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人民的需要第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的需要第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发布时间:2019-04-09 04:43:38 影响了:

  一  现在正在开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对此,有些同志感到不理解。他们说,社会主义国家搞生产,当然有利于人民,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可事实上,问题并不这样简单。
  建国三十年来,我国生产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值得深思。从一九五0年到一九七八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尽管比美国、苏联、日本、西德都高,但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却比较慢。我们的产品中,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又不能够直接用的中间产品多,而可供人民消费的最终产品少,人民的衣、食、住、行都感到比较紧张。这种生产发展与生活改善很不相适应的状况,正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果和表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从认识上来说,在于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够明确,经济工作中存在着忽视人民需要,为生产而生产的倾向。
  拿钢铁来说,在我国经济中历来居于“元帅”地位。钢铁的增长速度并不算慢,但是存在不少问题,诸如轧钢能力小,钢材规格品种少,不符合生产的需要。然而前些年钢的指标仍然不断加码,造成大量积压。于是一方面从国外大量进口钢材,另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这几年钢材库存每年增加几百万吨,一九七九年底库存可能突破两千万吨。与此同时,建材部门打算给农村提供一些建房材料,需要的是普通的钢筋,翻仓搜罗也只有几万吨!这样的生产,能说生产目的明确吗?能说是有利于人民吗?在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忽视人民需要的现象更是大量存在着。例如,不考虑市场情况,盲目生产某些产品,造成大量积压,而人民需要的一些产品却长期脱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瞎指挥,造成大量浪费;单纯追求产值,粗制滥造,对用户不负责任等等。这些事实无不说明,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生产,也并不总是有利于人民的,也有一个明确生产目的的问题。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决不是不需要经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就能够自发地实现的。我们必须通过总结经验,通过学习,弄清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并且学会善于按照它的要求办事,才能使我们的生产真正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二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为什么会出现为生产而生产的倾向呢?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这同存在以下几种忽视人民需要的认识和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片面理解和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把优先发展重工业看成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实行的方针,而且认为重工业增长得越快越好,把钢铁等几种重工业产品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经济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本来,在一定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有些同志却把发展重工业当成了目的。后来发展到“以钢为纲”,长期把钢的生产放在国民经济的中心,钢成了生产的目的,其他一切都要为它服务,甚至不惜牺牲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事业来“死保”钢铁指标的完成。这样,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农业、轻工业生产不能不受到排挤和削弱。
  片面理解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我国
  的生产力很不发达,劳动生产率还很低,人民生活还很贫困。在这种情况下,积累率就不能很高。但是,过去片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主张“高速度地增加积累”,并认为只有高积累才有高速度。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只要提高人民觉悟,做到不使人身体弱下去,其他都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生产就成为一切,人民的需要就从视野里消失了。
  片面理解和处理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过去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过份地强调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而不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把发展生产和满足需要对立起来。我们曾经长期提倡“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起初在特定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口号,鼓励人们艰苦奋斗,起过积极作用。但这个口号带有片面性。因为,从社会的经济活动过程看,生产和生活并不是先后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须臾不可分离。改善生活是目的,生产是手段。没有生产这个手段,当然达不到改善生活的目的,但如果不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社会主义生产也就失去了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是不科学的。特别是长期提倡和实行这个口号,人民生活中一些可以解决的困难也长期拖延,没有及时解决,使困难越积越多。
  把速度作为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有些同志不是把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把高速度作为计划的目的。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为速度而速度,为完成计划而完成计划的现象,而这种计划又常常不反映客观的需要与可能。这样的计划即使完成了,也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这种观点还认为国民经济的比例应该服从速度,实际上是要求比例服从于往往是主观任意决定的高速度,这就难免要导致高指标、瞎指挥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以上忽视人民需要的倾向,反映了在经济工作中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的关系上存在着片面性。有些同志往往片面地强调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忽视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其实,国家利益是劳动者共同利益的体现,而这种共同利益是由劳动者个人利益组成的,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者对立起来。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但决不能离开个人利益片面强调国家利益。正如斯大林所说,“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我们应当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同样,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也必须结合起来。我们主张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但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人民正当的目前利益得到保证,才能正确地做到使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如果人民应该和可能得到满足的需要也得不到满足,把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向遥远的未来,就会损害他们的目前利益。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得不到基本的保证,国家利益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也必然得不到保证。
  三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产目的。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主要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了封建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地主阶级的需要,农民的消费不是它的生产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劳动人民的消费只有在保证剩余价值的情况下才是需要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不再为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产品成了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财富。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做了主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要,才破天荒第一次成了社会生产的目的。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就在于它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这种福利,应当通过生产的发展,尽可能地多谋。是否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关系到政权的性质,社会制度的性质。如果长期违背社会主义
  生产目的,使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完全脱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要变质,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力就要遭到破坏。那么,我们这样强调人民的需要会不会导致忽视生产呢?有些同志有这种担心。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讲的是生产的目的,是把发展生产作为满足需要的前提。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手段是互相联系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就必须在高度技术基础上努力发展生产。我们愈是重视满足人民的需要,也就会愈是重视按照人民的需要努力发展生产。
  我们的各级干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他们的心坎上,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只能是“人民的需要”这样几个大字。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干部更应该具有这种高尚的情操。我们管理经济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需要负有重大的责任。我们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和委托。今天,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象很严重,我们不能眼看着经济工作中的缺点、失误给人民造成损失而不认真严肃地去研究解决。不能否认,现在我们确有少数同志由于地位的变化,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淡薄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对我们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思想路线教育。
  今年是调整的第二年。人民的需要第一,这个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真正确立,将使调整工作加快步伐。我们一定要在使全国人民的生活逐年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搞建设。这样,为四化奋斗的九亿人民才能同心同德,在新长征中,意气风发,奋勇前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