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窥境的意思【“境”中窥意】
 

窥境的意思【“境”中窥意】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3:37 影响了:

  情境,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应理解为蕴含着丰富数学信息的场景,它可能是一个画面、一个故事,或是某种活动。儿童的数学学习是把现实中的问题通过语言、符号进行抽象的过程。因此,情境必然成为沟通儿童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之间的桥梁,成为帮助儿童经由具体问题建立数学理解的拐杖。然而,不同的情境其内涵各异,对儿童数学学习的“助推”效果也各不相同,其价值也就立分高下。情境创设的意义究竟何在?本文力图透过数学情境的创设,探清其背后的意蕴。
  一、追根:必要的梳理和分析
  梳理: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和蓝本,很多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源于对教材的模仿、借鉴、整合和拓展。笔者选取了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对全册教材的例题情境进行了统计与整理。
  分析:全册教材共有38个新授例题(含6个实践活动内容),其中32个例题创设了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所占比例为84.2%;6个例题创设了实践操作情境,所占比例为15.8%。该册教材的情境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实际,能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寓数学信息于场景对话中,利于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同一个单元中的例题情境呈现连贯性。例如,《除法》单元围绕“养鸡场”中的“养鸡数量”“鸡蛋产量”等问题创设了具有连续性的现实问题情境;《乘法》单元围绕“搬牛奶”“挤牛奶”“订牛奶”等生活问题设计情境;《认识分数》单元又围绕“小猴分桃”“小兔分蘑菇”创设了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境。
  情境创设的初衷是寻找儿童日常生活经验与数学思维的契合点。因此面对数学问题时,教师通常会寻找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境给予支撑和诠释,期待通过熟悉、亲切的现实画面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抽象为理性的数学思考。教材的例题情境创设经过专家精心编排,绝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值得思考的是,是否儿童的数学学习必须经由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情境是否越生活越真实越好?虽然情境可以让儿童轻松地跨过数学“抽象”的门槛,但创设的重点是放在情境本身,还是去关注其背后的数学内涵和价值?
  二、溯源:情境——因“谁”而设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下面两个课堂场景:
  (案例背景说明:为了让情境的研究和分析更趋于真实,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并由Z教师执教。)
  案例:“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第十册第48页)
  A班:采用教材例题情境开展教学
  师(情绪饱满,面带微笑):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瞧,五(一)班进行环境布置,同学们纷纷带来彩带装扮教室。(播放电脑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看看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全体学生看情境图,片刻,数个学生举手发言)
  生:图上告诉我们李娟用了0.5米彩带,张玲用了米彩带。
  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看谁用的彩带长一些。
  师:那究竟谁的彩带长一些,你会比较吗?
  生(齐答):会!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张玲用的长,因为0.5﹤。
  师: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把化成小数就是0.75,因为0.5﹤0.75,所以0.5﹤。
  ……
  (B班采用问题引领,小组谈论交流展开教学)
  师(情绪饱满,面带微笑):同学们,前面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分数,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有关分数的研究。瞧,今天老师带来了这样几个问题,(播放电脑课件,出示讨论问题)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师:听懂了吗?那下面咱们就以4人为一个小组,研究一下这几个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希望每个同学依次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举具体的例子说明自己的想法。开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交流,生生之间热烈讨论,积极参与)
  ……
  课后访谈(教研组开展沙龙研讨并对Z老师进行了访谈):
  主持人:Z老师,两节课创设不同的情境导入新课,您觉得对孩子的学习效果有影响吗?
  Z老师:有影响,A班的学生反映比较平淡,孩子积极参加度不高;而B班的孩子积极参加讨论,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很常见,有时按照教材呈现例题情境,或者想方设法创设其他的教学情境,可学生往往不买账,A班今天就是这样。尤其到了高年级,发言的人更是少而又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一个听众。但是在B班采用小组讨论引发交流,学生却觉得非常有意思,投入度很高。
  主持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Z老师:我觉得是不是情境太多了,所以孩子也就“审美疲劳”了。让你成天看类似的情境图,成人也会觉得厌烦的,何况是孩子呢?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也许讨论交流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更适合他们。
  主持人:年龄不同,对于数学学习的需求也就不同,又或者,情境的泛化也可能使其失去应有的价值。那您觉得情境创设最需要注意什么?
  Z老师:关键看这个问题需不需要,需要怎样的情境,我觉得应该从儿童的数学学习需要出发去创设必要的情境……
  上述案例值得我们反思。
  为什么面对熟悉、亲切、以生活经验为背景的数学情境,儿童却并不领情?为什么我们呈现的教学情境并没有让课堂出现“理想的温度”?情境创设的主体虽然是教师,却指向儿童,且服务于儿童。更多时候教师创设情境仅仅考虑教学需要,忽视了知识本身及儿童的内在需求。Z老师的感受是真实的,并非所有的数学原型都能找到相应的生活场景,也并非场景越生活越真实越好。教师以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促使对问题的理解不断深入,课堂反而呈现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
  情境——因谁而设?这个问题无疑是对情境创设意义最本源的追问。源于儿童,从儿童对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需求入手去创设,延伸情境的内涵,这样的情境才有生命力。数学世界需要理性的引领,除了现实数学,儿童更需要理性的、触及灵魂的思考,需要把握数学本质的内在沟通和联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往往引发学生“理性数学思考”的却常常是纯粹的数学问题,触及到问题核心的思考,往往会让儿童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恰恰是数学引人入胜之处。也许,建构于现实场景的数学情境很真实很生活,易于儿童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现实情境”的数学课堂也别有一番天地,同样值得我们期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