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家长必修课:制怒】之怒
 

【家长必修课:制怒】之怒

发布时间:2019-06-26 04:11:53 影响了:

  火气一来,就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非打即骂,而且是以爱之名。  窃以为,所有家长在“上岗”前,都应该上一节情绪管理课,中心内容是“制怒”。毫不客气地说,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就还不具备做人父母的资格。
  新升级的父母,对着一团红红软软的小肉,高兴还来不及,没有制怒这一说。娃娃一天天长大,需求越来越多,家长以及背后强大的后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领导下的月嫂和保姆,围着这个小恒星转,矛盾即使有也是大人之间的,也用不到制怒。直到有一天,小小人儿的小手会毁东西,小身体会在地上打滚,即使咳嗽喷嚏也不肯穿衣——而你是直接面对孩子的那个人,这时候意识到学会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已经晚了。
  事情有时候会发展到不可思议的程度。6岁的小波,因为没做作业,被亲生父亲用石头砸死,然后活埋。这是今年4月发生在云南会泽的真事。您也许会说这个父亲心理变态,不能拿来和常人比较。但是孩子被亲生父母打死的恶性案件,刚刚青岛又发生一例,虐待但是没有致死的案例,应该更多。您也许会说,虐待孩子,那是没有文化的粗人干的事。但是,西安的一位父亲,从儿子一出世亲手伺候,后来花费大量人力、钱财,把儿子培养成本市幼儿组国际象棋第七,拿到围棋等级证书,亲手把九岁的孩子打死,仅仅因为“染上了不良习气”,“学坏了”。
  西安一家救助儿童中心一年救助受虐儿童146名,其中遭受父母虐待的131名。近九成对孩子的虐待来自亲生父母。
  许多对儿童权益较真的国家如美国、北欧,制定了法律,不要说对孩子动手,哪怕打打屁股,见者都可以报警。在挪威,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出言辱骂,都属犯法。然而,这只是从法律层面对儿童使用暴力,只有从道德层面和心理觉知的层面认识到对孩子发泄情绪的不正当,才能从根子上把对孩子施暴变成少数派。2007年,挪威电视二台播了个纪录片“我打我的孩子”,采访一些偶然还对孩子动用体罚的父母。引起网络父母论坛上的热议,基本99%的父母,都认为:打骂孩子,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是父母无能、失败的表现,对孩子使用暴力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2009年,中国某报记者在街头做了随机调查,接受调查的30多人中仅有一位受访者认为“打骂孩子是虐待行为”。
  可以想像,在中国,即使能通过立法禁止对儿童以任何形式施暴,大部分人依然会认为父母对孩子施暴只是要把握尺度的问题,而执法单位也会因为尺度难掌握,而导致法律停在纸面上。
  很多人觉得打孩子才是暴力,对孩子发火,咆哮那都是很正常,谁让孩子惹父母生气了呢?一般来说,谁管孩子多,谁常做狮子吼。我当小孩的时候,也这么认为:谁让我惹妈妈生气了呢? 等做了妈妈,才发现很不对头。
  人生气的时候很多,可也不是冲谁都会立即咆哮的。一方面要顾及自己的形象,判断一下对方自己是否惹得起,想完了火也熄了大半。对自己孩子,这三层缓冲层全不存在,自己还没意识到,脾气已经出去了。对于最弱势的孩子,这算不算不假思索的暴力呢?
  另一种发火,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规定认为的轨道走,所以要纠正。比如孩子拖拉、懒散,或者出现染上坏习惯。一般人都会说,“爱之深,责之切嘛”,仔细想想,人无完人,为什么孩子有些缺点我能理性对待,有些“缺点”一下就点中死穴,必须发火呢? 我把这些称为“无名火”。往往是立即觉得孩子长出了“我”的缺点。还有些时候,发火时脑中会闪现妈妈咆哮的形象——往往因为孩子同样的表现。所有极端的情绪反应都是和“我”有关,和自我投射有关。特别容易出现妄念——如果是习禅的人,这种时候绝对都是正念的好时机。即使不习禅,能及时抽离出来观察一下自己的无名火,也大有好处。
  比如说,因为孩子不肯加衣服,怕他着凉,吼他。所谓唠叨,一般都是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只有自己,没有孩子。即使孩子真因为拒绝加衣而受寒,这也是他体验冷热及其后果的过程。太过控制他的贴身环境,也就剥夺了他体会和学习的机会。想通这一点,大人的火也下去了。
  这又要说到另一条经常引起家长怒火的导火线: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还这么不乖 /不领情”等等。尤其是花心思做了精美餐点人家不吃,花大价钱买了某乐器人家不玩、天天送某培训班人家要求放弃的情况下。这时候要想想,虽然自己用心良苦,但是这是否应孩子的要求呢? 如果他没有要求在先,凭什么要求他感恩呢? 再深入想想,如此付出中,自己的控制欲占了多少比例?人有我有的攀比心理占了多大比例?即使一切都彻头彻尾出自对孩子的爱,因为某一强烈感情而屏蔽自己的需求,而导致自己透支、压力大,这也是不健康的。
  没做妈妈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情绪失控;孩子长到两岁以后,我基本每天都能体会十次八次失控。我们人生的考题来了,是通过知觉来了解自己的盲点而驾驭怒火,还是被怒火驾驭、事后再追悔莫及,把这一种愚昧刻写在孩子的记忆里,就在这一念之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