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湘西边城的别致生活:湘西赶尸鬼事之造畜
 

湘西边城的别致生活:湘西赶尸鬼事之造畜

发布时间:2019-06-12 03:53:52 影响了:

  说起湘西,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便是联想起芙蓉镇和凤凰县,前者因为谢晋的电影而得名,后者因为沈从文的小说而走红。当朋友邀请我去湘西游玩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把电影拷进手机,把小说塞进背包:在游玩湘西时随时让我的视角和大师们做对比。
  我热情正高时,朋友却给我泼了冷水:活在谢晋电影、沈从文小说、黄永玉画中的湘西已经不新鲜,这一次湘西之行,我们要探寻的,是不一样的湘西。体验湘西边城原汁原味的生活,最普通的才是最别致的。
  
  古丈问茶:广播声在茶园之上
  抵达古丈时是在深夜,我们只能通过高低起伏的路面,感知已到大山腹地,到达宾馆后来不及查看地形,倒头便睡。
  大清早就被音乐惊醒,以为是隔壁的旅客忘记关电视机。从窗口探出头搜索声源地,这才发现所住的旅馆原来是改装过的吊脚楼:楼建在山中,脚踩在河里,民族风的音乐踩着水波呼啸而来,如同雄鸡打鸣,让每个旅客不得安宁。河水是从山脚流出,声音却源自山头竖起的电线杆———杆上八只高音喇叭让小城的早晨八面来声。
  这场景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老家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和中国很多小村一样,村里正中央竖起的电线杆上也立着几只大喇叭。老爸关心的是喇叭中播放的国家大事,小村新闻;而我则关注的是评书、相声、明星绯闻。在电话、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喇叭是全村人获取外界信息的窗口。
  家乡的喇叭很早就停止了广播,没想到在古丈县城,广播还能坚持到现在。同行的朋友中,有一位电台音乐女主播,看着那山、那喇叭、那广播心羡慕嫉妒恨:“每天雷打不动,11万铁粉,不枉做广播人”———境由心生,因为声音是从喇叭中发出,刚才还扰人清梦的噪声立马变成了天籁之音。回房继续睡觉,把窗户打开,让广播进来,夹杂着山风的广播把鼓膜清洗得干干净净。
  一条马路两条街,喇叭一声响全城,这是小城古丈的真实写照。在喇叭悠扬的音乐声中,小城苏醒过来。市民们则背起了竹篓,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女孩背起小背篓逛街,母亲把小孩放进背篓中放风,更多的人则头戴斗笠,背着背篓就往小城四周云蒸雾罩的山里钻,如同武侠小说中的采药人。
  我们也背起背包开始了一天的旅行。古丈是一座连红绿灯都没有的小城,牛羊可以在大街上漫步。我们也操着和牛羊一样悠闲的步伐,跟着青箬笠、绿蓑衣的采茶女由城市入山林,去寻找传说中的古丈毛尖。
  当仔细观察这小城四周的群山时才发现,根本用不着寻找,因为环城皆山也,山中处处是茶园。
  一曲《古丈茶歌》穿透迷雾,把整个小城都罩在声波里。歌中唱的就是眼前的场景:一条幽长而潮湿的石板路,路两旁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每一栋吊脚楼朝山的一面都有一口炒茶用的大铁锅,从铁锅斑驳的铁锈上可以看出,铁锅已经“失业”多年———在机械化浪潮之下,纯手工炒茶在“一人一亩茶”的小城古丈也失去了市场。木质的吊脚楼门前,三五老者围坐门前,泡一杯新采的毛尖,在氤氲的茶香中一起追寻逝去的年华。
  从汉代起,古丈就有种茶的历史;从唐朝开始,古丈毛尖就成为了贡品;如今的古丈,总人口11万,却有茶园12万亩,“一人一亩茶”是全国绝无仅有的。
  悠久的种茶历史孕育了浓郁的茶文化,自古以来,古丈人就有唱茶歌的传统,直到如今,古丈还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茶歌赛。
