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广播影视创作的核心价值取向初探:我的价值取向怎么写
 

广播影视创作的核心价值取向初探:我的价值取向怎么写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7:26 影响了: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各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并由此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判的根本看法和取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和生命之魂,其中体现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实践特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这些都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此,广播影视创作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历史责任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广播影视创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其意义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广播影视创作的灵魂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进入了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一些人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困惑,理想信念有所动摇,人生价值取向也出现偏离。不言而喻,广播影视创作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面对社会种种噪音、杂音和不良倾向,应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指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决不被西方价值取向和金钱所迷惑陷入浮躁与邪路。优秀的广播影视创作,总是坚守着崇高的道德理想,颂扬美好的价值追求,给人们以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广播剧《永久青年翟秋白》、电影《英雄儿女》、电视剧《霍元甲》等历史上一些经典广播影视作品,影响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显示了广播影视创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
  必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广播影视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又承认广播影视创作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即一元主导与多元取向的统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包容中相互借鉴和吸收,使广播影视创作既能体现人民群众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社会不同阶层主体的思想状况,最大限度地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价值诉求,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现代多元社会思想的引领,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近几年,江西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剧《红色摇篮》《井冈山》等作品由于凸现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深受观众盛赞。江西电影制片厂推出的武侠故事片《天涯》,继2011年9月成功销往德国后,10月份又俏销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这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广播影视创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为主导,多元共存,对发展和繁荣社会和谐文化的积极作用。
  广播影视创作还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观点的指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火热生活,吸取创作营养,创作才能源于社会,反映社会精神风貌,以揭示时代的本质和主流取向。就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反腐”和“打黑”的影视作品来看,其中的一些作品缺少对社会生活的实践体验,仅凭道听途说或是个人想象,闭门造车,使一些反腐影视作品有失对社会主流层次的总体把握,把社会问题和矛盾描写得过于集中和尖锐,使人感到当今社会充满了官场黑幕,恶势力猖獗,物欲横流,好人受气,恶人当道。这种经不起社会实践检验和分析的、以偏概全的创作,容易使人对社会价值判断产生歧义,甚至失去信心。为此,广播影视创作对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检验应把握一个“度”,切忌顾此失彼,影响观众对是非判断与善恶判断的标准取向。显然,广播影视创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实事求是,才能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舆论主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广播影视创作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广播影视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和精神动力。广播影视创作要顺应时代潮流,关注人民意愿,通过反映时代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把国家的命运与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的密切联系,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充分展示出来,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心。同时,广播影视创作应注重业务学习,熟悉历史,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抓好主旋律题材的创作,多出精品,出好精品,让精品洋溢时代之光,凝聚民族之魂。电影《建国大业》就是近几年广播影视创作中的精品。影片以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为了共同理想,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影片主题取向鲜明,内涵深刻丰富,创作手段新颖、感人,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凝聚力。
  当然,广播影视创作还应重视百姓生活题材的选择,以小见大,深入挖掘,以体现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时代风貌。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就较好地反映了这一主题取向。该剧展现了在省城打工的农民喜耕田,意外得知国家免除农业税的好消息后,随即返乡务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并从中得到实惠。剧情创作取向的意义在于: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大德政,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的执政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播影视创作中的取向反映,为广播影视创作如何表现政治与思想内涵提供了有益经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广播影视创作的精髓
  实践证明,广播影视创作对反映主流意识形态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由此广播影视创作所表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已经给广播影视创作赋于新的内涵和审视标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今有些广播影视创作由于忽视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创作取向,总是经不起作品细节的推敲。例如,一些抗日题材的作品,当敌我双方在战场上刺刀见红的时候,还在宣泄所谓“兄弟”或“同学”情谊,顿时激烈的民族矛盾也就掩盖了;还有一些历史影视剧的封建君主,个个被塑造成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明君”,而荒淫无度、穷兵黩武、祸国殃民的一面却避而不谈……如此等等,这不能不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嘲讽。广播影视创作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抛弃传统文化中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落后成分,保留、发扬经历了历史检验并实践证明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广播影视创作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弘扬时代精神,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发展和繁荣社会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江西电视台的影视创作活动独具特色,成效显著。前些年,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剧《地下地上》,是继《天下兄弟》成功发行之后,又一部采用“生产与播出分离”并市场化运作的军旅大戏。该剧“虎穴”斗智斗勇,悬念迭起,导向分明,受到广大观众好评。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广播影视创作的基础
  广播影视创作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取向,把握创作选题的准确性与时代观,避免表现手法的陈旧与低俗之风,着眼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以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使广播影视创作既为群众喜闻乐见,又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让广大观众在恬静的氛围中获得审美情趣和理性的启示。然而,令不少观众失望的是,有些影视作品也许是受到“收视率”“广告签约”和“票房收入”等创作成本的影响,违背观众审美意愿,让一些不健康的情节充斥荧屏。例如,早就受到观众诘责的、一度吹嘘为原生态纪实电视剧《姐妹》,不是以生动的剧情反映勤劳致富,追求幸福,而是渲染主人公如何通过出卖肉体等不正当行为来谋取生存。虽然,广播影视创作应该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生活,但对其中某些丧失人格、不为人齿的社会丑陋现象,应该作出“个别”与“普遍”、“主流”与“非主流”的判断,使作品达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目的,以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广播影视创作的影响和要求又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有关市场经济题材的创作中,对知荣明辱、敬业守法、伦理道德和利益取向的人物塑造,有的作品却摆脱不了“金钱至上”的影响,使得本来已经塑造好的人物形象,最终不得不落下遗憾的败笔。例如电视剧《刘老根》中的刘老根,贫穷时咬牙奋斗,情景感人,可敬、可学;而在《刘老根续集》中的刘老根,发家暴富了,傲气足、脾气狂、身边带保镖,女人围着转,难怪许多观众对刘老根这个人物就失去好感了。同样一个刘老根,人物形象的创作反差如此之大,这不是作品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又是什么呢?
  (作者单位:江西电视台)本文责编:陈道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