英国“挑战者”系列、德国“豹”2、法国“勒克莱尔”、以色列“梅卡瓦”和日本90式等。此外,韩国K1/K1A1、意大利“公羊”、巴西EE-T1、印度“阿琼”也属于这一代。
  当前,坦克发展主要有三大流派。 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德、英、法等西方国家,以高技术为支撑,注重乘员生存和指挥能力。二是以俄罗斯为代表,包括乌克兰、波兰等东欧和东亚国家,注重坦克坚固耐用和降低生产成本。三是以以色列为代表,还有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其它国家,有几十年战争经验,走引进、改进、自行研制的东、西方结合之路。
  
  第二步,在确定种类后,通过识别要素进一步确定具体型号,做到这步需具备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多资料的积累:我们把识别要素总结为“一车二炮三行动四特殊”。要素一是通过车体识别,主要注意外观、装甲防护等。二是通过火炮和炮塔识别,主要注意炮塔形状,火炮口径,抽气装置形状、位置及性质。顶置机枪,观瞄装置,烟幕弹发射装置,防护装置等。三是行动部分,主要注意悬挂方式、负重轮形状与数量、托带轮数量、侧裙板的有无与形状等。四是注意些特定型号的独特特征。以上四要素,在识别过程中要结合使用,互为补充。
  对于大多数兵器爱好者而言,识别外形差距较大的装甲战斗车辆并不困难,最为头疼的是精确区别外部特征相近的几款坦克装甲车辆。为实际运用上述四个识别要素,我们选取了几组外部相近的装甲车辆来实车演练。
  
  貌合神离:“豹”2A4、90式、“阿琼”和“勒克莱尔”
  
  这四种坦克外观很相似,主要表现在车体后部呈翘起状,炮塔外侧由垂直面构成,且前后方较长:其区别也很明显,“豹”2A4是德国研制的第三代坦克,是西方第一种装备120毫米滑膛炮的坦克。该坦克车体和炮塔均采用复合装甲,驾驶舱位于车体右前部;炮塔外轮廓低矮,车长和炮长位于炮塔右侧,装填手位于炮塔左侧,炮塔两侧靠后各有8具烟幕弹发射器,排成前后两排,炮口右侧有炮口校准镜;车体每侧各有7个负重轮、4个托带轮,增加了厚的侧裙板防护,下缘有曲折,由形状和大小不同的板子拼成。
  90式是日本1990年定型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其车体较长、车姿低矮,驾驶舱位于前部左侧;炮塔正面的左右装甲板平时有帆布遮盖,炮口左侧设有炮口校准镜,两侧各有3具烟幕弹发射器:行动部分每侧各有6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侧裙板下缘平直、板上设计有供乘员上车用的脚踏孔。
  从外形看印度“阿琼”坦克的全焊接式炮塔方方正正,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居中,车体两侧各有7个负重轮,外形与“豹”2A4很相似。不同的是,“阿琼”的炮塔正面两侧各有一块体积较大的复合装甲,类似日本90式坦克,但其厚度明显比90式更大。炮塔两侧靠前各装备8具烟幕弹发射器:车体侧面只有前3个负重轮处的裙板用附加装甲加强,侧裙板下缘平直。
  法国“勒克莱尔”坦克具有第四代坦克的些特征。与“豹”2相比,其正面大灯装配在最外侧,驾驶舱位于车体左前部:炮塔外侧装甲有一定倾角,火炮抽烟装置位于火炮与炮塔结合部,炮口上部有炮口校准镜,两侧未装烟幕弹发射器:行动装置每侧有6个负重轮、5个托带轮,两侧装有平直的侧裙装甲板,每块裙板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豹”2A4和90式坦克的区别是:“豹”2A4的负重轮为7组,比90式多1组。如果看不到侧面,炮塔前装甲的区别是,“豹”2A4右前装甲靠近火炮防盾处有一截面为矩形的内陷部位,配备有观瞄器材窗口,而90式的观瞄器材窗口位于炮塔顶部右前端,“豹”2A4的前装甲均配置了与地面平行的大尺寸把手,而90式坦克没有。如果能看清顶置机枪,“豹”2A4配备了MG43,枪身开有椭圆形减重和散热孔,枪托为夸张的三角形,而90式配备的是美国M2型12.7毫米重机枪。
  “豹”2A4与“阿琼”外形极相似,炮塔前装甲右侧也有内陷,负重轮均为7组。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火炮的抽气装置位于靠近炮塔的2/3处,且外形独特,呈现出不规则形状,下沿与火炮身管下沿基本平齐,上沿及两侧突出较多,且前后均有弧形过渡段。“阿琼”使用了俄系125毫米火炮,抽气装置位于炮管中部,呈标准圆柱形。只能看到正面时,从前装甲也容易区别“阿琼”有一外八字隆起,这一点可能是吸收了T-72的特征,只不过T-72呈现出更明显的三角型。
  “勒克莱尔”是这组坦克中的另类,负重轮数量与90式坦克相同,为6组,但区别较明显。一是火炮没有抽气装置,炮管呈圆柱形,极规则,看不出突起部分,但炮口处突然收缩,可以看出火炮的内衬较厚。二是烟幕弹发射器特征明显,为内埋式,位于炮塔两侧上方边缘各4个。
  
