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从“What”到“How” How和What感叹句的区别
 

从“What”到“How” How和What感叹句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9-06-14 03:57:29 影响了:

  摘要:认识开始于经验。文章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通过对课程标准、教参、教材的分析,指出原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的修改意见。  关键词:结构 认知规律 目的
  认识开始于经验。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实现对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同样对《文化生活》的认识也不例外。
  刚接触《文化生活》这一模块时,并没有觉得它像“四不像”,虽然“它不刻意塑造‘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但并没有漠视其应有的、内在的、合乎思想政治课性质的教材体系及其建构方式”,特别是前三单元,这一点体现的很明显,但是到了第四单元,特别是到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时,感觉逻辑顺序不是非常的顺畅,在进行本课体系构建时,感觉有点儿凌乱,不是非常符合认知事物的规律。
  下面看一下它现在的知识建构:
  那么课程标准对本课是怎样规定的呢?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参又是怎样对这一要求进行解读的呢?
  在“单元设计目的”中提到,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即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是主流,但也存在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学会辨析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做到自觉选择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在”单元内容结构“分析中也提到,”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状的直观了解,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知道文化生活的复杂性,认清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学会自觉选择积极地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拒绝和抵制落后和腐朽的文化生活。
  从这两处描述来看,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认清当前人们文化生活的现状,明确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学会在这种现状前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课本只是将其穿插其中,并没有做过多的论述。
  那么本课具体内容的设置是否围绕这两个目的展开呢?
  从本课两框标题来看,确实是实现了这两个目的。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告诉学生当前人们文化生活的现状,即所说的what是什么;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文化选择,即所说的hou怎么做。但是每一框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围绕各自的目的去编写。
  第一框分析。此框包括三个目题: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即告诉学生当代文化生活的总体现状,并点明原因,既符合本框的目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承接上面原因的双重影响,具体分析当代文化生活的现状。但到了第三目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感觉有点儿不流畅。根据本课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认清文化生活的现状,并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要想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首先得知道哪些不能选,但是在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中只是笼统的讲了一些令人忧虑的文化现象,感觉意犹未尽,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认清文化生活的现状。虽然在后面也介绍了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但是这种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当代文化生活现状的全面认识,不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做法,放到第二框较为合理。
  第二框分析。第一目:阳光下的阴影,对当前文化生活现状性质做整体描述,并在最后点明了一种做法,即承接上一框的知识,又开启下面的内容,符合本框的设置目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到了第二目,并没有承接做法写下去,而是讲了落后文化合腐朽文化的知识,是对现象的描述,根据前面的分析,将其提到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后面更为合理
  所以根据本课的设置目的和认知事物的规律,如果将本课内容调整为以下结构,可能更方便于教学:
  其中,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中的最后一段,移于“阳光下的阴影”一目中,作为这一目的第三层意思,强调国家的引导和管理,并开启下面两目的内容。“令人忧虑的文化陷阱”替代的是“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这一目,讲有关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内容,只是要在这一目的前面再增加一段内容,以便于“文化生活的‘喜’与‘忧’”进行有效地衔接。
  通过这一调整,有效地实现了从What到How的设置目的,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