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探索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语文课程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探索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语文课程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9-06-21 04:06:16 影响了:

  近几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还是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
  在技工院校全领域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基础学科教育却显得有点“势单力薄”。笔者学校2011年企业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满意度高达91%,而在学生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满意率仅为78.8%。可见学校在如何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仍有较大提高的空间。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零距离接轨”,课程改革在专业课程领域已“全面开花”,但基础学科,尤其是被学生视为“杂科”的语文课程却仍然存在教学实际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构建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体系,全方位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是当前技工院校课程改革中最薄弱、最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环节。
  一、语文课程现状分析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院校办学宗旨决定了技工院校各门课程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语文学科作为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终生学科”。但语文课程却处于尴尬位置,改革发展的步伐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位弱化
  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往往“重技能”“轻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果突出,而语文学科却不断被边缘化,课时被专业课程挤占,有些专业甚至不开语文课。
  2.师资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严重向专业教师倾斜,特别是在各类评估对“双师型”教师比例的要求下,语文教师被迫“改行”,或“投奔”专业教师行列,或转为行政管理岗位,语文师资力量被削弱。
  3.定位模糊
  专业人才的具体输出部门(专业科或专业系)缺乏对语文教学的培养定位、课程目标的思考,课时设置不科学,定位不清晰,课程模块设置随意性较大。
  4.能力交叉
  以广东省技工院校为例,语文类课程有语文(中级工、高级工使用不同版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等,其能力模块涵盖应用文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人文素质培养能力。由于定位模糊,往往这几门课程的开设没有科学统筹,造成能力模块的重复交叉。比如应用文写作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占据大量篇幅,但往往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又同时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在沟通技巧及演讲与口才等多门课程中出现。针对学生就业开设的“求职面试技巧”单元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重复交叉。
  5.方法落后
  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造成技校语文教师创新意识淡薄,课程理论滞后,教学方法墨守成规,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明确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应有的内在
  联系。
  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毕业了仍然说不清一件事,写不好一份申请书,不知道如何面对苛刻的求职主考官。我们传授的语文知识在他们心中没有留下任何印记,这不能不说是技校语文教学的一个悲哀。因此,技校语文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还是课程、教材开发都比较缓慢。
  二、语文课程体系改革原则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的各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在新的形势下,技校语文应该迎难而上,瞄准市场,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从工作流程出发,科学确定课程计划,精选课程内容,构建课程结构,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见表1)。
  三、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改革探索
  1.岗位需求分析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语文基本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常规应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真实的职业任务,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体,以职业道德为内核,以沟通技能为主线,构建职业化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2.课程计划安排
  在课程计划上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学生主体的需要,在强调教材的实用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求,在必要和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解决“做什么,如何做”这个关键问题,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就业的实际要求,就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高职语文模块式课程体系。笔者从岗位需求能力出发,将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大致解构成如下几个模块(见表2)。
  3.教学过程策划
  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课件、比较教学等教学方法,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布置提升职业素养实训任务。重点为教材中未提及的隐性能力培养,拟定训练实施计划,编印好有关实训材料,制定实训的评分标准。在课程开始时开具综合阅读书单,布置综合任务。如广告设计专业可布置《××学校校园文化策划案》。
  (2)采用仿真实训教学。仿真实训教学就是遵循工作流程需求,精心策划出仿真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如口语交际教学,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收费站或客运站场进行讲解训练,辅于影像资料、活动观摩、竞赛组织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体验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
  (3)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读写训练。利用媒体网络进行训练,既能加强对语文能力的实践训练,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使用电脑的能力。应用文写作作业完全可以布置网络作业,也只有布置网络作业才能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应用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求职信、邀请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运用能力,还可以通过QQ聊天、BBS管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思想碰撞产生火花,从而达到逐步提高读写能力的
  目的。
  (4)举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语文能力还应坚持课堂教学与课程活动相结合,多方渗透。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和与人合作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这是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举办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职业技能才艺展示、专业知识竞赛,举办各类观摩活动、主题讲座等。
  (5)建立开放性评价体系。目前技校语文的考试在内容结构上主要是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在考试方法上基本都是一张试卷定成绩。这种制度最大的缺陷是只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果,却无法反映学习状况、学习过程,忽略了语文能力的考核。
  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摒弃封闭的、单一的考试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突破标准化考试的束缚。首先是平时的作业和课堂发言的学习记录,还有演讲、征文比赛、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都可以加分。其次改革以考试为主的方式,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为了对能力进行全面的测评,要改变考试中注重写而轻视说的现状,提高“说”的考核比例,以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考试的改革能使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得到强化。
  总之,技校语文课程改革应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从能力分析、课程内容,教学策划、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并把语文教学的重点与学生从事的专业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文化知识素养、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减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