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歌唱表情艺术处理实例解析_微表情书籍
 

歌唱表情艺术处理实例解析_微表情书籍

发布时间:2019-06-12 03:54:18 影响了:

  [摘 要]通过对歌唱表情艺术处理的学理分析和实例解析告诉我们,歌唱在进行表情艺术处理时必须遵循“手段方法服务内容需要”的艺术审美原则,必须做好做足歌唱前的案头工作,歌唱时最好的表情是“没有表情”的自然流露,最完美的歌唱表情艺术处理是“有拘而无束”的。
  [关键词]歌唱表情艺术处理 学理分析 实例解析 《松花江上》
  我们知道,人声是歌唱的载体,歌唱表情艺术处理就是通过人声来表现作品情感及艺术内涵。舞台演唱时虽然可以尽情地大胆发挥,但却不能离开作品本身任意发挥。如果只是炫耀发声技巧,声音线条无论多美,结果只能是“情不达意”或“表错情”,都不符合“手段方法服务内容需要”这个所有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都必须遵循的艺术审美原则,这也正是歌唱表情艺术处理的核心法则。
  一、学理分析
  1.歌唱表情艺术处理的主客观依据
  歌唱既不能像舞蹈那样直观造型,也不能像文学那样凭借概念组织表象,它只能通过人声来表达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主观感受。不难看出,歌唱反映现实主要是通过表达主观情感而实现的。因此可以认为,歌唱表情艺术处理的客观依据是人的声音类别,即人的音响体系,它集中体现了人对声音的理解及操作水平;而主观依据则是人的生活类别,即人的情感体系,它集中体现了人对客体的反映及反射能力。
  2.歌唱表情艺术处理的关键性因素
  歌唱表情艺术处理在类别上的划分;一类是音响上的物质性表情,好比我们在听某个歌唱家的CD唱片时,感受最多的实际上只能是声音上单纯的表情因素;另一类则是情感上的精神性表情,也就是说只有亲临现场的实况观演,才有可能给欣赏者以全方位的表情展示,即整体的表情处理和视听效果。因此,歌唱表情艺术处理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如何使人的声音与人的情感进行规律性的运作、结合与协调,并最终产生一种“具有表情属性”的音响结构和声音线条。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人的声音和人的情感都可以归属于人的主观世界的产物,之所以把人的声音划归为物质性的客体因素,是因为“声音”本身的相对多样性与普遍性,不管是未加工的原始声音,还是人为开发的艺术嗓音,都是作为一种音响形态而客观地体现特定色彩的,并不取决于发出这一声音的主体是什么。而只有人类的情感,尤其是“人类语言”这一决定性的核心构建因素,充分地表明了人类情感独特的主观性。
  二、实例解析
  1.语言内涵中的表情性
  歌唱的表情艺术处理是通过艺术嗓音对语言内涵的演绎,从而产生人与人的共鸣和心与心的沟通。即便是演唱外文作品也不能只注重语音本身,更要把语言内涵所折射出的人物情感表达和体现出来。如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不朽名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喧叙调《如果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片段:
  其谱面的音乐材料非常简单,但语言内涵却要求表现出一种“急躁而沉着、愤怒却无奈”的极为复杂的情绪,这句意大利语的语言内涵可直译为“我最好能通过佯不知情的办法去发现每一个秘密”。
  2.表情处理中的常规性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和教学实践,我们通常把歌唱的表情艺术处理解析为“背景分析→词曲特点→主体情绪→用声技巧→情感效应”这样一个常规性流程。其间链锁关系甚密,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都是在“背景分析”基础上反射出“词曲特点”,并进一步折射出“主体情绪”所需要的演唱上的“用声技巧”,继而流露出作品本身所特定的“情感效应”,最终完成作品的艺术内涵表达和艺术形象再现。下面,就中国现当代艺术歌曲《松花江上》作一常规性解析。
  背景分析:包括社会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两个方面的分析,这两个方面常常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只是在不同作品中的比重不同而已。关于作品《松花江上》,1936年日寇侵占东三省,抗日浪潮日渐高涨。作者在西安看到满街都是东北流亡同胞时感愤之极,含着眼泪谱写了此歌。作品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和抗战必胜的信念。