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新闻联播]"变脸"之我见_之我见
 

[新闻联播]"变脸"之我见_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7-17 15:26:31 影响了:

  近年来,细心的观众可以察觉到《新闻联播》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进行了一些“微整形”。从片头片尾曲到整体视觉效果、主持人阵容等方面的改变,让观众对一向“端庄得体”的《新闻联播》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一系列的外部“易容术”只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旧貌换新颜”对于《新闻联播》内容理念的发展可谓不痛不痒。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一档节目的长远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节目内容和风格思路的改变。如果《新闻联播》仍旧在内容上保持旧有的结构,节目团队仍旧保持旧有的创作思路,那么,所谓的“改版”也必将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之方,无法取得预期效果。①而就在今年,《新闻联播》中一系列的“变脸”小动作,却打破了这种质疑声,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电视新闻多了些许期盼。   《新闻联播》呈现的新变化   1.报道内容的变化   (1)百姓、时政、国际“三足鼎立”,但“格局有变”   今年1月1日以来,《新闻联播》中社会新闻占据了大部分时段。PM2.5超标、问题鱼翅、曹家巷拆迁、菜价上涨等这些“敏感”话题逐渐成为《新闻联播》的“座上宾”。而往常的“重头戏”——国家领导人活动和会议,占据头条的时候不到四分之一。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新闻联播》早已颠覆了过去民间戏谑的“三段论”模式——“前十分钟领导人很忙,中间十分钟百姓过得很好,最后十分钟外国人民水深火热”。   根据《南方周末》的最近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民生新闻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60%,远远大于之前的比例。这表明,国家领导人的各种访问及活动已经不再是《新闻联播》头条的唯一内容,民生新闻已逐渐成为“头条主力军”。②   (2)雾霾、拆迁等敏感话题成“重头戏”   1月4日,《新闻联播》头条是成都曹家巷“拆迁”。在之前的报道中多用作贬义略偏中性词的“拆迁”,大多被“改造”或“安居工程”这样的褒义词所取代。而现在《新闻联播》毫不避讳地使用“拆迁”一词,以往褒扬性的宣传性镜头再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更为写实的镜头。   与“拆迁”同样曾为《新闻联播》敏感词的“雾霾”则是1月份《新闻联播》的重中之重,连续20多天的密集反复报道,让全民对“雾霾”有了全面的认识及了解。   (3)负面新闻比例加大   《新闻联播》中的负面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屈指可数,这也秉承了中国人“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而今年,《新闻联播》却打破了这种传统惯例,在1月份的报道中大大增加了负面新闻的比例,除雾霾天、山体滑坡外,还报道了“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假鱼翅牟取暴利的现象大行其道”、“淘汰纸厂违规生产,记者调查遭围攻”等,都充分体现了《新闻联播》不再对负面新闻“讳疾忌医”。   2.报道形式的变化   (1)引入特约评论员,现场直播连线   2013年1月2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自1978年1月1日正式开播以来,首次在节目中加入连线特约评论员环节。当晚,特约评论员杨禹就当时广大观众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舌尖上的浪费”进行了直播评论,发表了主题为“刹住浪费,管好‘三公’”的评论,而这样民生的表达在2013年的《新闻联播》中会变成一种常态。   (2)播报风格亲民,网络热词涌现   《新闻联播》播音员不再只是按照格式化的播报套路传播新闻,一改以往说话速度死板、书面语多、套话多的播音风格,由播音员模式向主持人模式转变,增强了他们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加强了他们的亲和力,从而加强了受众的心理参与,使传播更为有效。此外,在《新闻联播》中,一些网络热词也罕见地出现。例如,元旦假日3天,《新闻联播》在“新年述评”中说:“如果说什么动作最能够代言2012年中国的姿态?最具人气的选择,也许莫过于航母舰载机起飞瞬间的那个‘航母Style’。正是带着这份自信和乐观,朝着老百姓的美好向往,中国,走起!”③   报道风格转变分析   1.关注“小人物”生活,凸显人性价值   在受众的心目中,《新闻联播》一直都秉承着严肃,甚至有些拘谨的报道风格。事实也的确如此,开播35年以来,它始终都是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为节目宗旨,并在播出中形成了庄重严肃的报道风格和标准化的新闻播出次序。除某些特殊情况外,这种固定模式从未改变过,所以才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这种刻板印象。   而今年,《新闻联播》打破了只播报“大事”的报道风格,开始重视对“人”的发现,对“小人物”生活的关注。“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人物的家事是国事的细胞,有道是: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国与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④菜价上涨,这本是小人物的家事,也成了央视《新闻联播》中一条近3分钟的新闻,并连续报道,犹如习习清风,让人精神一振。从此次报道后受众的反响可知,这种关注草根生活、关注百姓的《新闻联播》节目,必将有人情味和人文关怀、更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此意义上,《新闻联播》这种报道风格的转变是值得赞赏的。它不但迎合了受众对“小人物”生活关注的需求,更是对受众呼声的回应,消除了受众与央视的隔膜,引发人性的共鸣。如此摆脱了旧式“高高在上”姿态的《新闻联播》,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将会引起观众对未来改版的更多期许。   2.贴近百姓生活,回归平民视角   《新闻联播》长久以来一直以“高端”、“大气”的报道风格示人,显然这种报道风格与百姓日常的琐碎生活有些隔阂。正因如此,《新闻联播》的改版,哪怕是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受众希望它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变脸”,而是更贴近百姓、贴近基层和民生。实质上,《新闻联播》近来的一系列细微变化,也的确都是在回归平民视角,体现对百姓诉求的回应。   平民百姓的生活琐事,看似微不足道,但置于《新闻联播》这个举足轻重的话语平台上,就像改革的风向标。《新闻联播》走亲民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摒弃刻板形象,展现朴素、真实的人文关怀。⑤新闻的力量在于“彰显人的价值”,体察民生冷暖,关怀个体境遇。只有秉持人文关怀,新闻才会有质地;若是掏空了“人”的内涵,遮蔽了百姓诉求,那么,新闻的生命力注定是黯淡的。   结 语   《新闻联播》改版日益倾向民生方向,这种转变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希望《新闻联播》能够更好地与当下的新闻发展新形势和信息传播新渠道更紧密地融合,找到一条适合自我的、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的道路,更多地切入老百姓实实在在关心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涉及公平公正的新闻,报道老百姓身边真实的故事,才能不负人们的期待。而新闻节目贴近民意、展现人性,其实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新闻联播》近年来的变化,说明其开始突破微观层面的“变脸”,转移到内容变革,向深水区试探了。⑥这是一种进步,虽然只是一个有限的进步,但必须看到这有限进步背后的无限期待。   注释:   ①袁文霞:《〈新闻联播〉节目改革的利与弊》[J],《青年记者》,2012年1月下   ②李晓婷 朱晓佳 张洁瑶 阎彬:《2013年〈新闻联播〉改版文本分析》[EB/OL],《南方周末》, http://   85744,2013年1月25日   ③《2013年CCTV〈新闻联播〉10大“微”变化》[EB/OL],华中网,http://_2.html,2013年2月23日   ④张绪才:《关注“家事”的〈新闻联播〉更有磁性》[EB/OL], http://ccrb.1news.cc/html/2012-10/25/content_273363.htm,2012年10月25日   ⑤《〈新闻联播〉播“寻母启事”体现对“人”的关注》[EB/OL], http://_296/pljd/201210/t20121023_900272.shtml,2012年10月25日   ⑥张涛甫:《〈新闻联播〉评论员:迟到的面孔》[J],《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下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