  细处着眼:M1、M1A1、M1A2、“公羊”、K1、K1A1
  
  这六种坦克前三种属于同 系列,不同型号,需要费些功夫识别。M1系列坦克是美国战后研制的第三代坦克。与其它坦克相比,M1系列坦克较易识别,主要特征是炮塔和车体采用钢板焊接而成,车体呈从前向后逐渐升高的斜面,前端装甲有尖锐的边缘,驾驶舱位于前部居中,后部配备有散热用的独特格栅;炮塔外侧倾斜角度较大,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形,炮塔防盾两侧的炮塔部分被设计成“八”字形,利于驾驶员进出;两侧各7个负重轮,第1、2负重轮距离明显大于其它。M1基本型的主炮为105毫米M68EI式线膛炮。M1A1主要特征是装备Rh120式120毫米滑膛炮,炮塔后部增加了一个储物架:M1A2最主要的识别特征是炮塔上部左侧装有新增的车长独立热成像观瞄装置。
  把握火炮的抽气装置与车长独立热成像观瞄装置就能轻松识别这三型坦克。抽气装置为标准圆柱型的是MI坦克105毫米炮的基本特征。M1A1、M1A2的火炮与“豹”2A4相同。从外形看,M1A1是装有Rh120式120毫米滑膛炮的M1坦克,M1A2则是在炮塔左前配有车长独立热成像观瞄装置的M1A1,这一装置与“勒克莱尔”使用的极其相似。
  意大利“公羊”坦克车体正面装甲的倾角较大,驾驶舱位于车体右前部。炮塔正面具备大倾角结构,提供较佳的防护效果,两侧及后方则采用垂直式设计。车体每侧有7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5个托带轮,每侧有6块裙板防护。该坦克的正面弧形区 (包括炮塔正面、车体正面以及第一、二负重轮位置处的装甲裙板)采用新型复合装甲。与M1系列坦克的区别是:炮塔右前上部的装甲大部分内陷,用于配置观瞄器材,内陷的尺寸较“豹”2A4、90式和“阿琼”坦克大一倍;炮塔装甲的铆接痕迹十分明显,而M1系列坦克采用整体装甲,外形洗练;“公羊”配置的机枪与“豹”2A4相同,M1系列坦克配备的是M2机枪。
  K1、K1A1基本上是M1、M1A1的韩国缩小版,从外形看,K1A1是换装了120毫米火炮的K1坦克,与M1系列坦克的区别有:一是车体前端上下装甲通过一个朝向前上的斜面过渡段、M1系列的车体上下装甲直接呈锐角相交;K1、K1A1的烟幕弹发射器位于炮塔前装甲板两侧,为整体蜂窝型,与M48、M60系列坦克相同,M1坦克虽然也采用了整体蜂窝型的烟幕弹发射器,但位置靠后,位于炮塔两侧的中部。
  
  一招制敌:“挑战者”1、“挑战者”2
  
  “挑战者”1、“挑战者”2的特征是两侧各有6个负重轮,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正中,炮塔前侧防盾上装备有烟幕弹发射器。不同之处是,“挑战者”1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乔巴姆”装甲,炮塔外部有复杂的储物箱。“挑战者”2的车体与“挑战者”1相似,但外形结构非常简洁,省略了“挑战者”1炮塔的外部储物箱,主炮防盾的上方同轴装有1具盒状热成像装置,凭这一点,就能识别所有的“挑战者”1、“挑战老”2坦克。
  
