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打拼故事(育人的感觉非常好)】 在深圳打拼的故事
 

【打拼故事(育人的感觉非常好)】 在深圳打拼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4-05 04:58:51 影响了:

  育人的感觉非常好  黄志明,香港田家炳中学副校长,16年教龄的中学教师。  我是1955年出生于香港,念了3年幼稚园,7年小学,7年中学,5年大学(这里面包括一年的教育学院),毕业后就到中学里当老师,教数学,一直干到今天。在香港当教师是个很不错的职业,像我这样大学毕业,又念了教育学院的人,一参加工作,就可以有2万港币的月薪,相比进入工商界找工作的人,他们的月薪只能从1.2万开始。(黄志明说着递给我一张香港的“官立和津贴学校教师薪级表”,里面很复杂地标出各级的中、小学教师根据学历、资历和职位而不同的薪金收入。我从这张表中大致猜出,黄志明这样已做到了中学副校长的人,月薪大概在4万到6万港币)
  而且教师这个工作还很稳定。我们一般不会失业的,受保护,不会轻易被解聘。在80年代后期,香港的经济发展很快,移民大量涌入,当时学校都招不满教师,但是到了前年去年,应聘的人就很多,学校就可以对应聘的人挑挑拣拣了。但是在香港当教师是很辛苦的。我们统计工作量是以一个“循环”作单位,每个循环为6天,一个理科中学教师应当每个循环上30~32节课,语文教师可以稍微少一点。我现在当了副校长,行政事务较多,每个循环也有27节课,平均每天4节。我们每天早上8点钟进学校,一直到下午5点半离校,工作时间一直都紧紧张张,授课,找学生谈话,解决问题,改作业,没一刻空闲。
  在香港的中学,学生的课程大致是这些:中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科学通识(包括历史、地理、经济)、体育、中国历史、美学、音乐,女孩子学一点家政,男孩子学一点工艺(包括电工、木工、一般工具等)。在我念大学时,升学压力是很大的,只有3%的人可以上大学,到了五六年前,已经可以有18%的人上大学了,所以今天的中学生应当是没有太大压力了。
  在香港,官立(即公立)中学和政府大量补贴的津贴中学占了学校总数的90%,私立学校占10%,教学质量悬殊很大。所以大量的好学校还都属于官立和津贴学校。像我们学校就是一所津贴学校,政府每年拨款2300万港币,企业和个人可以给我们提供资金,但只能给校董会,作为奖学金使用。所有入学的学生,一律不准有“赞助生”,学校收了学生的钱而录取,视作贪污。我们学校每年招的学生中,有10%是学校先挑,经过考试可录取,其余90%是经过会考,根据学生志愿和分数由电脑排队,分配进来的。
  做了那么多年的教师,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喜欢接触学生。我喜欢他们身上那股朝气蓬勃的活力。教书的过程,实际也是教人的过程,你眼看着一个个孩子从不会到会,那些很难理解的定理和公式,从不懂到懂,学文化,学做人的道理,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感觉是非常好的。有的原来曾经问题很大的学生,后来学好了,成了人才,他来看我时,我觉得非常地欣慰,因为我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拉过他一把,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你高兴呢?去年我曾利用假期带学生到内地的广东去交流参观,学生们触动很深,回来后就有人提出要学唱国歌,这使我非常兴奋。我觉得,在一个曾经长期推行殖民地教育的地方培养人的民族自豪感,我有这种使命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