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马克思主义理论招聘 高校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招聘 高校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6 04:15:37 影响了: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加强主体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可以表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本质,马克思主义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更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搞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重要性,高校才能有效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才能更好的实践、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创新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没有搞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创新只能是虚构的,空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原动力。过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弱化主体性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和重点。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把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我国学者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认为:“人们常常是从主体一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理解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上升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即标志着人成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或性质,它是相对于客体的客观性而言。换言之,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当一定的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获得并实现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成为这一对象的主体,对象则相应成为其客体。反之,人在一定对象面前丧失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相应地就失去了其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在主体是指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中,“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人,而是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识基础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验上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内容进行选择,通过强化教育主体,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知识资源进而形成新的行为。不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同时,也会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双向反馈式螺旋进程。因此,受教育者是具有主体性的,也是自我教育和反教育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实际性,就一定要把教育者主体地位合理地转化为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影响。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看成教育主体,最重要的理由是他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的人,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即主体性。但是,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教育者的主体性弱化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弱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
  
  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的弱化
  
  2.1教育者主体性的弱化
  教育者主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在一特定环境和人员的相互作用时所能发挥的实际效用。教育者只有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作出有效的决策,并把决策实施,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指引和控制,才能体现其主体性。”
  过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是:教育部下发文件―学校编排课程(安排课时)―老师教授书本的知识―最后用考试来鉴定教育成果。看起来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似乎把教育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但是,由于教育者是用死的知识和考试为重点的,用僵硬的死板的的教育方法向受教育者传达社会需求的,光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形式不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整合,不能合理地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不能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教育者主体性的弱化最终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教育者主体性的弱化还表现在:第一,教育者主体不可以准确地分析外界环境的瞬息变化,不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不可以分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和地位所发生的细微改变。不能改变老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第二,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受到抑制。主体之间缺少互动,教育过程中只是重视结果,进而形成了僵化的观念和老套的工作方式,这些观念和方式对教育者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存在着不利的影响。第三,教育形式化泛滥,过分追求教育的形式,不重视分析学生成长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学习等问题不进行系统的分析,不能够掌握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从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权威性。
  2.2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弱化
  2.2.1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弱化
  过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是把学生当作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只是看见了学生的不足,没看见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力,看不到学生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过分的注重教育结果从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过分的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的过程,过分地关注被动的“接受”过程而忽视学生的“自主的发展”潜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作为学生一定要服从的行为模板,更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为学生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资源。正是弱化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变成了死板的说教,灌输理论,本应丰富而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就变得干枯无味。时至今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仍然“执着”僵硬死板的教育方式,使得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仍然不能够有效的发挥。
  2.2.2弱化受教育者的独特个性
  由于过分的追求教育的结果,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上就形成了统一的教育目标,从而淡化了受教育者的独特个性,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脱离了实际,背离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发展水平,忘记了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造成受教育者知行脱节。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是跟随社会进步的,与此同时,工业化大生产的那种产业化、批量化的商品生产是高校教育理论无法排除和拒绝的。虽然集体化、普及化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大量的人才生产的确也满足了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不知这种产业化教育的背后,暗藏着一种抹杀人个性的危害。因为没有重视教育主体的个体的不同,没有关注到受教育者的环境差异,没有尊重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来发展和选择适合自己前进发展方向的权利,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抑制和创新能力的缺失。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方面的竞争都需要高校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性的高智商人才,而创新来源于学生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依旧要承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按此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
  2.2.3弱化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片面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价值,而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个人价值,使受教育者被动的满足社会的要要,从而使受教育者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被抹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纯粹’的人。”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让受教育者满足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一定要满足个人的价值。受教育者个体主体性意识,内在潜力的发挥,也同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重视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同时又要特别重视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里有两层涵义: 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得到全面实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未来展望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问题也越显重要。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关心和研究的焦点。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是经济体制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下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的主体性发展。个人的主体性意识也迅速觉醒和快速发展,每个人都想发展自己的主体性,最终求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崛起,不重视主体性的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鼓励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为受教育者服务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是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但要让教育者发挥主体性,即教育者主动掌握和分析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情况,要充分尊重理论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个人的思维发展水平,从而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规范,认真设定教育环境,用心选择教育内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而满足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尤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主动的和广泛的接受,从而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得到广泛的有效的发挥,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综合全面来看:主体性非常强的理论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它表现在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上,当教育者在教育中具有主体性时,才能让教育活动具有主体性,最后决定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引导,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性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第一,一定要把维护受教育者的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伴随高校改革的深化,不同人群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利益差距,因为利益问题而引发的思想问题大量存在。在此种情况下,逃避现实,不追求利益是不可能的,无条件的让人们放弃利益更是不切实际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坚持不放弃利益,又要把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合理的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利益,协助他们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从源头上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最后,要把“民主”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民主不能只是口号,民主应该是一个实践,那势必要有实践主体。主体间是平等的,尊重的。所以,把民主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就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及主体地位。而实施民主能产生三个直接结果:一是死板的教育方式弱化。二是自主教育的强化,这点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果的核心环节,不管什么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终还是要变成自主教育才具有意义。三是让受教育者学会民主,即学会尊重人,平等待人,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胡子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M].人民出版社,2005:243.
  [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 1994.11:106.
  [4]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