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了不起的中国潜水兵 了不起的挑战 第二季
 

了不起的中国潜水兵 了不起的挑战 第二季

发布时间:2019-04-05 05:22:34 影响了: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前者要通过宇航台来实现,后者则需要潜水员来完成。长期以来,为了完成打捞救生、海上施工、石油勘探等艰难而危险的任务,我们勇敢的潜水兵出生人死,劈山填海,气吞万里海疆如虎。当你走进潜水兵的生活,你就能听到他们在水下的那些传奇般的经历,然后,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便会一遍遍地闪现于你的脑海……
  特殊训练:小学一年级的算术题
  据海上的军医讲,潜水兵是陆检合格者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说,在100个陆军士兵中,才能挑选出一个潜水兵。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潜水兵,还要经过许多特殊的训练。
  潜水加压舱是一个直径2米、长5米的钢筒。参加加压试验的8名潜水兵带着试验用品钻进舱里。当舱内压力升到5个大气压时,潜水兵说话的声音已变得又尖又细,就像动画片里唐老鸭在说话,又像得了重感冒鼻子不通气。这时,受试的潜水兵取出第一张测试卡,上面都是小学一年级的算术题。对于高中学历的潜水兵来说,算此类小题当然不在话下。当压力升到7个大气压时,题目的难度同上次一样,无非是4+5、8-7之类的简单运算。再看受试人员,面对这些简单不过的算术题,却一个个紧皱眉头,苦苦思索。虽然如此,仍有不少人把题给算错了。当舱内压力升到8个大气压时,能把算术题全部做对的就寥寥无几了……站在舱外观察的人既替他们着急,又感到很可笑。在场的军医说,这就是潜水兵的个体差异。随着舱内压力的不断升高,氮气的浓度越来越大,而氮气对人的大脑有明显的麻醉作用。但就像有的人酒量大有的人酒量小一样,一些对氮气适应能力比较强的潜水兵,即使在8个大气压之下,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也说明这些潜水兵能够在80米的水下完成各种作业任务。而有些人只潜到60米的深度,就会像喝醉了酒一样。不过,经过经常性的耐高压训练,可以提高潜水兵对高深度氮气的适应能力。
  到一个潜水中队采访时,我发现潜水兵们还有一项更为独特的训练:早晨跑步回来,每人端起一盆清水,放在操场边上一字排开。随着一声“预备——开始”,30多个潜水兵深吸一口气,然后就把脸埋进水中。经过长期的训练,有的潜水兵可以在水下憋气长达4分20秒。此项训练,完全是为了潜水作业的需要。潜水兵在水下作业时,一旦遇到意外情况,突然断了供气,那么,谁憋气的时间长,谁获救的希望就大一些。
  刚学潜水时必须先练陆地行走。“向左转!”“向右转!”——随着指挥员的口令,躺在地上、身着170多斤潜水服、用布蒙着眼睛的潜水兵们,忽左忽右地爬行。这就是他们每年春季开训的第一个科目:潜水员模拟水下无视距条件下判别方向的陆地训练。这对于潜水兵水下判断方向是大有益处的。
  看潜水兵游泳是一种艺术享受。那标准的蛙泳,远远望去,就似一群海豚在表演。并且,他们还喊着号子,唱着军歌,给人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在无边的大海上,他们不断地改变着泳姿:一会儿蛙泳,一会儿仰泳,一会儿自由泳,在他们周围腾起的朵朵浪花,也像在为他们歌唱。但是,在万米游泳训练的后半程,气氛就变得凝重起来了。体力消耗极大的潜水兵们,都只采用蛙泳向目标游去。这时,他们的动作基本上都是机械的了,旁边保护船上的救援人员会及时地投放一些饮料和食品。等抵达对岸时,大伙已经没有一丁点力气了,好多人是爬上岸的——很多潜水兵恐怕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种疲惫之极、虚脱般的感觉!
