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培养自主建构能力_
 

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培养自主建构能力_

发布时间:2019-04-18 04:27:41 影响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9-001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07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身需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成员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主学习己成为未来社会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知识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有相对的客观性,是开放的、发展的。因此,应该把知识质疑与批判、鉴别与选择、探究与建构的权力还给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主题,学生已经拥有许多相关的经验或原始观念,但学生绝不是白板;学习不是把知识由外部传输给学生的过程,相反,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原始观念为基础,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并初步构建了相关模型如下:
  在模型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进行知识自主建构的问路石,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感,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习更加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自我激励氛围,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欲望得到加强。
  那么如何才能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呢?笔者在初三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改进课本实验,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课堂上演示实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作为一个化学老师不仅要把演示实验做好更要能创新地运用演示实验,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愿望。
  例如在实验室制CO2的原料的选取时,先做演示实验Na2CO3粉末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由于Na2CO3粉末与稀硫酸反应比与稀盐酸反应快,这时再做大理石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因此学生理所当然认为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比稀盐酸快。但经过实验发现事实与他们的推测是相反的,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这时再给出资料,硫酸钙是微溶于水的,由学生自主建构出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为什么几乎不产生气体的原因。
  在水的分解演示实验时,因通电使水分解并产生一定体积的气体需要约3-5分钟,这段时间笔者设计了让每个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观察的环节。事先教师提好要求:大家排队到讲台处观察,要仔细观察,但暂不讨论。因要求到位,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安静有序,5分钟之内四十多人便全部观察完。因为有了这样近距离的观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之后对实验现象、结论的讨论中,大家思维活跃,观点鲜明。
  除了演示实验,还可在教学中设定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探究实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中,在做完[实验6-5]即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可顺手倒出一定量的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向其中加入石蕊。当发现石蕊变红了以后,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产生了。此时教师顺势导入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反应,并将[实验6-6]改为探究是什么使石蕊变红的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已提出猜想并一一验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再如在催化剂的学习中,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催化剂的特点后,可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请设计三个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提示学生从催化剂的三个特征入手,分别设计实验。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对催化剂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问题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层次的高低。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有效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建构知识。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课的开始便可以让学生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能找到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并将其归类。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因为即使是基础再薄弱的学生,也知道二氧化碳是气体,是不可燃不助燃的,这样就让所有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到讨论中来,使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当笔者放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发现其实绝大多数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都已经学过了,接下来的任务是提出一个递进的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再来验证你说的这些性质?学生立刻投入新一轮的知识构建中去了。
  再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学过的能获得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是否可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学习完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有几种方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学习完酸碱的性质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有几种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你有几种方法可以鉴别稀硫酸和澄清石灰水?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更加全面,最后可在学生充分阐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规律,达到概念的建构或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还可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系列问题。例如:在观察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设计一组问题:(1)点燃铁丝之前为什么要打磨铁丝?(2)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3)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4)什么时候伸入集气瓶?怎么伸?为什么?(5)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留水?能用细沙代替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仔细地观察了实验,也建构了铁燃烧与温度、氧气浓度以及接触面积有关系的观点。在中考复习该实验时,因为学生此时已经学过第七单元的燃烧的知识,笔者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否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该实验铁丝没有出现剧烈燃烧的原因?学生立刻从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以及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方面分析铁锈、火柴、螺旋状、氧气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铁燃烧的问题,使其知识的建构更加牢固而具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