  麻烦的T系列
  
  苏联/俄罗斯T-72、T-80、T-90主战坦克外形风格相似,基本配置相近,前两型号又有多个国家的多种改型,因此是较难识别的坦克家族。
  T-72坦克的主要特征是流线型车体、外形低矮、圆形炮塔和125毫米滑膛炮,除正面装甲外,其余部分没有很好的防护。T-80与T-64坦克外形相似,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与T-72相比,T-80炮塔前半圈和车体的前上装甲部位装有附加反应式装甲,炮塔部位的反应式装甲安装结构形式为上下两排,呈朝前的尖角形布置,烟幕弹发射装置安装在125毫米火炮两侧的炮塔反应式装甲之后的位置;侧裙板上未装备反应装甲
  T-90的平面结构几乎与T-72坦克一样,驾驶舱在前部正中,炮塔位于车体中央,发动机舱后置。其典型特征是车体与炮塔前部弧形部分装有最新的“接触”-5爆炸式反应装甲,火炮两侧各装备有一具红外夜视大灯。
  以上三种坦克不同的之处是:T-72前上装甲有三角形防浪板,三角形中间有多道横向加强筋;T-80炮塔与车体连接部使用了一圈橡胶裙板,车体前上装甲加挂了主动装甲;T-90在炮塔两侧对称配备了两具边缘有众多规则沟槽的红外干扰装置,这一特征在后期的T-80上也出现。若这两个特征同时出现,可通过负重轮的形状进一步区分:T-80负重轮上不开孔,即所谓实芯轮,而T-90负重轮对称开有6个较大的圆孔
  
  东拼西凑:CM12、M48H、M60A3
  
  我国台湾地区的CM12是M48坦克底盘与M48A5炮塔的结合体。M48H是台湾地区自行研制的坦克,采用美国制式M60A3底盘和改进型M48炮塔。车首和炮塔正面及侧面均装备有反应装甲,车体较高;炮塔采用圆形铸造炮塔设计,安装的火炮是台湾地区生产的M68式105毫米坦克炮,主炮在抽烟装置前后均装备有热护套。
  台湾地区M60A3是美军M60系列坦克的改进型,车体设计简洁,驾驶舱位于车体左前侧:炮塔及车体都采用均质装甲,采用铸造结构,装105毫米线膛炮,火炮装有热护套,炮塔指挥塔四周装配8具周视瞄准镜:两侧各有6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没有侧裙板。
  CM12坦克与M48H采用同一种炮塔,火炮特征和烟幕发射器的位置与形状相同,识别二者的主要特征只有一点――看车体装甲前缘的形状。平直的是M48H,中间突出并向两端弧形过渡的是CM12。M48H与M60A3使用同一底盘和同一口径火炮,识别特征主要在炮塔:一是火炮防盾,M48H为金属制,呈方形,上侧有两个吊耳:M60A3外裹帆布。二是顶置机枪,M48H使用了H2型12.7毫米重机枪;M60A3使用了带有枪塔的M85机枪,此型机枪消烟装置十分独特,为花蕊状。
  
  独一无二:BMP-1、2、3型步兵战车
  
  BMP-1、2、3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步兵战车族,功能特征各异。BMP-1的特征是车体前装甲的倾斜角度较大,车后有两扇车门,载员舱顶部有4个长方形载员窗,战斗室外设有9个球形射击孔:采用73毫米低压滑膛炮,炮身上方同轴装有单轨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BMP-2外形低矮,均质装甲焊接结构,载员舱两侧及尾门有8个射击孔,载员舱尾门较大,位置较低:炮塔截面积较小,采用1门30毫米机关炮,炮塔上方外置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BMP-3采用箱式设计,正面截面积较小,载员舱外部设有5个载员射击孔,尾门离地较高;炮塔扁平,外廓低矮,呈圆锥形,焊接结构,两侧各有1组3管烟幕弹发射器:主要武器采用1门100毫米滑膛炮和30毫米自动机关炮并列安装。
  从外部特征区别三者,从车载武器上看,BMP-1、2、3分别使用73毫米、30毫米、30/100毫米火炮,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二是从负重轮形状看,BMP-1、2采用了单轮,而BMP-3为双轮,
  
  从天而降:
  BMD-1、2、3、4型伞兵战车
  
  BMD-1、2、3、4型伞兵战车的共同特征是车体均设计成v字形尖首,履带外侧均未装配裙板,车体后部均有喷水推进装置。BMD-1车体设计简洁,两侧设计有载员射击孔:炮塔采用圆形设计,装备73毫米低压滑膛炮,火炮上方装备反坦克导弹发射架1部;车体两侧各5个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
  BMD-2采用30毫米机关炮,炮塔顶部装备有导弹发射架;车体两侧各5个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BMD-3采用V字形尖首,车体两侧和车尾各有1个射击孔:炮塔上部装有车长和炮长观瞄装置,采用30毫米机关炮,并装备有30毫米榴弹发射器:战斗全重13.2吨,较前两种型号增加较大。BMD-4借鉴了BMP-3的武器系统,同轴安装了30/100毫米火炮,
  从武器配备就能区分以上伞兵战车,它们分别使用了73毫米、30毫米、30/100毫米火炮,BMD-2、3均使用30毫米主炮,需要再细致区分,BMD-2的负重轮开有两圈圆孔,内圈为稍大的6个,外圈为稍小的10个,而BMD-3的5个负重轮只有花纹,没有开孔。二是车体前方形状不一,BMD-2为标准的船形,BMD-3则有明显的上翘。
  
  编辑 王 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