  和老人们谈起古丈茶歌和即将要举行的茶歌赛,老者们都黯淡的眼光放出了光亮,开始边哼边打节拍。音乐女主播见到此情形眼也放出光亮,准备好录音笔,试图记录茶乡原味茶歌。
  茶歌赛终于开唱,舞台搭在离古丈县城三十公里之外的红石林景区。红石林,亿万年前这儿曾经是海底,是古海洋生物的乐土,如今这儿成为了赛茶歌的擂台。几千位土家族、苗族同胞把孩子放进背篓一路背到现场,红石林中每一个石柱上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一曲茶歌响九州,《古丈茶歌》、《挑担茶叶进北京》是古丈的幸运。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今的湘西边城古丈,名茶古丈毛尖依旧甘醇,但茶歌已经不再传统。
  我们无心再听茶歌,潜伏进茶园,学采茶女的样子,戴斗笠、背背篓,和着广播中的音乐节拍采茶。从解放初到现在,古丈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这大喇叭中的广播,一天三次,一播就是六十年,几代古丈人,都是听着大喇叭“声响而作,声响而归”的,听喇叭已经成为了山城人的群体习惯。广播已成为了整个古丈人的生物钟,成为了边城别致生活硕果仅存的样本。
  芙蓉镇:电影光环屏蔽的土司王城
  一条奔腾的酉水河,分隔开古丈城和芙蓉镇。河东河西,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传承。
  世人提及芙蓉镇,总是下意识的想到谢晋执导的电影《芙蓉镇》,一条十里长街就是全部。带着和所有人一样的偏见,我们在下着小雨的清晨抵达芙蓉镇。在湿漉漉的石板街上,我们每个人吃了一碗“刘晓庆米豆腐”。刘晓庆米豆腐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柔软,入口湿而硬的感觉和眼前这石板街异曲同工。也许,离刘晓庆做米豆腐的时间已久,米豆腐和做米豆腐的人都不再如豆腐西施那般柔软而水灵。
  米豆腐店和芙蓉镇姜糖的招牌占据了古镇最重要的版面。但是我们再也没有食欲,直到爱茶成痴的朋友在铺天盖地的招牌中看到一只“古丈毛尖”的幌子。
  茶馆是一位名为“瞿大掌柜”的土家族人所开。茶馆里除了茶叶之外,摆得最多的,是瞿大掌柜的剧照———瞿大掌柜是个跑龙套的,每当有剧组到芙蓉镇拍戏时,瞿大掌柜总要在戏里抛头露脸,在戏里他也干着他的老本行掌柜。
  瞿大掌柜在戏里戏外都爱着他的茶馆。十里长的芙蓉镇老街,瞿大掌柜一口气就开出了三家茶馆。生意好时,他就在三家茶馆之间来回奔波;生意清淡时,他就搬了把竹椅,沏一壶古丈毛尖,跷着二郎腿躺在竹椅饮茶。
  芙蓉镇有“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之称:芙蓉镇的石板路蜿蜒在悬崖之顶,而瞿大掌柜的茶馆则一边近石板街,一边临悬崖。就在瞿大掌柜的茶馆前方不远处,一条本和石板街平行的河流突然转了个弯,一个跟斗翻下悬崖,成为了一条巨大的瀑布,而瞿大掌柜的茶馆则是最佳观瀑点。
  我们到达瞿大掌柜的茶楼时,瞿大掌柜正在和游客宣传饮茶慢生活的理念。朋友也是开茶馆的,一听到茶就停下了脚步。和瞿大掌柜才交流只言片语,就碰撞出火花。于是朋友街不逛了,瞿大掌柜生意也不做了。把我们带到最佳观瀑点前,让我们围着两只巨大的石磨就坐。石磨早已不磨米豆腐了,如今已被瞿大掌柜当成招待茶友们的茶桌。瞿大掌柜使了个眼神,茶馆老板娘就进屋拿出了上好的茶叶。一帮人围着石磨,听着瀑声,品着茶,看着瞿大掌柜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女儿跳民族舞蹈,听瞿大掌柜讲芙蓉镇的陈年旧事。
  瀑布就如同分隔牛郎织女的银河,把芙蓉镇一分为二。瀑布之上,是连绵十里的石板街,街两岸是青砖黑瓦的房屋,街道上熙来攘往的是旅客与商贾,这场景就是电影《芙蓉镇》的翻版;瀑布之下,是一排错落有致的木屋,飞檐斗拱,就山势河形而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很得阿房宫之风。一瀑之隔,差距为何这样明显?
