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龙泉窑的分期与时代风格]柬埔寨烧造龙泉窑风格的窑址
 

[龙泉窑的分期与时代风格]柬埔寨烧造龙泉窑风格的窑址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3:02 影响了:

  龙泉窑是陶瓷史上最后崛起的青瓷窑口,至迟到儿世纪初已经烧造出成熟的青瓷产品。13世纪初,龙泉窑自身风格确立并开始向外扩散,形成庞大的龙泉窑系。至15—16世纪,成为唯一可以和景德镇御窑并提的窑口,18世纪以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龙泉窑专烧青瓷,创烧了厚胎厚釉、如脂如玉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同时灵活运用各种装饰技法,如戳印、贴塑、镂空、模印、刻划花等,风格独树一帜,国内外窑口都竞相仿烧,形成独特的龙泉式风格。
  龙泉窑烧造历史概述
  龙泉市地处浙江西南部山区,境内层峦叠嶂,溪流纵横。龙泉于唐乾元二年(759)置县,这时只有零星的窑业生产,集中在龙泉县以东地区,产品种类单一,质量不高,釉色青黄(详见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与日后盛极一时的龙泉青瓷差异较大。
  北宋中期以后龙泉窑初步发展,以大窑、金村等地为中心,流行淡青、青黄色釉,刻划纹饰为主,器型丰富,与同时期其他窑口风格基本一致。南宋至元,龙泉窑以厚釉的青瓷产品著称,模印莲瓣、内底戳印都是其典型装饰特点。此时龙泉窑的瓷业体系和自身风格确立并向外扩张,影响了周边诸多窑口,形成了庞大的“龙泉窑系”,如江西吉安永和窑、瑞金径桥窑,福建泉州碗窑乡窑等,都生产龙泉系青瓷器物。元明之际,在广东潮州、惠州也发现了烧造龙泉系青瓷的窑址。
  《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年间将宫廷使用器皿“行移饶、处等府烧造”,2006年大窑枫洞岩窑址的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为龙泉“官器”的烧造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清宫旧藏的部分龙泉窑器物也证明了龙泉供烧朝廷的事实(详见王健华《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龙泉青瓷掇英》)。进入清代,龙泉窑只有孙坑等几处窑址,产量较少,产品仅供当地使用。大英博物馆收藏有“处州府龙泉县……道光二十四年”等文字的青瓷瓶,证明龙泉窑清中晚期仍在生产。
  龙泉窑的烧造历史可达上千年,产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对于龙泉窑的分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陶瓷装饰风格或者形制特点的转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胎、釉原材料的变化,技术工人的迁移,国内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统治阶层的喜好等等,这些因素不完全是随着政权的改变而变化的。龙泉青瓷亦是如此。
  龙泉窑分期及产品风格
  目前龙泉窑考古发掘成果已初具规模,窑址遍布于大窑、金村、溪口、安福、大白岸、山头窑、上严儿、云和等地(详见各地的考古发掘报告)。通过对考古发掘以及部分传世龙泉窑产品分期排比,大致可以将不同窑区的龙泉窑系产品分为以下六期:
  1 初创期,11世纪初到12世纪初(北宋中期到南宋初)
