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及思考】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思考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及思考】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5-05 03:56:07 影响了:

  【摘 要】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标志着中国从乡村中国真正走进了城市中国。但当前,中国城镇化仍处于“半城镇化”阶段,未来城镇化道路将面临更多挑战。本文试图从分析中国城镇化建设走过的艰难历程出发,探求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半城镇化;规划;土地;社会保障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27%,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进入了以城市为主的新历史阶段。但中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典型的粗放型的进程,中国城镇化仍处于“半城镇化”阶段,未来城镇化道路将面临更多挑战。
  一、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和城镇化的速度,从建国起可将中国城镇化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1957年,城镇化稳步推进。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吸收大批农民进入工厂,城镇人口有计划的增长。1949-1957全国人口64653万,市镇人口9949万,相比建国初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多万,年均增长7.0%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国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是从1958—1978年,城镇化大起大落,是城镇化徘徊、停滞的阶段。由于受“***”、“*****”的干扰,城镇化率20年只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8个百分点,甚至有几年是负增长。1958-1978全国人口96256万,市镇人口17245万,城镇化率17.9%。这一时期可再细分为3个时期:
  1、1958-1960年,这一时期强调赶英超美,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镇化过程,3年间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属于过度城镇化时期;
  2、1961-1965年,由于盲目***,至1961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其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同时期内的城镇化率也由24.7%下降到18.0%,出现了城镇化的大回落;
  3、1966-1978年,*****期间,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二次城镇化的大回落,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下放到农村。在工业建设方面,“三线”企业的布局分散,阻滞了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城镇化处于停滞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1995年,城镇化稳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等,从而使城镇人口,特别是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1984年中央政府又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94年底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率也由1978年的18%,上升至1993年的28.14%,年均增加0.63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是从1996年至今,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普及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中央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调整部分限制和不利于农民进城的政策因素,我国城镇化在原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出现了城镇化的冒进态势,在全国范围内,正常的发展和人为的拉动,使我国城镇化率迅速上升。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至19683个,城镇人口达到69079万人,城镇化水平51.27%。
  二、城镇化建设需要关注的几点思考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一次演讲中援引了一句名言:“城市就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到市民和市长的心怀”。由此,阐明了城市的特质和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前景。
  (一)建立、健全和强化城镇规划制度问题
  规划是城镇的灵魂,规划决定着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一座没有规划的城市注定没有发展前途。但目前,许多地方规划编制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违背国情,盲目攀比,超越资源、环境、经济承受能力和群众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一些城市以经济规模扩张为主要目的进行的以各类开发区为主的城镇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为城镇长期健康发展设置了许多障碍。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诸多遗留问题。
  由此,我们必须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根据自身发展潜力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等原则,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以及各种建设活动进行综合部署,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融历史、文化、民族与时代特色于一体。
  (二)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新农村热火朝天,土地这条红线靠什么来守?在我国快速城镇化以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背后是土地使用的低效率,十年间我国土地的城镇化率远高过人口的城镇化率,差距高达1.71倍,中国用五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才创造出日本1600平方公里的工业总产值。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不仅未能充分发挥城镇吸纳人口的功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土地紧张的矛盾。而且,当前的征地制度对农民的土地保护力度不够、补偿不足,在使得工业发展取得比较低的成本优势的同时,实质上还是在延续农业补贴工业、农村补贴城市的路径。为此必须要建立以节地为核心、严格土地管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行城镇土地全方位有偿使用制度,从而逼迫各地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注重土地的集约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三)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弱,生态环境压力大
  城镇建设必须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发挥集聚效应。但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普遍不足,公共设施严重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滞后“脏乱差”现象不乏存在,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难以完全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更严重的是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不少城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顾资源环境约束,盲目攀比,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剧了水土矛盾和环境恶化,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现,成为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据统计,全国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一些城市陷于垃圾包围之中。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央视调查显示,在选择“最影响公众幸福感提升的社会因素”时,排在第一位的,是认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25.6%的参访者选择),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作用最大的五个因素”这个问题,参访者给出的答案,则依次是“提高工资水平”、“降低房价”、“提高医保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和“改善城市环境”——可见,公共服务水平依然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扩大内需、关注民生,解决好我国在整体发展上缺失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总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前提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2).
  [2]陈娟,邱鹏,何福荣.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6).
  [3]李国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C].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4]辜胜阻,成德宁.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4,7.
  [5]“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高层论坛[Z].2011-3-2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