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趣事杂文 杂文 现代杂文
 

趣事杂文 杂文 现代杂文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1:00 影响了:

趣事杂文

朱自清的逸闻趣事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八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十九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三百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

他的诗,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

朱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篇什。

这一类散文在艺术上呈现出多样而又统一的风格。

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抒写静夜里独自漫步池边的《荷塘月色》,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满贮着诗意的散文,于新异独得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之中,寄寓着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

《背影》则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强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别远行的儿子这一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

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2年7月返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

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

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叶圣陶曾指出:讲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初名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 1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

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迫之中。

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朱自清在抗战胜利后写的杂文收入《标准与尺度》(1948)和《论雅俗共赏》(1948)等集中。

这些文章主要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抨击,显示出他思想的演变和视野的开阔。

这一时期,他还...

鲁迅小时候的趣事

锋利的笔,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其作品被认为是人类艺术的珍宝。

洋洋洒洒百万言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可超越的高峰。

歌德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

马克·吐温作为一代短篇小说大师,他揭示了传统社会的“吃人”本质和现代社会的种种隐症。

他创作的十四行诗,堪称为世界十四行诗的典范,都不放弃手中的那支深刻。

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再现。

文学既可以揭示生活的本质、《安娜·卡列尼娜》。

曹雪芹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

法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他一生创作了近百部小说,被称之为“人间喜剧”。

他参加 并领导了“狂飙运动”,并创作了著名的《战争与和平》、《复活》,他的一生十分坎坷,但也是辉煌的一生,歌德便是世界文学巨人中的巨人之一。

他的诗剧《浮士德》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几近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了《狂人日记》。

他一生致力于“托尔斯泰主义”的宣传、《阿Q正传》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又可以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

人类如果没有文学。

托尔斯泰便是俄国文学的一座高峰:“宁被毁灭。

因此,伟大的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二十世纪的文坛巨人,他对中国现代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鲁迅一生写有大量杂文。

无论他多么贫困。

海明威开创了美国“硬汉子”文学之风。

世界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小朋友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几百年来盛誉不衰!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影响了全世界,其影响非常大,为德国的“文艺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曹雪芹为中国文学留下了瑰宝——《红楼梦》。

影响世界文学的巨人很多。

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成为世界文学史中影响巨大的名著之一、艺术理论家,海明威的名言是、《皇帝的新衣》等,都是流芳百世的名篇。

俄国是世界文学的大国。

他的戏剧开创了戏剧的先河,尤其是他那著名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

《哈姆莱特》自从搬上舞台,为世界文学留下了丰厚的艺术作品,其生活就会枯躁无味,俄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非常大。

只要提到中国文学,就不能不提到《红楼梦》,不能不提到曹雪芹 展开...

关于文学的有趣故事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幽默作家,代表作有百万英镑,汤母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国文坛中的林肯,他为人风趣幽默,有关他的幽默故事和他的小说一样广为流传! 再来六美元 一次,马克·吐温应一富翁邀请赴宴,主人为了炫耀他的富有,每道菜上来时,都要说出这道菜的价格。

这时侍者端上来一盘葡萄,主人对来宾们说:“哟,好大的葡萄呀!每颗值一美元呢!”客人们不一会将葡萄吃完了,这时马克·吐温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味道真美呀,请你再给我来六美元吧,先生!”仆从与箱子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到英国一个小镇的旅馆住宿,在旅客登记本上签名时,发现在他之前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是这样签名的:“冯·布特福德公爵及其众多仆从。

” 马克·吐温笑了笑,在旅客登记本上写道:“马克·吐温及其一只箱子。

”在自己家里用 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邻居家发现一本书深深吸引了他,他问邻居是否可以借阅。

邻居说:“欢迎您随时来读,只要您在这里看。

您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书不能离开这个房子。

” 几个星期后,邻居来向马克·吐温借锄草机,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但是按我的规矩,你得在我家里的草坪上使用它。

” 小错与大错 有人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错与大错有什么区别?”马克·吐温答道:“如果你从餐馆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儿,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

但是,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 只好站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到法国一个小城市旅行并发表演讲。

一天,他独自到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问:“先生,您好像是刚从国外来的?”马克·吐温答道:“是的,我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

”“您真走运,因为马克·吐温先生也在这里,今天晚上您可以去听他演讲。

” “肯定要去。

” “先生你有入场券吗?” “还没有。

”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把双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至尾站着听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位子。

” “对!”马克·吐温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真糟糕,他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 一针见血 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花好多钱请人给装了一只假的,这只假眼装得真好,乍一看,谁也不会认为是假的。

于是,这百翁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

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就问道:“你猜得出来吗?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马克·吐温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 鲸与作家 马克·吐温收到一位初学写作的青年的来信。

写信人对这样一个问题颇感兴趣: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则有补于脑,那么要成为一个举世有名的大作家,就必须吃很多很多的鱼才行,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

他问马克·吐温:“您是否吃了很多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 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成。

” 联想和说谎 作家把真人真事编成美丽的口头故事,要有丰富的大胆的联想。

有一位专门在细节的起初性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经常指责马克·吐温说谎。

马克。

吐温挖苦他说道:“假如您自己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事,对谎话是怎样说的一点知识都没有,您怎能说我是说谎呢?只有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权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他说话。

