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要么转型,要么死_转型
 

要么转型,要么死_转型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3:19 影响了:

  粗放生产、盲目建厂、松散管理、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都让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增速有些力不从心。很多“老国企”多年前就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但这对于体系架构庞大的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并不容易。
  东北是中国工业的摇篮,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在白山黑水间,聚集了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哈尔滨电气集团、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哈尔滨量具刀具公司、齐重数控装备公司、沈阳机床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它们为国民经济各领域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技术装备,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近几年来,由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过大,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在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东北工业发展出现了放缓甚至亏损的不利情况。来自东北三省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三省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放缓,原材料工业和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业效益严重下滑甚至出现大额亏损,这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从没有过的。
  东北,这位迈步最早、曾经对经济贡献最大的老大哥,交出了手中的接力棒;这批走过半世纪的制造业“老国企”,在摸索和阵痛中,以各自的方法寻求着新的出路。
  装备制造风光不在
  走在哈尔滨著名的“三大动力路”,道路两旁的白桦和杨树,与特色的欧式建筑遥相呼应,显得肃穆而清冷。“三大动力路”得名于坐落在这条路上的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这三个国家大型装备工业企业曾经是黑龙江省乃至中国的“动力”先驱。如今,“三大动力”已经合并组建成哈尔滨电气集团,它们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在经历了辉煌与失落之后,准备重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基础较好、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体系,并且成为了东三省的支柱产业。但是,粗放生产、盲目建厂、松散管理、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都让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增速有些力不从心。
  “买1吨原材料的价钱是6000万元,因为技术和工艺的原因,东北工厂生产出的零部件普遍比南方工厂的质量重,虽然卖出去的价格一样,但同样的商品我们要多耗费几百万元的成本价,因此卖得越多也就亏得越多。”在哈尔滨电气集团工作了30多年的老工程师郭玉森说。在郭玉森的记忆里,10年前的东北,没有人会关心成本这种问题;可如今,随着原材料成本逐年增加,加上南方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对市场的抢占,东北很多中小企业早已吃不消,只能靠缩减人员来减少开支。
  “像今年这样机械制造业整体下滑,而且下滑幅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我们分析原因,还是粗放生产、缺少物料资源规划和先进工艺的技术管理酿下的苦果,归根结底就是转型升级不到位。”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投集团)办公室主任杨守滨如是说。
  哈投集团受哈尔滨市政府的委托,经营管理哈尔滨市的工业国有资产,负责保证增值和资本运作。集团下属70多家公司,包括进出口、机械制造和轻工行业三大主要业务。杨守滨告诉记者,哈投集团效益最好时曾有15万员工,随着下属企业改革,有的破产、有的兼并之后,就只剩8万多人了。今年的销售业绩本来定为100亿元,但上半年只完成了36亿元,“下半年要完成总体销售目标简直难上加难。”
  大浪淘沙,不进则退。在东北,很多“老国企”多年前就意识到信息化和科学管控的重要性,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但这对于体系架构庞大的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并不容易。
  在转型升级的初期,很多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都认为,投入上亿元兴建厂房、买一流的设备和流水线,就能让自己脱胎换骨。“那时没有虚拟仿真技术,厂房已经建成了才发现好几处危险错误,只能返工,既耗时又耗财。”在沈阳,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装”)IT本部总监魏喆如是说。
  除了这种“东北人的豪爽”特质之外,东北多数“老国企”长年累积的松散管理模式,也让装备制造业后院起火。
  记者在调查中惊讶地发现,通过人工来考勤、采购、财务记账的企业不在少数。“厂子里都是相处几十年的老同志,如果来晚了打声招呼,考勤就算过了。”郭玉森说。而采购也是国有企业抢手的工作。哈电集团如果有80亿元的产值,那么至少要采购50亿元的产品,可想而知有多少油水可捞。“采购单子往往要几层领导签字,如果碰上有领导外出,采购单子少一个环节没人签字,整条生产线的进度都要耽误。”魏喆说。
  但是,相比缺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生产设计流程与集团管控上的人力、财力消耗,都只是九牛一毛。
  2011年,沈阳机床销售额180亿元,不到10年时间,沈阳机床的销售收入从全球机床业排名第32位跃居榜首。沈阳机床的发展创造了老工业基地沈阳的辉煌,但是,没有能够操控五轴机床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是沈阳机床乃至国内机床业胸口的痛。
  “这类高精尖的数控系统国外企业是不会卖给我们的,就算卖也不会对我们开放底层代码。如果要在数控机床上做二次开发,研发更符合用户生产现状的应用,是绝无可能的。所以卖到我国的国外机床数控系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没有能力支付的企业,自然无法生产创新产品,承接高质量的订单。”沈阳机床集团技术部部长赵进说。
  转型:制造+信息化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摆在东北装备制造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转型,要么等死。显然,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也清楚地意识到,信息化的推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外制造企业的涌入,生产设计流程一体化的概念开始风行东北三省,信息化也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口头禅。数控机床、CAD/CAM制图软件、ERP都受到广泛关注。“很多企业都错误地认为,一款软件就能包打天下。上ERP,就是信息化。”哈尔滨电气集团副总经理苗立杰说。
  那时,哈电集团、沈阳机床、三一重装等企业纷纷全线引入ERP系统,动则上百万元的ERP财务、人力资源、分销等模块不加区分全部都要。而10年后,这些ERP多半只有财务管控还在运行。经过了这个大手笔的时期,东北人开始学聪明了,每走一步都打起了精算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