  海底比武与水上运动会
  潜水部队每年都要组织比武,主要有水下锯铁管、搬运物品、水下电焊、切割和为潜艇接供排气管等。
  随着潜水兵一声“请供电”,水下切割比武开始。从水面上可以看到,水下切割时四溅的火花,一股股浓烟飘向海面。此项比武,比谁用的时间短,用的割条少,切割的质量高。切割完的潜水兵们带着割好的钢板浮出水面,接受裁判的检验。
  水下搬运物品这项比武很有趣。一个35公斤重的水泥块在陆地搬运并不费劲,而在水下就大不相同了。潜水兵在水下行走十分困难,搬运重物只能双膝跪地一点一点往前挪动,没有经验的潜水兵往往会闹出笑话来。他们凭着年轻力壮,一到水下,抱起水泥块就向前跑,结果却头重脚轻,没跑出去几步就趴在了水泥块上。一个新兵不甘落后,抱起水泥块又往终点冲。好不容易到达终点时,因求胜心切,边扔水泥块边报告:“我是1号,我已到达终点!”不料,话音未落,人却蹭地一下过早窜出了水面。裁判宣布:这是违章操作,扣20分。
  原来,新兵只顾着争名次,而忘记了自身的浮力平衡。当他搬运重物时,潜水服里要留很多的空气,这样,搬运起来就很省力。放下重物时,则必须先排除潜水服内多余的空气。如果颠倒了顺序,突然放下重物,却忘记了排除潜水服里多余的空气,整个人窜出水面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北海舰队某潜水中队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潜水运动会。运动会共分四个比赛项目:蹼泳赛、30米短“跑”、捆绑沉物和水漂翻滚。
  30米短“跑”的跑道是裁判员用绳子在水下拉出来的。3名裁判员有2名在水下。水上主裁判通过潜水电话通知参赛选手:“各就各位,预备——开始!”再看水下的选手们,就像老牛掉到井里,根本就是有力使不上。所以,该中队的30米短“跑”赛,最好的成绩是1分05秒。
  同样,水下捆绑沉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几块圆圆的石头放在海底,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把石头捆绑住,而且还要保证石头在拉出水面时不会脱落。
  水漂翻滚比赛有点像花样游泳。裁判一声令下,参赛选手快速升至水面,仰面朝上,然后调整姿势直立水中保持稳定。别看从躺着到直立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如果掌握不住要领,要想翻过来却困难至极。有些新兵勉强能翻过来,却又很快脸朝下趴在水面上,模样确实很滑稽。
  危难时刻显身手
  潜水作业十分危险,有人称之为“第二前线”,潜水兵的头上时时都笼罩着一层死亡的阴影。
  1998年春天,一支潜水中队奉命执行四川龚嘴水电站水下堵漏工程。
  大渡河的雪水寒冷刺骨。30米水下,潜水兵刘清泰准备焊接。水面人员用信号绳正在绑一根两米多长的角铁。不料,一位战士失手,那根角铁竟垂直向水下落去。危险——只听得潜水电话里轰地一声响,角铁插在了刘清泰的头上。好在潜水头盔是铝合金的,他的头只受了点轻伤。但大渡河水却从破损的头盔顶部涌入,转眼之间,河水就灌满了头盔。刘清泰拉着钢管向水面爬去。他知道,只要爬到水面就可以获救。水面人员此时通过电话与他联系,却得不到任何回音。时间在一秒秒地过去。忽然有人发现一根角铁正慢慢浮出水面,两个潜水兵跳进水中,终于将刘清泰拉出了水面。而刘清泰由于极度的疲劳和缺氧,已经休克。
  正因为危险无处不在,所以,对于潜水兵而言,安全就成了头等大事。平时,他们要准备各种事故预案,这样,当危险来临时,就可以有所准备。
  1994年夏,河南三门峡水电站遇到险情,潜水兵火速赶到现场。第一个下水探测的是志愿兵李元斌,人送雅号“大力士”,是公认的水下好手。可大坝下“虎口”处的泥沙竟有3米多厚。李元斌像走进了沼泽地,转眼便被黄沙埋住,在水下被困了5个多小时。如果没有平时一次次的事故预演和防范练习,李元斌很难挺过那5个小时。后来,两个潜水兵带着一块特制的木板下到水底,终于使李元斌脱困……
  曾听一位潜水兵讲脱险的经历。那一次,他正在潜水作业时,供气管不小心绞断,突然断气。几十米深的水下,一旦没有氧气,危险可想而知。他没有慌乱。当他发现身边咕咕冒着气泡的供气软管时,就一把抓了过去,将断了的软管摁到一起,然后,稳稳地升到水面。
  智斗鲨鱼
  1992年5月,我海军6名潜水兵奉命执行海上石油平台水下焊接任务。而该平台所处海域正是一个鲨鱼区。
  时值夏天,鲨鱼一般不浮出海面。潜水兵们只带把潜水刀就下了水。潜水作业的第三天,一个潜水兵在水下发现了鲨鱼。潜水兵们决定携带驱鲨剂下水。此招果然管用,连续三天,水下都没有发现鳖鱼。又过了一天,也许是鳖鱼对驱鳖剂的气味已经适应了,一条庞大的鳖鱼出现了,并且围着潜水兵们,像观看外星人一样,转了好几圈。危险来临,潜水兵们再次商讨对付鳖鱼的方案。他们焊了一个两米见方的铁笼子,还特意焊了一个门。从那以后,潜水兵们下潜或者上升都钻进笼子里。
  那天,当他们随着笼子一起上升到21米水深,正停留半小时减压时,那条长达4米多的大鲨鱼又出现了。看着笼子里的两个潜水兵,鲨鱼转了一圈又一圈,鳖鱼锋利的牙齿在笼子的铁条上试了试——它这才明白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鳖鱼无可奈何地转身向深海游去。
  水下焊接任务顺利完成。
  平台上的外国专家竖起了大姆指:“中国潜水兵,有勇有谋,了不起!”
  责任编辑:刘新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