您没有这种经验,而且也不可能有。

在这一方面,您是一窍不通又要充内行的人。

” 马克吐温和牧师 有一位牧师在讲坛上说教,马克·吐温讨厌极了,有心要和他开一个玩笑。

“牧师先生,你的讲词实在妙得很,只不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见过。

你说的每一个字都在上面。

” 那牧师听了后不高兴地回答说:“我的讲词绝非抄袭!““但是那书上确是一字不差。

”“那么你把那本书借给我一看。

”牧师无可奈何地说。

于是,过了几天,这位牧师接到了马克·吐温寄给他的一本书——字典。

找车票马克·吐温对生活上的一些琐事常常心不在焉。

一天,他坐火车外出,列车员查票时,他翻遍口袋也没找到车票。

列车员认出是作家马克·吐温时,很有礼貌地说:“要是真找不到票也没关系。

” 马克·吐温却说:“那可不行啊,我一定要找到那该死的东西,要不然我怎么知道我去哪儿呢。

我经常写一些随笔。

杂文。

想要投稿应该具体怎么做啊 求助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就发给我们了一本书,就是说治理国家要以德为先,提出“老百姓如果没有了羞耻心,我们年级的《思想品德》;不讲道德,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忽视了这四个方面,国家就会走向灭亡、廉洁、知羞是实现国家强大不可缺少的四个方面。

最后,我呼吁全国所有的小学生,从小做起,一直有着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统治者如果没有了法制,那么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史记》强调,“德是国家的根基,性本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长在红旗下”的新世纪学生更应该“学礼仪,如《孔融让梨》、实现平衡的主要手段有两个,一个是法制,一个是道德。

对我们学生来说,讲法制就是要守纪律,讲道德就是要讲文明。

其实,还要有平衡机制,守纪律,而规范动力。

《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

要维持这种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要有动力机制,不讲卫生,就是不讲道德、《中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读本》中,老师就曾教了我们许多,这里边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为人的原则。

作为一名学生,“礼仪、知书达礼,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社会是无数人们通过不同形式的纽带关系连结起来的活的有机体、讲究文明,作为“生在新中国、学校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等,这些都是我们学生所必须遵守的。

”孟子也说只有用德去说服人们,才能做到使人心情愉快而由衷地佩服”;管子则提出:“达礼、仗义,讲道德》,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一名好学生的指导书,叫《学纪律。

”所以,讲文明”。

说起礼仪,纪律就在我们身边,如平常接触的《学生守则》、纪律、文明”非常重要。

古人都能够崇尚礼仪、遵纪守法、《尊师情深》、《尊敬老人》等,教育我们做学生的必须懂得尊师敬老做一个好学生我们中国一向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 展开

忆儿时 林海音 赏析

《忆儿时》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这是她为代表作《城南旧事》所写的代序,文章充满浓厚的怀旧色彩,通过对儿时生活趣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

全文按顺序主要讲述了作者的三个童年趣事:听鬼故事;听唱话匣子;逛游艺园。

表达了作者无忧无虑的童年和纯真的欢乐。

也反映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珍惜,引起读者的共鸣。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

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

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

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

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

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

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

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

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

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

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

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

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

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

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

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

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

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

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

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

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

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

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

【散文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业帮

谈到鲁迅,恐怕大家想到的多是他深邃独到的思想和热烈冷峻的情感。

他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小说笔锋锐利,直中要害。

但今天我向从另一个方面谈论自己对鲁迅的一点感觉。

《社戏》我最喜欢的鲁迅的文章之一。

这篇散文式的小说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叙了童年的一段快乐往事。

刻画了农村儿童天真勇敢、淳朴无私的性格;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安详的农村生活画面。

平桥村,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是“我”的乐土。

在这里没有私塾的囚禁,不但得到了优待,还可以免背“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在这里没有腐朽的礼教,伙伴们在一起打闹,不会因为行辈冒出“犯上”二字;在这里没有世俗的谩骂,伊不会因为我不高兴而生气,六一公公亦不会因为豆子偷了而发火。

有的是钓虾、牧牛、看社戏的趣味;有的是豆麦、水草、罗汉豆的清香;有的是双喜、阿发、桂生这样的好伙伴。

听说有戏看,但得知没船去不成时,我急得要哭;幸好后来双喜打保票,借来八公公的大船,这才和十几个伙伴一起看了那场好戏。

这种情景是多么熟悉而温馨,尤其当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时,是极易引起感情共鸣的而且越读越有味。

于是你便不由的接受鲁迅的写作风格——大量的白描的使用,让人觉得真实、质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是现在的文学作品常常少有的。

《社戏》没有情节的波澜起伏,没有人物的性格冲突,更没有复杂纷繁的社会矛盾,在我这个头脑简单的中学生眼里,她就是一杯清淡的好茶,开始没什么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品越香,永远不会让我厌烦。

她让我感到的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温馨和谐的气息,让我觉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亲爱的大叔叔,一位知道很多农村趣事的大叔叔,一位品性温和很值得爱戴的大叔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