  分期依据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北宋元丰元年(1078)墓出土的五管瓶和盘口瓶(见《浙江纪年瓷》图版201、202),这两件器物均用刻花装饰,刀法刚劲有力,花叶间填以篦纹,五管瓶的上腹部还刻划斜条状纹;1976年龙泉县茶丰公社墩头大队出土与之形制相似的五管瓶,同时出土的还有长颈瓶和执壶;江苏溧阳发现的北宋元j;占六年(1091)墓也出土青釉碗、盘,侈口,圈足底部无釉,釉色泛青或者青中泛黄,碗外划直楞纹。
  五管瓶是此时颇具时代特色的器型,南北方均有烧造,形制各异,一般瓶体分级呈塔式,肩部出直立的五管,有盖,盖出沿。五管瓶大多用于陪葬,也有说法称之为“谷仓罐”,是对灵魂永生的寄托。
  窑址发掘情况及产品风格这一时期龙泉窑明显受到温州地区瓯窑、金华地区婺州窑工艺的影响,器型以碗、盘为主,还有执壶、五管瓶、双层碗、盖盒、罐、钵、器盖等,实用性较强。碗、盘大多为侈口,口沿较薄。胎色灰白,但质地较为疏松,不够细腻。釉层薄,光泽度高,釉色多见青中泛黄或者青中显灰色。器物的生烧和过烧现象普遍。纹饰以刻划花为主,有主次之分,主题纹饰往往使用刻花,刀法犀利,划花作为陪衬。常见内壁刻团状花卉,花瓣上划篦纹,也有的间以锥刺纹,往往呈“Z”状,内底刻划旋涡式菊花图案,器物外壁常常装饰三、四条一组的折扇纹。
  2 发展期,12世纪初到13世纪初(南宋早中期)
  分期依据新昌县南门轴承厂工地南宋绍兴己卯墓(1159年)出土的葵口碗,圈足宽大,沿葵瓣处有白色出筋线;碗圾山窑址中出土带有“淳熙”字迹的束颈罐残片,淳熙乃宋孝宗年号(1174--1189年);1959年浙江省丽水市保定风凰山南宋淳熙五年(1178)何偁墓出土的龙泉梅瓶(图三),釉层薄且透明,器身素面,器盖外刻划莲瓣纹;杭州北大桥宋墓出土的瓷碗,碗内用线刻、篦划的方法刻划赤裸婴孩和两朵团花,纹饰新颖生动,根据出土钱币推断为淳熙年间(1174--1189年)墓葬;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临江镇南宋淳熙年间墓葬出土的龙泉青瓷执壶,器物深腹上鼓下收,矮圈足,肩部饰一周弦纹,腹部饰细密均匀的变体莲瓣纹。
  窑址发掘情况及产品风格龙泉青瓷逐步形成自身风格,工艺水平也不断提高,胎体和釉色都更加成熟。器物以碗、盘为大宗,此外还有瓶、鼎式炉、尊式炉、水盂、钵等,已经开始出现陈设器皿。灰胎,釉色多为青灰色,部分呈青黄色,釉层较厚且有开片,部分器物釉面玻璃质感强。纹饰仍以刻划花为主,但风格有所变化,大都只是单面装饰,篦纹装饰也趋于减少。荷花、荷叶纹大量出现。碗内线刻瓣纹作为分区,内填“S”形纹或者云纹的纹饰组合十分流行,而且常做花口造型。器底印“金玉满堂”字款器物大多出现于此时期。
  3 鼎盛期,13世纪初到14世纪初(南宋中晚期到元初)
  分期依据1977年清江县临江镇南宋开禧元年(1205)墓出土的青釉长颈瓶,该瓶胎体厚重,光素无纹,是龙泉窑向厚釉过渡的代表器物;1963年武昌卓刀泉南宋嘉定六年(1213)墓出土的长颈瓶,施釉较厚,通体素面无纹;2005年丽水市下仓村嘉定壬午年(1222)李重妻姜氏墓出土的粉青釉盂形罐、粉青象钮盖罐、粉青釉牡丹纹粉盒、菊花鼓钉三足炉,这一批龙泉窑精品的出土为龙泉瓷器断代提供了新的标准;1986年德清县东郊发现的咸淳戊辰(1268)吴奥墓出土的鬲式炉、长颈瓶,长颈瓶器形古朴,颈和腹部饰数道弦纹,釉层较厚,细开片,足底无釉,呈朱红色;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瓜园南宋咸淳十年(1274)史绳祖夫妇墓出土的葵口碗、敛口碗、莲瓣纹碗,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龙泉窑的时代特征;1963年丽水市三岩寺金桥头南宋德祜元年(1275)叶梦登妻潘孟光墓出土龙泉梅子青莲瓣纹碗、双耳六角扁瓶,尤其是六角扃瓶,印宝相如意头纹、垂帐纹、仰莲纹,釉色青灰且厚重;1984年,杭州市发现元大德六年(1301)书法家鲜于枢墓,出土龙泉窑青瓷贯耳瓶、鼎式炉,造型古朴,制作精美,通体素面,不排除是墓主生前收藏物品,因此这批龙泉窑瓷器下限为14世纪初。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