这首作品作为“抗战三步曲”之一,对全国的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时具有浓厚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词曲特点:是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具体作品分析,其核心是对“歌词情绪情感”与“曲调旋法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二者的依托关系。据作者自己介绍,《松花江上》的曲调是选用民间哭坟调的音乐素材加工创作的,全曲凄婉而悲壮,由两个乐段加尾声构成:第一乐段在叙述东北“物产资源的丰富和父老乡亲的遭遇”中抒发着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并逐渐转为悲痛式的倾诉,其音调进行比较平稳;第二乐段开始走向高音,激昂的情绪再也无法抑制,特别是开始处的乐句与歌词的有机结合——
  “坚定而有力”地突然爆发出控诉的呼号。重复之后的“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的呐喊之声催人泪下,此处要注意音量与音色的对比。接着又进一步问:“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其声声愤懑的控诉必然引发“抗战一定要胜利!抗战一定会胜利!”的民族决心和革命信心。全曲的尾声以“爹娘啊”这原始的北方哭坟调起句,成为全曲情绪情感的高潮,也是歌曲的思想归结。
  主体情绪:要按照作品词曲特点折射出的主题思想定位作品的“主体情绪”,必须严格遵从谱面标记进行。是悲欢离合?是喜怒哀乐?还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当然,表情要更多地体现在内心的波动上,多余的表情动作有时反而会影响发声状态的稳定感,尤其容易引起气息上提、喉肌用力等毛病和问题,事实上可以把“眉眼之间的细微变化”作为情绪波动的主要窗口。《松花江上》这一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抗战救国,打回老家去”的主题思想,并由此产生出一种“英雄无畏”的主体情绪。演唱中既有痛恨乡土沦丧和百姓遭殃的刚中带柔的凄婉之情,又有坚决保家卫国和抗战到底的柔中带刚的悲壮之感。
  用声技巧:主体情绪的具体表现需要人声的各种发声技巧来反映和衬托。关于《松花江上》用声上的主要技巧:首先,歌词内涵与乐曲动律的搭配要做到“轻而重,重而轻,轻重相迎”。该作品为混合拍型,在演唱时除了注意4/4拍与3/4拍的拍型特点外,还要注意各自的色彩特征即4/4拍的叙述性与3/4拍的抒情性。要注意3/4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抒情色彩,一是欢乐的舞步,二是悲伤的慢板,此作品属于后者。其次,歌唱气息与歌词情绪的协作功效要做到:“宁静而致远,无声胜有声”;“致远而宁静,有声胜无声”。最后,一般情绪与骤变情绪的有机结合以及逻辑思维与想象思维的联合分析:嘶鸣般的“瞬间漏气式发声”的运用在美声歌唱中仅局限于“歇斯底里的悲伤”情绪,此曲中的高潮乐句非常适用。
  情感效应:声乐作品情绪的贯穿主要是通过人声的各种技巧来展现并最终完成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效应。从这种意义上说,情绪和情感是“过程与结果”的一种反映关系。换言之,作品最终的情感效应能否贴切地再现“原作本意”和“音乐形象”,主要取决于情绪贯穿是否恰当和用声技巧是否到位。故演唱《松花江上》用声要结实流畅、刚柔并济,高潮处要有撕心裂肺般感人的声音力量。当然,也要特别注意情绪激动时须控制好声音的完整和力度适中,用声技巧尤其要注意每一句的起音是“软起首”还是“硬起首”,须根据背景分析基础上的词曲特点所折射的情绪类别具体而定。也就是说,“方法”须为“需要”而存在,否则就体现不出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将有损于音乐塑造形象和歌词传达情感的整体意境效果。
  三、理论总结
  歌唱在进行表情艺术处理时,最好的表情实质上是“没有表情”——就像平时的日常生活一样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歌唱表情和生活中的表情最大的区别在于“表情限度”的不同,生活表情时刻都在无拘无束和无意识地进行着,歌唱表情则是在生活表情基础上受到作品各方面要求的限定而进一步加工、提炼与凝结的结果,但在表演上还是要力求自然与朴实,这与生活表情并无二异。由此可见,最完美的歌唱表情艺术处理可以说是“有拘而无束”的,常呈现出“有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这么一个自然流露的发生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 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徐青茹.声乐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