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简洁”之中见精妙_精妙什么神
 

“简洁”之中见精妙_精妙什么神

发布时间:2019-06-29 04:07:35 影响了:

  “用什么吸引学生?没有华丽的开场白、没有引人注目的童话故事、没有意想不到的教学设计,甚至不具备一副磁性的好嗓音……如此简洁的教学,为什么能使学生乐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再次听了特级教师钱金铎“线与角”一课,从中看到了“简洁”中的精妙,感叹之余记录下来与各位共享。
  片段一 “生生讨论”总在需要时
  一开始上课就呈现两条线,分别记为1号和2号,当学生确认1号是线段,2号是直线后,引导学生感悟线段、直线及射线三者的关系。
  师:这个2号线变化了,大家看一看它变成什么样子了?现在的2号变成什么了?
  生:线段。
  师:这个2号一变,又出来一个3号,一个4号,大家想想看,这个3号和4号与刚才的线段和直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是一样的地方?大家想想看(略作停顿),和同桌商量商量,开始。
  (一分钟后)
  生1:3号和4号只有一个端点。
  生2:它们和线段不同,它们是射线。
  师:他说叫什么线?
  生:齐答射线。
  师:哦!你们这个也知道啊!我把它的名字写下来。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一个端点而且线都是直的。
  生2:是和直线一样可以延长的。
  师:一直延长,数学上可以叫什么延长?
  师:线段是可以画出来,我画一下,它有两个端点,我们做一个记号。
  师:直线能不能画完啊?画不完我们也要表示一下,谁知道怎么表示?
  生:画一条直的线就可以了。
  师:这样可不可以?(教师斜斜的画了一条直的线)商量一下到底可以还是不可以?
  师:认为不可以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不可以?
  生1:直线是横着的,不是斜着的。
  生2:直线是直的,它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它没有端点,它是直线。
  师:我横着画行吗?竖着画行吗?斜着画,当然可以了。
  师:射线怎么画?
  生:画一条直线,随便哪一边加个端点。
  [赏析]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并且对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产生疑问,同时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更想从评价中得到验证时,就会有寻求解决问题的渴望,会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与同伴交流的欲望。钱老师正是掌握了这一心理活动,让学生的讨论出现在最佳时机。他经常自我解嘲地说:“我上课一般要讨论两三次,但是什么时候讨论我也不知道。”现在想来,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活体,其思维也是动态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受原来的认知基础局限,以及思维习惯及教师的教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体验。在上述片段中,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直线,对于斜斜的却觉得别扭。当他们看到了一条“斜斜的直线”时,感觉似曾相识又有别于他们认同的直线。这时就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一句“这样可以不可以?商量一下到底可以还是不可以?”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恰当的讨论时机,教师必须有余力来观察学生的心智反应和活动后才能找到。而这种余力正是名师的成功之处。
  片段二 “纠错”总在等待中
  师:这线段、直线和射线,生活中有没有呢?我们来看。(多媒体出现一支铅笔和一本数学书)
  生:这支铅笔的“头”到“尾”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这本书的什么地方可以看成线段?
  生:4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师:从物体上我们可以找到线段,那么图形中有没有线段呢?(多媒体出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生1:长方形的四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生2:三角形的三条边也是线段。
  生3:在图形中,只要是直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近似看成是射线呢?很难找的,谁想到了?
  生1:电视机里发出来的光可以看成是射线。
  生2:激光灯发出来的光。
  生3:卷尺拉出的。
  师:卷尺你们看到过的吧?卷尺拉得完,还是拉不完啊?这……(长音)?
  师:老师也带来一个,这光线可以看成什么?是射线的话,这射线的端点在哪里?在上面还是在下面?
  师:可以近似看成射线的我们找到了好多,直线有没有?
  生:墙那儿就有一条直线。
  师:哦,这条线从哪里到哪里?
  生:从“小数”那个“小”字一直到下面。(顿悟)哦!这不是直线。
  ……
  [赏析]在明确了三种线的特征后,学生进入内化概念的阶段。在个体的内化过程中,最先融入认知结构的往往是个体感知最强烈的部分。也正是这个原因,学生在寻找现实支撑的时候,往往先关注已经被同化的部分特征,而忽略其他。这时教师是直接告诉,还是引导“自我反思、调整”?在上述片段中,“卷尺你们看到过的吧?卷尺拉得完还是拉不完啊?”“这条线从哪里到哪里?”等,这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实现自我的反思及调整。适当的等待,给予自我反思的空间,使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自我对话之中,逐步实现概念的有效建构,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
  片段三 操作总是想象后
  师:想象一下,“从一个点出发,画两条射线”能组成什么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点)
  师: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画在练习纸上。
  师:想一想,我们这么多小朋友画出来的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
  生:不一样的。
  师: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生:都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师:其实“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什么?
  生:(齐答)角。
  师:角有不同的角,你画的是什么角?
  生1:我画的是锐角。
  生2:我画的是直角。
  生3:我画的是钝角。
  师:还有这三种以外的角吗?
  生:平角。
  师:你们见到过平角吗?从一点出发,怎么画?两个手指比画一下。
  师:钱老师也想到了,和你一样聪明。(多媒体动态显示平角)
  师:这些我们统称为……(长音)
  生:角。
  ……
  [赏析]三、四年级学生受动手能力的限制,想的往往比做的好。教学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消除感觉印象的混乱,把数学对象分离开来,在想象中可以使所有对象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借助对这些对象的清晰了解,产生正确的概念。钱老师一句“想象一下,‘从一个点出发,画两条射线’能组成什么图形?”开启了想象之门。学生在头脑中构造由一点,画两条射线的表象,两条射线可以是任意方向的,学生甚至可以在头脑中肆意旋转两条射线,寻找各种不同的图形。这一想象的过程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大脑在运转后,再动手把想象的图形呈现在面前,这时的操作是平静的而非混乱的。无论画出的线是否笔直、美观都不重要,都不会影响学生的直观判断。也正是因为这次想象,学生对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亦不再迷茫。(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jxjyjxsxl@126.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