  瞿大掌柜长叹一声:“一边是平民百姓的市井生活,一边是独霸一方的土司行宫,差距能不明显么?”
  听了瞿大掌柜的话,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刚才在石板街上闲逛时,路经民俗风光馆时,参观了一名为“溪州铜柱”的文物。铜柱记载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湘西少数民族代表,土家族始祖彭士愁,与汉族势力代表,湘西南楚王马希范相议和解,立铜柱记事的故事。一根铜柱,给湘西带来了八百年和平,也开创了湘西彭氏土司八百年基业。瀑布下面的亭台楼阁,就是昔日的彭氏土司。
  石板街上行走的,是如背小背篓的“小宋祖英”、卖米豆腐的“豆腐刘晓庆”等蝼蚁般的劳动人民;土王行宫中住的,是坐在瀑布水帘洞里纳凉的土司王;在瀑布脚下滨花楼上住的,是吟诗抚琴的土司王孙;而酉水河畔的宏伟大厅,是一间兵器房间,摆满了刀枪剑戟,让养尊处优的贵族保持血腥———瀑布上下风格迥异的建筑,其实就是王族闲情和平民艰辛的写真。
  瀑布飞流直下,犹如战马嘶鸣。嘶鸣声中依稀有牛角号吹响,让人恍若回到冷兵器时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正当我沉醉在辛弃疾的边塞词中不能自拔时,看到有一队着装各异的人马排成一字长蛇阵:有身披稻草的老翁,有扛着板凳的壮丁,有头缠黑布身着青衣的老妪,有衣着光鲜的少女……他们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边走边挥手边喊口号,正从悬崖之上的石板街朝土司行宫杀过来。
  “真可惜,你们错过了芙蓉镇的好日子!”
  “很幸运,你们赶上了芙蓉镇的好光景!”
  这是瞿大掌柜夫妇夫唱妇随唱双簧。
  看到众人没有“杀”向土司行宫,而是挤到了土司行宫另一边的广场上,于是我们决定走过去凑热闹。
  一走进广场我们就被眼前的场面震住了:上百张八仙桌在广场上摆开,每一张桌子旁都架起一只大锅,放进一整只牛头。这时我们才明白瞿大掌柜夫妇唱双簧的玄机:今天是芙蓉镇土家族十年一度的舍巴节,刚才被我们撞见的,正是参加完舍巴节表演的民众:披稻草的老翁,表演的是毛古斯舞;扛板凳的壮丁,舞的是板凳龙;青衣老妪、红衣少女向众人挥手,这是土家族千人大摆手;所有人一字排开的长蛇阵,那是昔日王村独特的踩街传统———十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我们却擦肩而过,可惜!
  现在广场中正在举行的,是“千人牛头宴”,这可是古时土司大婚时才能享受的美味,我们赶得正巧,幸运!
  芙蓉镇不是土司王城已经很久了,世人便开始以电影《芙蓉镇》中的标准来要求这里。于是,刘晓庆取代土司成为了这里的形象代言人;世人只知刘晓庆米豆腐的酸辣,而不知千人牛头宴的恢弘;所有人都以为《芙蓉镇》给芙蓉镇带来了新生,而不知它真正的名字王村,意为“王者之城”。
  不去看文明遐迩的矮寨大桥,而去探铁索桥下的苗家鼓乡;没玩旅行社推荐的猛洞河漂流,却划着酉水河上渔民的小舟,载着邂逅的渔歌歌王逆酉水河而上,看两岸峭壁,体验渔家乐,歌王兴起,吼个组山歌,余音在峡谷中回旋,峡谷中的猕猴不高兴了,以为歌王在向它宣战,也跟着一阵乱吼———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诗中说的意象就在我们眼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